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后的重逢:94岁抗战老兵寻亲,找到两个弟弟的后人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1-22 11:58:39

抗战尾声下的征兵令

1944年,在陕西汉台区铺镇西街,村里的大鼓敲响了,村长拿着一纸征兵令站在镇中心,大声宣读:“五丁抽二、三丁抽一”。马正方和村里的其他青年男子聚集在一起,听着这个会改变他们命运的通知。

马正方作为家中的长兄,他的父亲已故,留下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顾。他回家,简单地整理了自己的行囊,包括几件换洗的衣物和一些干粮,准备前往汉中的集结点。新兵们被匆匆安排登上军用卡车,一路向南进发。一路上,道路坑洼不平,车辆颠簸得厉害,有时车轮陷入泥泞中,需要大家下车推车才能继续前行。

刚到贵州,湿热的气候让他们很不适应。每到一处驻扎地,周围尽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但蚊虫肆虐,大家身上常被咬得满是红肿。马正方和战友们白天进行长时间的体力训练,晚上则要在简陋的营地里休息,睡在铺满稻草的地上,蚊虫嗡嗡作响,几乎难以入眠。贵州山区的天气变化无常,早晨还晴空万里,下午却可能突然倾盆大雨,士兵们常常浑身湿透,却也没有干净的衣服可换,只能靠着体温将衣服烘干。

不久后,部队接到命令转移到广西。当他们抵达时,前线的战斗已经十分激烈。马正方第一次见到密集的战壕,看到战友们已经开始忙着修筑防御工事。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挖掘掩体、修筑沙袋,准备迎接日军的进攻。

第一次真正上战场,马正方和其他新兵被分配到前沿阵地,负责警戒和侦查。日军的火炮时不时在他们周围炸响,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夹杂着弥漫的硝烟,让人难以分辨方向。日军的进攻非常猛烈,每一次交火过后,地上总是躺着无数的伤亡士兵。

家书难寄的岁月

1945年,马正方正在广西前线与部队一同对抗日军的进攻。当时,天气闷热潮湿,连日的作战让所有人都筋疲力尽。正当他们在休息的时候,通信员递过来一封信。信封上带着熟悉的乡土气息,是从家乡陕西汉中寄来的。

打开信封,马正方的手有些发抖。他认出了那是邻居老王代笔写的字迹,内容却让他如遭雷击。信中说,他的母亲因为长时间劳累和思念儿子,加上年纪大了,身体愈发虚弱,最终病逝在老家。信里还说,母亲临终前一直念叨着希望大儿子能平安回家,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孩子,这成了老人最后的遗憾。

当时的战斗形势非常紧张,部队正处于作战任务中,没有人能够请假回家。连长过来安慰了几句,只说让他尽量忍耐,等局势稳定后再设法请假。

接下来的日子里,马正方不得不继续投入到日夜不断的战斗之中。敌军的进攻一波接着一波,部队每天都在不同的阵地上穿梭,枪林弹雨中没有片刻的喘息机会。每当稍有空闲,他会抽出时间,趁着营地稍微安静的时候,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信回家。他把信寄回去,希望能了解家中的情况,尤其是两个弟弟的安危。他在信中问起了二弟马云利和三弟“喜娃”的近况,但寄出去的信件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独自定居成都的岁月

1950年,战火终于停息,马正方结束了多年的戎马生涯,准备返回陕西老家。他拿到了遣散证、粮票和放行证,收拾好简单的行囊,踏上归乡的路。一路上,他与几位同样准备回乡的老兵结伴同行。

在路上,马正方和同伴们靠手中的粮票换取食物。途经小镇时,他们会到国营商店里用粮票换些干粮或罐头,再买上一些菜金,凑合着充饥。沿途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人满为患,很多士兵和流离失所的百姓都在急着赶路。火车站的广播不断传来车次延误的通知,马正方几次尝试挤上列车,却总是被拥挤的人群挤了下来。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在成都暂时歇脚。

在成都停留的日子里,马正方托人打听回陕西的交通信息。他听说有车队会走川陕公路,于是他每天都会前往车站附近,询问是否有顺路的货车愿意载他一程。可当时的道路状况不佳,且路上时有匪患,司机们大多不愿意冒险前往陕西。

