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既能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文章推送,又能方便您阅读、分享、评论。
1954年,陈毅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教育、科学、文化。周恩来总理在建国时就是总理兼外长,但是因为工作太过忙碌,需要人分担外交事务,中央决定由陈毅接手。
原本应该在1954年就落实的任命,却一直拖到1958年,直到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第五次会议时,关于陈毅担任外交部长一事才彻底被落实。
其实,陈毅之所以会担任外交部长,最初的原因是他跟毛主席开了个玩笑,后来,陈毅的妻子也吐露:在井冈山时,毛主席就含笑应承过此事。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结束了他的美国之行后,便马不停蹄赶到北京,他即将出席建国10周年活动,对于赫鲁晓夫的来访,中国方面仍然是采取欢迎的态度,为了表示重视,多位领导人亲自前往机场迎接。
此时正逢国庆,举国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然而身为贵宾的赫鲁晓夫却在欢迎宴会上大放厥词:“这是一种好战行为,是对亚洲和平不负责!”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他竟然不分场合地教训起对他热情相待的主人家来。
陷入沉默的会场里突然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你这么说,我不同意!”
一向专横的赫鲁晓夫完全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在会议上反驳他的观点,面对这出其不意的反击,赫鲁晓夫颇觉脸上无光,面对会议上的众人目光,他只能硬着头皮与对方理论:“你应当听我的!”
“你讲得不对我们就不听你的!” 对方的不卑不亢让赫鲁晓夫败下阵来,而这个能让赫鲁晓夫“落败而归”的人,便是刚从周恩来总理手上接过外交部部长一职的陈毅。
在担任外交部长之前,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有人说陈毅敢跟赫鲁晓夫正面“刚”,无非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凭借“新人”身份和对方硬碰硬罢了,其实早在几十年前,陈毅就已展现出他卓越的外交能力。
1918年3月,陈毅和哥哥陈孟熙一同考进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总会成都分会预备学校,1919年4月,经过考试,兄弟俩双双考入前30名,正式获得四川省发放的400元补助费。
1919年,陈毅和哥哥搭乘法国“麦浪号”正式启航,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青年时期的陈毅作为留法学生代表,曾多次与中法两国的官员进行谈判、交涉。
1927年底在广东韶关,年仅26岁的陈毅为了能让部队在教堂里过夜,他以熟练的法语同教堂管理者进行友好交谈,陈毅用娴熟的法文和文雅礼貌的仪态拿下了教堂的“准许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毅逐渐掌握了同外国人相处的技巧,他的外交能力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出色,无论是在处理和外国友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在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陈毅都能够凭借自己的熟练技巧轻松应对,甚至多次帮毛主席解决危机。
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第一批人员飞抵延安,由52岁的包瑞德上将率领。
7月26日晚,为了欢迎外客的到来,毛主席特意设宴。宴会上,谢伟思(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二等秘书)对毛主席说:“我有许多话题愿在你闲暇时和你谈谈,虽然其中没有一件可以称得上是公事的。”
“等我安顿完以后,我们会有机会交换意见的。” 毛主席回答道。
事后,毛主席把宴会上发生的一切全部告诉了陈毅,并指示他参加接待“美军观察组”的工作。
8月10日,陈毅奉毛主席之命会见了“美军观察组”成员,谈话中,包瑞德约定陈毅写出两个文件,一个是《苏北事件真相》,一个是《皖南事变真相》,陈毅连夜赶出,写好后,又写了一封信给包瑞德,然后一并送给毛主席查阅。
一段时间后,陈毅收到毛主席的反馈,他发现上面不但有毛主席的改动字迹还有周恩来总理的改动字迹。
8月23日,毛主席再次约见谢伟思,这次他们的谈话时间长达6小时。8月27日,谢伟思向史迪威总部作报告,他在里面写道:“现在大多数重要领导人都集中在延安,其中除了党中央之外,还包括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
可见,那时候陈毅的外交能力就已经得到外方的认可。
1945年,陈毅向毛主席提出的我方怎样处理同美蒋关系的重要意见,也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那时候的陈毅不仅是以军事家的才能审时度势,而且是以外交家的艺术在呼风唤雨,陈毅的外交能力,毛主席看到了。
建国前期,毛主席遇到令人费解的大问题——如何才能不受外来者的干涉,安全、顺利进入上海。
1949年1月25日,得知此事的陈毅在贾汪举行的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说:“我们还是要警惕美国人干涉,但是我们绝对不向他们示弱,要打就打吧,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1949年4月24日南京解放后,人们将目光聚集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4月27日,陈毅收到军委发来的电报:昨日泊于上海的几艘美方军舰以及海军陆战队已经撤到吴淞口之外,两艘英国军舰也随之撤出了。
即便如此,陈毅也知道此刻并不能放松警惕,这并不能排除解放上海作战发生僵持时美军有介入的可能。
在丹阳,经过20多天的准备,几十万大军进入最后的待命状态,他们随时可以出发进城,入城前,陈毅下达几条指令:首先,市区作战不能用重武器,其次,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得进入民宅,最后,严格执行上面两条,不准进民宅就是不能进!
