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实行统购统销,陈永贵找贾来恒发牢骚,贾:他们老是来盯着我

感人历史故事 2024-03-19 02:42:42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既能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文章推送,又能方便您阅读、分享、评论。

1953年是我国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年,也是大寨农业获得丰收的一年,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兴起,城市内的人口数量也开始急剧增加。

1953年的人口数量是7826万,比1952年增加了663万,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变大,为了解决百姓用粮问题,陈云分析了粮食问题后,提出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关系着5亿农民和8000万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

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县、乡干部都要跟着大部队走,全力以赴动员农民们多多上缴爱国粮。

那天,开完会的陈永贵风尘仆仆从县里回到大寨。他的妻子正在家里做针线活,打算把陈永贵穿破损的衣服补一补,再把他穿破的布鞋纳一纳,见陈永贵风尘仆仆从外面回来,妻子立刻放下手中的针线去别院给陈永贵做饭。

“咱们家卖了多少粮食出去了?” 陈永贵问。

“你放心好了,我了解你,不会报少的,留下咱们一家三口吃的就可以了,我报了3000斤哩!报的是全村第一,再没有比这个数字多的了。”

陈永贵妻子对自己的做法表示满意,她面带微笑看着陈永贵,希望得到陈永贵的称赞。

陈永贵盯着火炉里的火苗没有说话,思绪了一会儿后摘下了他脖子上挂着的烟袋。

“你还是报得少了,我之前计算过的,咱们家可以报5500斤。”

从3000斤到5500斤,这可是多了足足2500斤呢,要知道,陈永贵妻子算出的3000斤,已经是他们家的极限了,再多的话,家里人肯定是要挨饿的。

“那咱家还留的吃不?是口不是口,每月吃三斗,一人一年也至少得吃300斤的呀!”

陈永贵认真分析:“二百七八十斤也不少了,咱们可以把日子过得紧凑些,咱们要带好头,这样别人才可以信服啊,带好头,才可以说服别人的。”

陈永贵妻子听他这么一说,突然想起什么事儿。

“诶呀!你可别提干部了!来恒现在已经被气得躺在炕上起不来了!”

陈永贵妻子口中的“来恒”说的是贾来恒,他今年二十六七岁,曾经参加过淮海战争,虽然学历不高,但是见识够广,经历够多,现在正在村里担任武委会主任呢。

如果连贾来恒这种有思想、见识的年轻人都有意见,那村里的乡亲们恐怕是更不同意卖粮的。

“擒贼先擒王”

事不宜迟,陈永贵顾不上吃饭,一手抓起烟袋子一手支撑着炕跳了下去,他有必要去跟贾来恒发发牢骚了。

来到贾来恒的窑洞,陈永贵看见他正盖着被子,蒙着头躺在床上。陈永贵无奈一笑拽开了被子。

“我听村里人说你病了?”

躺在床上的贾来恒听出了陈永贵那熟悉的口音,眼睛睁都没睁说了一句:“我现在是真的很不舒服。”

陈永贵推搡了他一把说:“你就只管睡觉怄气吧,没病你也能躺出病来,有什么意见,商量着解决不就好了,不吭气是做什么?”

见贾来恒始终没有出声,陈永贵自顾自地说着:

“那年你参军后,村长推托不给你代耕土地,为此我还跟村长翻了脸,你为革命参军,在前方打敌人,我们给你照看家里,帮你种地,后来你退伍回来了,依旧保持着军人的光荣传统,群众们也都拥护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大家都看着呢。”

贾来恒觉得陈永贵并没有理解自己,呼地一下撩开被子坐了起来:“卖给国家粮食我一点意见都没有,可是那些真正有粮的人都不想卖粮,他们却老是来盯着我……”

陈永贵听出贾来恒的不满和委屈,便问他:“你上报了多少粮?”

“我上报了700斤呢!”

“你上报的并不多,我家里人上报了3000斤呢,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些少,这次开完会回来后,我打算改成5500斤。”

陈永贵拿出他的烟袋子抽出一支烟点上了:

“来恒,你应该翻翻这个理儿,我们国家经过8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在战争废墟上搞建设,帝国主义又封锁了我们,如果没有粮食,国家该怎么建设啊!”