滞留在成都期间,他在街头偶然遇到了一些同乡。大家聚在茶馆里,说起各自的经历,互相打听家乡的情况。有人告诉他,近几年汉中那边战乱频繁,很多村子都已经荒废,许多村民被迫四散逃离。

无法继续前行的马正方,只得选择暂时在成都安顿下来。他在城郊找到一处廉价的居所,住进了金牛区营门口公社花照壁大队。起初,他靠着一些积蓄和军中分发的补助维持生活。之后,他开始在大队里找些零工做,比如帮人挑水、搬运货物和农忙时下田干活。

在朋友的撮合下,他认识了一位同样在战后失去家人的妇女。两人结为夫妻,过起了平淡的日子。婚后,他们在公社分到了一小块地,种上了些蔬菜和杂粮。虽然收入微薄,但马正方一家总算有了安身之所。

在成都安顿下来后,马正方并没有放弃寻找失散的两个弟弟。他多次写信回陕西的老家,将信寄往村里和曾经的邻居家里。信件内容大多是问候,并询问弟弟马云利和“喜娃”的下落。但每次寄出的信件都像泥牛入海,再无回音。他还时常托往来川陕两地的商贩帮忙打听,甚至亲自前往驻成都的陕西会馆询问老乡,但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家人去了哪里。

几年后,他听说老家汉中的情况有所改善,于是再次尝试返回,但路途依旧困难重重。家中的老房子早已无人居住,村里的老人们也纷纷过世,剩下的年轻人多是新搬来的。马正方在村口停留了一天,从日出到日落,不断打听来往的路人,直到最后不得不返回成都。

寻亲路上的温情与遗憾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国家在全国范围内为老兵颁发纪念章。成都当地的志愿者们在整理老兵名单时,得知了马正方的抗战经历和他多年来寻亲的故事。于是,他们将他的故事通过报纸和网络报道了出去。

随着媒体报道的扩大,马正方的子女也决定带着年迈的父亲回一趟魂牵梦绕的汉中老家。他们计划前往陕西汉台区铺镇西街,重新踏上父亲阔别多年的土地。一路上,马正方的子女忙前忙后,安排车票和住宿,生怕老人因为长途跋涉而感到不适。当他们一行人抵达汉中后,马正方看着久违的乡村景象,心情复杂。他们去了当地的派出所和老街上的一些熟人家里打听,但村里的老人多已故去,认识当年马家的几乎都不在了。

马正方的女儿马俊春还记得,在派出所里,他们根据父亲记忆中的名字查找了一些旧档案,但一无所获。派出所的民警也很热心,帮忙调取了一些老旧的户籍记录,却发现那些年失踪的人员档案早已散失。

就在寻亲的希望逐渐变得渺茫时,几个月后,事情突然有了转机。通过志愿者的不断努力和网络的传播,一则寻亲信息引起了陕西一名叫马斌的男子的注意。他看到报道中提到的细节,尤其是马正方描述的家庭背景,与自己家族中的长辈多年来讲述的故事惊人地相似。马斌回到家中,急忙翻找家族老照片和信件,与父亲和亲戚们反复核对后,他确认马正方极有可能就是他们失散多年的大伯。

马斌立刻通过报道中留下的联系方式,联系上了成都的志愿者团队,并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家族背景。志愿者们随即安排了双方的通话,让马正方与马斌在电话中初次对话。虽然相隔几十年未曾谋面,但听到电话里对方的声音,马正方连连询问着三弟“喜娃”的情况,而马斌则激动地回应说,父亲生前也一直在找大哥。

2020年7月17日,马斌和他的家人决定启程前往成都与失散已久的亲人相认。为了迎接这次特殊的重逢,马俊春和兄弟姐妹们早早在成都火车站等待。他们在火车站出口处焦急地张望着,终于看到了马斌一行人的身影。

随后,他们一行人来到成都的一家酒楼,早已预定好的大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马正方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坚持坐在主位,身旁围坐着久别重逢的侄子侄女们。席间,马斌不停地向马正方敬酒,说父亲和二伯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找到大伯,还带来了父亲生前留下的几张老照片。照片上有几张是年幼时的三兄弟一起站在老家门前拍的。

酒席持续了很长时间,大家聊了很多关于家族的往事。马俊春看到父亲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便悄悄走到一旁擦拭眼角的泪水。

参考资料:与家人重逢!这位94岁的抗战老兵等待了大半个世纪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