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一代的世界霸主,它接收了德国大部分的工业与1500名科学家,成为了二战最大获利国。
而此时的苏联,虽然处于战后休整期,工业、经济有待复苏,但是科学方面,他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1957年8月3日,苏联放了一个大烟花,那就是首枚洲际弹道导弹P-7试飞成功,其射程超过8000公里。
这个大烟花瞬间震惊了整个世界,尤其是美国人。
他们觉得在航空航天、武器制造等方面,美国是世界第一,却没想到,苏联在这些方面早就走在了人类世界的前列。
那么,苏联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呢?
狂热的科学家冯·布劳恩1944年9月2日,纳粹德国向英国伦敦发射了V-2导弹。
这是德国最新研制出来的一种地空导弹。它的发射距离可以达到320千米,速度达到4倍音速。
当时,V-2导弹命中伦敦一家电影院,电影院里500多人无一还生,周围40米范围废墟一片,还有100多人受到冲击不同程度受伤。
因为V-2导弹采用了新的技术,造成了它的不可拦截性。
截止到1945年4月,德国向盟军发射了约1300枚V-2导弹,其中有一半是打在了英国领土上。
而V-2导弹的发明者,是德国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是个狂热的科学家,他出生的年代与环境有太多的限制,没有足够资本的支持,让他的研究有些畏手畏脚。
1939年3月,冯·布劳恩第一次见到了希特勒。
希特勒也是个狂热份子,只不过他热爱的是战争。
只要能制造出破坏力大、杀伤性强的武器,科学家需要什么,金钱、材料、场地……他都能提供。
二人一拍即合,冯·布劳恩也不管希特勒用这些武器去干什么,他只在乎自己终于能放开手脚去研究发明与创造了。
1944年,眼看德军节节败退,冯·布劳恩失最担心的是无法继续他的火箭研究事业。
他想尽办法将所有的研究资料保存下来,尽一切可能维持着原来的研究团队,不让大家解散了。
与此同时,美俄两国都急于获取德国导弹制造技术,美国大肆收编德国科学家,据说有1500名之多。
急需找一个安全之所的冯·布劳恩带着他的团队投奔了美国,在他的心里,家国情怀什么的,都没有研究火箭重要。
冯·布劳恩去了美国,也就意味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箭制造技术归了美国。
这引起了苏联的危机感,于是,他们往西伯利亚农场跑了一趟。
苏联的秘密武器科罗廖夫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有一座农场,专门用来改造犯人。
从1937年肃反运动以来,这个农场里陆续关押了不少苏联的科学家,有外科医生,有坦克设计者,有生物学家,有作家……还有全苏联最厉害的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
随着科罗廖夫的出狱和冯·布劳恩的归附美国,一场将人类推向文明还是灾难的军备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出狱两年后,科罗廖夫就制造出了仿V-2的导弹R-1,虽然射程与杀伤力都不如V-2,但是他已经掌握了V-2的核心技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升级与改造。
1949年,科罗廖夫研究出了导弹R-2,其射程是V-2的两倍,它还是第一个导弹头与火箭可以分离开的弹道导弹。
接下来,很快就有了R-5,这是第一个射程突破四位数的导弹,射程2000公里;之后的R-5M,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
1957年8月3日,世界首个洲际弹道导弹P-7试飞成功,射程超过8000公里,震惊整个世界。
拥有世界顶尖的火箭研发技术,苏联政府却对外一致保密,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设计师是谁,团队里有哪些人,包括他们的家人。
这一点,中国当年也是跟苏联学习的。
醍醐灌顶的美国而此时,身在美国的冯·布劳恩在干什么呢?
刚到美国的冯·布劳恩以为美国会像希特勒一样说可能的给他最大研究自由。
不曾想,真的到了美国后,他的上司是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政客,每每向上司汇报工作,探讨需求与目标,简直就是鸡同鸭讲。
他是从科学研究出发考虑问题,而上司永远是从政治需要与目的考虑问题。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冯·布劳恩也在1950年制造出了红石火箭,1956年制造出木星-C。
苏联P-7的成功,惊醒了美国,他们这才想起他们还有一个冯·布劳恩,于是马上把冯·布劳恩调到了导弹局。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科罗廖夫拯救了冯·布劳恩,让他重回他热爱的科学怀抱。
在P-7成功试飞后两个月,1957年10月2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成为人类进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大受刺激。
于是,他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竞技者NASA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此,苏联与美国的科学竞争战场从陆地升级到了太空。
看不见的对手看得见的竞争1958年1月31日,冯·布劳恩用他研制的丘比特C运载火箭成功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了太空,开辟了美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
当美国人在为他们的探险者1号举国欢庆时,科罗廖夫正马不停蹄的研究着载人飞船的计划,虽然此时他已经重疾缠身。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科罗廖夫设计的“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成为了被世界人民乃至后世所铭记的对象。
虽然在33天后,美国宇航员也进入了太空,但是世人都只在乎第一,没人在乎第二。
在这场太空竞赛中始终处于落后的美国需要放一个大招,才能板回一城。
1961年5月25日,美国新上任的总统肯尼迪,向美国国会宣布改变阿波罗计划的目标:十年内将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
1969年7月16日,冯·布劳恩设计的土星5号超重型运载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飞往太空,三名美国宇航员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
五天后,从月球传来了人类的声音,人类登月成功。
阿波罗计划的成功,看似美国在这场竞赛中赢了一回合,殊不知,苏联之所以搁浅了人类登月的计划,是因为在1965年底,科罗廖夫已经去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竞赛场。
让人遗憾的是,在科罗廖夫去世之前,世人并不知道在苏联有这号人物,包括美国和冯·布劳恩!
