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印度趁我国抗美援朝之际,竟悍然出兵抢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不久后,恬不知耻的印方又相继侵占了边境中段的部分中国领土。
但由于考虑到当时朝鲜战争还未结束,加上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因此,为了两国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计,对于印度当局屡次三番寻衅滋事的行为,中方始终保持克制和忍让。
然而,中方的一再忍让,却让印方误以为是懦弱的表现,其行为一再嚣张跋扈,肆意践踏、侵占我国领土。
1959年5月,毛主席决定“先礼后兵”,向印度政府表明了中方的态度和决心:
“中国不会这样蠢,东面树敌于美国,西面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两三个月,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毛主席此言,既表明了中方对两国关系的重视,同时也劝告印方能够自重,能和中国和平共处,切不可玩火自焚。
但数年来,印度当局在侵占我边境土地上屡屡得手,而中方一直以来又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措施,仅是“好言相劝”,显然无法打掉这些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所以,这次劝告也仅仅只是让边境局势缓和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接着印军又开始了新一轮蚕食我国领土的行动。
同年8月25日,在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郎久地区,由于印军步步紧逼,我边防官兵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双方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一个多月后,印军又在丁空喀山挑起了新的冲突。
1959年11月,杭州会议正式拉开序幕,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避免中印边界冲突”。
会上,每个参会人员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比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
但对于这样的建议,毛主席并不是很满意,因为两军的边防官兵每天都是紧张的对峙着,而且手里都有枪,无论再怎么克制也很难避免冲突的发生。
所以毛主席提议,最好的办法就是两军各后撤20公里,如果印方不撤的话,我方就单独后撤。
但我方的一再忍让换来了什么呢?换来的是印方更加变本加厉、毫无收敛的向中国境内进攻。
是可忍孰不可忍!
10余年来,印度已连续侵占我国领土十余万平方公里,如果再不给予其惩戒性的打击,其必定会以为中国软弱可欺,从而继续蚕食我国领土。
但两国毕竟为邻邦,且当时的国际局势也比较复杂,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不宜与对方撕破脸。
于是,在1960年4月的时候,周总理亲自前往印度首都新德里,同尼赫鲁就边境问题进行会谈。
毫无疑问,这次会谈注定以“失败”告终,毕竟这十余年来,印方在侵占中国边境上屡屡得手,而中国一直以来也都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所以尼赫鲁自然就会以为,周恩来不远万里赶到印度谈判,恰恰是中国“软弱”的表现。
所以,在会谈中,尼赫鲁的态度不仅没有丝毫地转变,反而还提出了更加无理的要求——索要中国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对于视土地为生命的中国人来说,别说是12.5万平方公里,就算是一寸一厘的土地都妄想得到。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方又多次向印度政府提出和谈的建议,但屡次遭到印方拒绝。
进入到1962年后,中印边境的局势变得越发紧张起来!
这年10月中旬,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
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正式作出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伟大决策:“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
不过,毛主席也说了,这次反击作战仅仅是为了警告尼赫鲁和印度政府,让其明白妄图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行不通的,更不可能占领我一寸土地。
不过,印度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想要彻底打赢这场战争,也必须做好准备才行。
为此,毛主席还问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听说印度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能不能打赢啊?”
张国华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打得赢!”
最后,根据总参的建议,此次对印反击作战的时间定在10月20日,前线总指挥为张国华将军。
那么,此次反击作战是否顺利呢?我军战果如何呢?下期内容我们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