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女员工离世的背后

新洞察 2024-07-07 09:50:31

中金公司一个年轻女员工的死亡,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巨大的风波。

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浙大毕业,中金就职,工作几年攒了首付,在上海入手了1500万的豪宅,碰上房价大跌,首付跌没了。刚好碰到公司降薪,被千万房贷压垮,于是跳楼自杀。

这个版本广为流传,尽管中金已经发了正式的公告:

对于网传我司员工跳楼系谣言,情况不属实,希望大家尊重逝者隐私,不信谣、不传谣。

但没有人相信,全都在说降薪和房贷的事情。

我询问了中金的员工,对方告知,女孩确实走了,但不是跳楼,网传坠楼图片是深圳的写字楼,被张冠李戴到上海。

死亡原因也不是降薪扛不住房贷,那张1000多万的房贷截图,其实是广州网友在几个月前晒出的,简单算下房贷利率,就能看出破绽。

所以,事情的真相是,中金女员工确实死亡,但不是坠楼;也没有买入千万豪宅,降薪也只是阶段性调整,况且即使降薪了,瘦死的骆驼依旧比马大。

可这样的故事,未免太过无味。

经济下行,全民焦虑,金融女精英高位买房被套,降薪坠楼身亡,这样的新闻在互联网上才有引爆点。

大众需要用爽文来按摩疲惫的灵魂,顺便再刺激大脑分泌点多巴胺。

那么,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把女精英跳楼和金融降薪联系在一起?

他们伪造房贷网图,再造谣跳楼,把帽子扣给降薪,制造女生因为房贷断供而自杀的悲剧,目的何在?

要我说,这就是借题发挥,利用女生的死制造舆论,进而给上面施压,阻碍金融降薪的实施。他们在乎的可不是这位去世的女孩。

不管如何挣扎,金融降薪的趋势已经无法扭转。

以中金为例,2021年的薪资是人均116万,2022年降到了82万,2023年降到了70万,今年一季度人均10.5万,换算成全年只有42万。

短短三年打了三折,降薪幅度确实很大。但和其他行业比,依然是个很高的收入。

有不少人认为,金融行业就应该拿高薪,因为行业门槛很高,从业人员的学历至少是前1%的水平,收入达到前1%的水平不应该吗?

然而,现实是很多金融岗位的贡献度,远远匹配不了那么高的薪资。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年薪百万的程序员辞职了,你去顶他班,最多三天你就被发现扫地出门。

但是某个金融公司员工辞职了,你去顶他班,干个三天,你得小心点,别做得比他好,不然容易被发现。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因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首要的并不是人才,而是牌照。

许多金融机构员工收入高,并非专业能力强,而是因为资格的垄断。

另一方面,金融行业在经济中一直都是辅助地位,随着实体经济波动而波动。

比如券商有句老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每一轮经济周期,券商的薪资都会起起伏伏。

2011-2012年降了,2013-2015年涨了,2016-2018年降了,2019-2021年涨了,2021年到现在又降了。

行业回暖,薪资上涨,那么当行业萎缩的时候,就要做好降薪的准备,这是市场规律。

然而我国金融行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没那么市场化。

我国的金融机构大多是国企,同时具备了体制外的高薪+体制内的体面,这本身就不太合理。

所以这几年国家才会强力推动金融改革,改革必然会触动到一些人的利益,造成他们的不爽。

所以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抗拒改革,抗拒降薪。

他们从年薪百万降到50万,从原来的罗曼尼康帝换成飞天茅台,就委屈得不行。

他们从5-10倍社会平均工资降到3-5倍,就觉得天塌了,需要心理安慰,所以才会编织出女天才降薪跳楼的新闻。

回到经济层面,实体才是经济繁荣的基础,金融做好辅助作用,支持实体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金融行业要不要降薪,而是要降多少的问题。

我们最近也看到了,银行在降薪,券商在降薪,基金也在降薪,当你无法为客户带来相应收益的时候,就没资格拿高薪。

就比如你现在土木学的再好,没有房子造,如何高收入呢。在市场经济里,需求和供给最终决定你的收入水平。

鲁迅先生当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里面有段话: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鲁迅先生认为,娜拉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在过了几年好日子后,金融行业目前也面临着两条路——

是继续吸血,还是回归价值?

最后,

降薪只是金融改革的开胃菜,虽然阻力很大,但这是行业的时代大背景。

改革让某些人利益受损,就说明国家是实实在在地推进改革。

没有哪个公司或个人可以逆流而上,对抗时代的大趋势。

-END-

2 阅读:335

新洞察

简介:有温度,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