贾来恒听着陈永贵的话陷入沉思,他经历过战争,知道战场上对粮食的依赖性多大,如果没有粮食,战争就打不了,土地就保不住,国家也无法走向安稳。

见贾来恒没有说话,陈永贵突然笑了起来:“来恒啊,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也不想想,咱们村里的富裕户积攒了多年粮食,都不想卖粮,如果我们不带头,他们怎会愿意主动把粮食拿出来嘛!”

贾来恒听完陈永贵的话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实在是欠缺考虑,他答应陈永贵自己会拿出多余的粮,他们要起到表率作用。

见贾来恒松了口,陈永贵又跟他商量起来。

“来恒啊,你家的粮食,我可是清底的,你要是先瞒着我可是不成的,我觉得你卖个2000斤才是合适的。”

贾来恒听完陈永贵的话后轻轻叹了一口气说:“对,我家里现在还有半升的粮,外还有百杆秤,只要你把道理跟说清楚了,别说是卖粮食了,就是让我卖脑袋那我也是愿意的呀!”

贾来恒的一番话让陈永贵知道他是真的想通也想好了,他这趟啊,也算没白来。

陈永贵从贾来恒家里出来后,独自一人走到大寨的山头上,看着眼前的黄土沟壑,突然想起了童年的一段凄凉往事。

1920年,山西昔阳县遭遇了一场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穷人们没有土地,一个个都吃不上饭,为了养活家里人,陈永贵的祖父认同把他的妈妈和姐姐卖了,这才得以换回些粮食,但依旧不够他们家人吃。

12岁,陈永贵下定决心要去顺县杨家找妈妈,一路上,他走过高岭和峡谷,穿过处处是荆棘的小路,陈永贵浑身上下都是被刺伤的伤口,但此时的他顾不上疼痛,一心只想找自己多年未见的母亲。

可惜的是,多年的分离让陈永贵母亲忘记了他的长相。

“你是谁!哪里来的!你来干啥呢!” 穿着一件破布衣的女人问。

聪明的陈永贵没有告诉女人他就是她儿子,只是说自己是从昔阳来的,叫李金小。

“我是来找姑姑的”,陈永贵忍痛说。

见女人一脸警惕打量着自己,陈永贵再也忍不住了,他哭喊道:“妈!你不认得我了吗?我就是你的亲生儿子啊!”

陈妈妈的生活已经完全被改变,身不由已的她无法跟陈永贵离开,只好把他姐姐的地址告诉他。

到了姐姐家时,陈永贵正看着姐姐在地里面挖野菜,干巴的泥土沾满她的脸,那些泥土甚至铺平了她脸上的“沟壑”,陈永贵的姐姐已经很久没有吃饭了,饿昏头的她即便认出眼前人就是自己的亲弟弟,也毫无力气表达内心的欣喜与激动。

因为没有粮食,因为饥饿,导致他的母亲和姐姐与他骨肉分离,吃不上饭的痛苦,陈永贵太知道了。

可是如今建设国家才是最重要的,他不能自私,不能只为自己考虑。

黄土高坡上凛冽的风吹干了陈永贵眼角的泪,他抬手擦了擦后便回家吃饭了。

为了响应政策,陈永贵把家里的粮食基本都卖了出去,甚至连个人基本的口粮都没有留一些,这导致家里第二年夏天就断了粮,为了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陈永贵的妻子只好偷偷到城里面卖葫芦瓜,然后在想办法换些粮食回来吃。

陈永贵妻子卖瓜换粮的消息传到张怀英耳朵里,张怀英知道陈永贵这么做都是为了国家,但是他自己家里没有吃的不行啊,于是打算给大寨返些粮回来。

果不其然,张怀英的建议被陈永贵果断拒绝了。

得知陈永贵喜欢抽烟,张怀英当场拿出两盒烟塞到陈永贵手里,顺便又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粮票给他,数量不多,但起码可以不用再让陈永贵的妻子偷偷去卖瓜了。

陈永贵看着张怀英递来的东西笑道:“我今年紧张一些,明年就好了!虽然我老婆有小孩,但是她也是支持我这么做的,她没有意见。”

张怀英见陈永贵一副油水不进的样子,也只好作罢。

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么一段艰难困苦的时光,也让陈永贵愈发看重粮食,也让他坚定坚守粮食生产的决心。

在陈永贵的领导下,大寨百姓们心中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大局观。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逐渐形成爱国家、集体、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如今的安稳生活都是老一辈用一把把辛酸泪换来的,年轻人们要懂得珍惜啊。

文章信源&参考资料

《陈永贵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