当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瑞典科学院曾经想提名设计者获诺贝尔奖。
当他们致信苏联政府询问设计者姓名时,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给予的回答:“是全体苏联人民。”
就这样科罗廖夫遗憾的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人类的思维永无止境科罗廖夫1907年出生在前苏联的乌克兰地区,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中学都是断断续续才读完。之后进了高等专科学校,也是半工半读。
但是他的确是天赋型人才,就是这样也考入了基辅大学的航空动力学专业,之后又转入了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院,飞机设计大师图波列夫是他的老师。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飞机设计后,他调整了研究方向,转向航天火箭。
1944年,苏联政府为了对抗美国急需发展火箭研究,将科罗廖夫秘密带到基地,展开了一场长达二十多年的航天技术的追逐赛,为苏联为人类探太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科罗廖夫去世前留给人们一句他深有体会的话:“人类思想永无止境”。
苏联在太空领域新的成就到了七十年代初,在圆满完成阿波罗登月计划后,冯·布劳恩辞去了公职,不再为美国政府工作。
他致力于为环保事业做研究,服务于私人企业。
但是,航天事业还在继续。
1971年4月19日,苏联将太空空间站“礼炮1号”送入了太空。
它是人类首个太空空间站,在轨道上运行了175天,载人太空飞行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礼炮1号” 由两个直径各为3米和4米的船舱组成,舱内环境保持与地球一致,是宇航员工作、休息、进餐和睡眠的地方。
服务舱则装有发动机和燃料。整个空间站重18吨,长约14米,一般在距地球地面200~250千米的高空轨道上运行。
很不幸的是,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因阀门故障造成座舱失压,三名宇航员全部窒息死亡,最后“礼炮1号”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1971至1983年,苏联总共发射了7个“礼炮”空间站,宇航员在这里工作最长时长达236天。
1986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二代空间站“和平”号,它已具有永久性空间站的雏形,成为苏联太空时代的绝对象征和独特的标志。
“和平”号原定工作寿命为5年,后来一直运行了15年,尽管在1997年曾连续出现故障,但总是有惊无险,直到2001年才成功坠毁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和平”号还实现了其商业价值。
美国有效载荷系统公司的蛋白质晶体实验装置需要在太空停留56天。
1989年12月20日实验装置搭载在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上,由它送至“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实验。
在1990年2月19日清晨随联盟TM-8宇宙飞船和航天员一起返回地球。
培养科学家就是发展数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冷战及军备竞赛对苏联科学技术提出更大的挑战,斯大林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核武器、核能、航空、航天等方面。
以至于当时的苏联科学界达成了统一的认知: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人才储备,是国家未来命运所系。
1963年,为了培养理工人才,苏联制定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人才培养制度,将基础科学的教育研究放在了第一位。
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等许多城市出现了专门的附属数学物理学校。
这些学校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求孩子们的数学、物理成绩要比普通课程的成绩更加优秀。
苏联的数学教育从初中开始。小学毕业时,一部分孩子通过选拔进入“数学中学”。
“数学中学”的孩子除了接受普通的中学教育之外,还会将一半左右的时间花在数学学习上。
而且每周去各个城市的的少年宫去听一些顶级教授们的讲课。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好内容,苏联科学院联合很多大学一起为这一类课程配备了大量的助教,这些助教一般包括大学三年级以上的数学系学生,他们大部分以前也是“数学中学生”的学生。
“数学中学”的学生经过两到三年学习,有天分的很快就会显露出来。
他们每年会有少数人进入到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的实验班学习,最后考试全部合格则可以留下。
如此层层淘汰,留下的就是精英中的精英。苏联依靠这套体制培养了大量基础学科的人才,与美国抗衡。
结语时至2022年,苏联解体三十年后,俄罗斯人的数学在全世界仍然是领先的。
在美国硅谷,挑出最会写程序的十个人,最少有三个是俄罗斯人;在世界各国顶尖的计算机公司,他们一定拥了不少俄罗斯员工; 现在中国的华为,也认为公司技术发展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要花高价请一批俄罗斯技术人员来。
苏联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它在太空中所取得的成就,为人类继续探索太空提供了一个重要台阶。
参考资料:
[1]郑治仁. 苏联在太空军备竞赛中并不落后[J]. 中国航天, 1986(3):3.
[2]曾晓娟, 严建新. 科罗廖夫:从囚徒到苏联运载火箭之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 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