在陈毅的带领下,历时15天的上海战役顺利拿下,总共歼敌15.3万人,而城市内重要的建筑则完好无损。
5月28日,陈毅正式担任上海市长。
7月7日,解放上海的欢庆活动正在进行,没想到的是活动刚进行了一半,就遇到美国人驾车擅自闯入的恶劣行为。
对此,陈毅果断下令:“先关起来再说,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还是哪国人,只要在我们这里违反了本地法令,就要制裁他!”
此人被拘留后,老老实实写了一份“道歉书。”
陈毅不卑不亢的品德是国家强大起来的预示。而陈毅这些年出色的外交能力也得到毛主席的赞赏,毛主席曾在给陈毅的回信中写道:“来示读系,启示极多,十分感谢!”
时间的指针轮转到1954年,这一年对于陈毅来说是充满转折的一年,他的工作阵地将逐渐转到外交战线。
陈毅转移工作的原因我们开头有交代,是因为周恩来总理工作太忙太累,需要有人分担外交事务,而陈毅则是毛主席和周恩来共同选出来的最佳人选。
起先,陈毅对于自己担任外交部长一事是犹豫的,他对毛主席说:
“我这个陈毅,有的时候说话很有破坏性,有的时候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来说话就冲口而出,有的时候可能没轻没重的,在内部,要是对同志造成什么伤害……可以对同事解释的,在外交上这么一来可是就砸锅了,我这个人干外交恐怕不行……”
对于陈毅“临事而惧”这点,毛主席反而认为是好的,是陈毅的优点。
毛主席深知,目前的中国处在人才稀缺的阶段,而在外事活动上有经验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陈毅,他信得过。
毛主席跟陈毅回忆起当年在井冈山的一段往事,主席说:“你还记得吗?在井冈山时,你跟我说,要是将来革命成功后,你就去搞外交,现在就要到你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陈毅当然记得那次令人难忘的对话,他还记得自己的原话:“毛委员啊,等将来革命胜利了,你让我当外交部部长怎么样?”
当时的毛主席含笑应承,没想到,当初的一个玩笑,竟然成为了现实。
这段往事当事人并没有详细说明,是1958年陈毅担任外交部部长后,他妻子吐露出的。
陈毅转移工作后,便开始接手外交工作,1955年4月7日,陈毅作为周恩来的重要助手,同他一起去万隆出席了亚非会议。
外交活动虽然不是在前线打仗,但是四处却隐藏着危机,外交人员们必须时时刻刻提高警惕,16日下午,飞机飞到雅加达马腰兰机场,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暴雨般的掌声顿时涌了进来,他们在为周恩来总理和陈毅的到来而欢呼。
在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异”、“欢迎大家去中国看看,百闻不如一见”等观点,周恩来总理的大局观让陈毅钦佩不已,他作为外交新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的知识要学。
1955年,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开始参加外交部各次党组会议,为接手外交部做准备,但没想到,1956年的突发事件打乱了陈毅的所有计划。
1956年11月初,就在陈毅即将跟随周总理对印度等国进行一系列重要访问的前两天,他突然晕倒了,经过检查,确诊是疲劳过度引起的脑贫血。
为了治疗,陈毅不得不减缓工作量,他担任外交部长的事也因此推迟了。
一年后。
195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
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的决定,任命:陈毅兼外交部长…… 免去:周恩来兼任外交部长职务……
《人民日报》这则消息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海外媒体也在关注此事。
美国旧金山的英文电讯:“几乎所有的报纸今天都把陈毅接替周恩来担任外交部长作为重大消息刊载。”
法新社的评论是:“陈毅元帅完全有资格负责领导中国的外交政策。”
自这一年开始,陈毅元帅正式登上国际舞台,正式开启外交生涯。
外交不同打仗,脱下“军装”换上“西装”后的他,又会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和态度呢?
