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刺猬一样的英雄

DrawKer 2024-10-18 11:05:18

及时止损,是当下许多人的生存逻辑。

但大环境的流行,并不代表它就是全然正确的选择,能够每天坚持打卡上班也算是一种全民性的坚持了。

而坚持,可能也是许多人成为英雄的原因。

戴安娜·奈德就是这样一位因为坚持而被人类历史铭记的人物。

从戴安娜有记忆以来,她就是在游泳池里发光发热的存在,一路上作为青少年游泳健将备受瞩目,再到长距离游泳打破世界纪录,好像她天生就是一条大海中自由自在的鱼。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戴安娜痴迷于一趟史诗般的旅程: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挑战110英里的游泳界珠穆朗玛峰。

然而,直到30岁结束职业游泳运动员生涯,戴安娜也没完成这个梦想,很快便将职业生涯转向了体育记者。

30年后,60岁的戴安娜失去了母亲,而82岁不留遗憾地离开,也成了母亲送给她最后的人生礼物。

这一次,戴安娜也决定重启梦想,她要在没有防鲨笼的情况下成为第一个完成这段挑战的人。

自此开始的4年间,戴安娜和好友兼教练邦尼·斯托尔以及一支敬业的团队,开启了属于他们的“不可能之旅”……

得益于纪录片伉俪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国威的拍摄经验,即便对原型人物戴安娜的历程有所改编,《泳不放弃》仍然保留了大部分来源于回忆录《Find a Way》的关键剧情。

前半程的人生经历被大胆略过,故事主要集中在4年间的5次挑战里,看着一位年过六十的女性一次次在鲨鱼、水母、洋流和恶劣天气的威胁下突破身体极限,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故事冲击力。

尤其是当挑战成功的那一刻,已经连续游泳50多个小时的戴安娜,黝黑的皮肤上凝结着海盐,一步又一步艰难地走上海边,确实和现实报道中的画面一模一样。

当然,为了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导演和编剧还在挑战途中加入对过去经历的闪回,尤其是为什么戴安娜曾一度放弃游泳——因为她在年少时被教练性骚扰。

这条闪回线索不仅作为角色动力的支撑,也伴随戴安娜冲破阻碍,并在自我和解的过程中拼搏到了终点。

如果只是这样看戴安娜的故事,它平静但坚韧,可电影中后段还是加入了普遍塑造英雄的玩法——与朋友们决裂。

因为不甘心于挑战失败,戴安娜几次都选择一意孤行地继续任务,直到大家都选择离她而去才痛改前非。

按照四幕戏的设置规律,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挫折与起伏,但作为成长弧光放在传记电影里,似乎又一下子让这个“英雄”变得与其他英雄无差别了。

事实上,比起百分百地复刻人生,戴安娜身上还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

作为一个女同性恋,她与教练邦尼的珍贵友谊。

作为一个屡次失败的挑战者,她如何与挫折共处。

作为一个转行的游泳健将,她怎样适应新的角色。

只可惜,纪录片导演的惯性还是更多地把故事还给现实,而这也又一次让性暴力成为女性故事的恶意来源,再度压缩了那些纯粹属于女性、性少数群体的可挖掘空间。

也因为如此,一整部《奈德》更像是本杰明·巴顿偶遇的那位女性的衍生故事,用真实弱化了太多浪漫的可能。

不吹不黑,看个电影,说个观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