1963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全面恢复和好转的局面,对此,国外有着不同的怀疑和猜测:中国的经济究竟有没有好转呢?还存在哪些困难呢?
为了解答疑惑,外交部决定让外国驻京使节到各地亲眼看一看,与他们随行的便是陈毅。
对于旅行走什么路线,使节们提出了他们的意见:“过去让他们走的交通线是大城市,场面多半是事先先有准备的,并没有看到农村的真实状况。”
对此,陈毅在这次旅行中,特意安排了农村路线。
陈毅带着他们到了浙江金华后,换乘汽车沿着富春江上游来到新安江,进入皖南后,上黄山,又过泾县,到芜湖,这一路上完全没有涉及大城市,外国使节们看到的全部都是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
在浙皖一带的山区农村,使节们看到乡村里新盖了很多房子,还有新修的公路,尼泊尔大使和瑞士大使在乡间里走走看看,几乎每个角落他们都去了,对于他们的好奇心,陈毅全部满足。
在皖南的一个农村,陈毅带着使节们来到一户普通农家做客,经过一番聊天,他们知道一个强壮劳动力全年可以分到450斤粮食,除此之外还能搞搞副业。
一位70岁的老人对他们说:“如今这么好的光景,是几十年没有见过的。”
陈毅问老人家:“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人家说:“今年的天气好,劳动组织得好。”
坐在一旁的老人接着话茬继续说:“工分,粮食问题,都有政策了,棉花百分之八十国家征收,百分之二十归了自己,多种多得,如今这都实现了。”
使节们看到了在外国人眼中贫穷落后的农村确实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也确实在变好。
除了欣赏乡村风光之外,陈毅还带着他们游览了祖国山水。
登黄山,是在李葆华的陪同下,陈毅穿着一双布鞋,手里拿着一根拐杖,和使节们一同攀爬着。
黄山对于陈毅元帅并不陌生,在抗日战争初期,他曾率领新四军开赴皖南,曾多次路过黄山,如今能故地重游,陈毅非常高兴,他说:当年经常在这一带活动,但是碍于战事,没能登上光明顶,对此,我也感到非常遗憾,今天好不容易又来了,这次啊,我一定要登顶!”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让外国使节们大开眼界,缅甸大使说:“我们的东枝也是非常美的,但是完全比不上黄山,奈温总理来中国,最好让他也来中国看看。”
陈毅听后热情说:“这当然好!等他来的时候,我再陪他来一次!”
陈毅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英国代办风趣地说:“要是论这自然风光么,从来英格兰是不低头的,但是如今到了皖南和黄山后,我投降了!”
当使节们愉快地回到北京后,纷纷发言这次行程安排得非常好,他们都说:“这次我们所有人玩得都非常好!完全不像是办公事!”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这次的出行就是陈毅精心策划的“公事”呢,带他们旅游,表面上是游山玩水,实际上是为了打破世界上对中国的不正确猜测。
陈毅这一招啊,就叫“百闻不如一见”,与其说再多,还不如让他们亲眼看见,当他们看到中国农村的现状后,可以将真实可靠的信息传达到他们国家,这样外界的那些谣言和舆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不得不说,陈毅老总真的将周恩来总理的一套作风铭记于心,学以致用,他这种独具匠心,不动声色的安排,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自担任外交部部长那一刻开始,陈毅就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外交事业,他是周恩来总理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毛主席最信任的朋友。
谁能想到,当初毛主席和陈毅的一句玩笑话,却为中国送来一位如此有大格局观的外交家,不得不说,毛主席看人的眼光真的很准。
1972年,病痛中的毛主席坚持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他的突然之举惊动了周恩来总理,要知道,自1959年后,毛主席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人的追悼会,主席能为陈毅打破惯例,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
追悼会开始后,毛主席泪水长流站在队伍里,当他抬起头时,看到了不远处的遗像,相框里的陈毅面带微笑。
主席看着相框里的人,泪水再次模糊双眼,恍惚中,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笑容满面,兴致勃勃地对自己说将来一定要当外交部部长的青年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