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而今日就是公历的7月15日了,这也意味着七月份也过去了一半了。
而且在农历,今天的日子也很重要,那就是六月初十了。而老人们就说了:“六月怕初十”,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何会怕呢?
六月初十是什么日子?今日入伏了!在农村里,绝大多数的老人还是习惯用阴历,也就是农历来记录时间和事件。有些人即便是大字不识,但是每天是农历的哪一天却熟记于心。而和村里的老人们聊天,就听他们说“六月怕初十”。
当时我也是一头雾水,因为这一天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后来了解才知道,原来今年的六月初十这天就是“入伏”的日子,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来了。
那入伏有什么好怕的呢?正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对于很多的老年人来说,一年中最怕的两个时间段就是三九天和三伏天了,一个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个就是最热的时候。
而且这两个时间段,也是老年人最容易生病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甚至是引起基础病而产生连锁反应。
其实吧,不只是老年人害怕三伏天,绝大多数人都是害怕三伏天的,因此也把三伏天称之为一年中最危险的时间段。
当然了,老人说“六月怕初十”,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入伏这一天的天气,也对于后面的雨水多少有预兆。
特别是农民担忧此后的天气不好,影响到当年的农作物收成,这样家里人就要吃不饱饭了,你说能不怕吗?那到底入伏这天是下雨好,还是天晴好呢?看看古人留下来的谚语咋说。
晴天之忧:无雨旱伏尾。
在民间就有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句谚语:“入伏大日头,无雨旱伏尾。”这句谚语道出了人们对入伏当天天气的深切关注。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入伏之日阳光明媚,烈日高悬,那么按照古人的经验,接下来的三伏天里,雨水可能会相对稀少,甚至出现旱情,尤其是在末伏的时候,会有较为严重的旱情。
而这对于依赖雨水灌溉的农耕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人们自然会对六月初十的晴天心生忧虑,担心它预示着未来的干旱与歉收。
雨水之喜: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入伏之日恰逢降雨,那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淋了伏王,一天一场。”这里的“伏王”指的就是入伏的第一天,即今年的六月初十。
这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如果入伏当天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里,雨水将会十分充沛,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雨。
这对于农作物来说,无疑是天赐的甘霖,有助于缓解旱情,促进作物生长,为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类似的谚语还有“入伏雨,伏伏雨”的说法,即入伏下雨了,后面的中伏、末伏都会下雨。
而且在三伏天雨水多,也是丰收的预兆。在民间就有“头伏有三雨,五谷才进仓”,其说的就是在头伏如果下雨了,那么后面的中伏、末伏都会下雨,这样五谷就会丰收。
其实吧,在三伏天的时候,适当的降雨的确对农作物是有利的。在民间过去有“六月六,看禾秀”的传统,说是一年农作物收成好坏,到了六月初六基本成定局了。
但是如果后面的雨水充足,还是可以扭转局面的。可如果三伏天晴天多,雨水少,那农作物长势不好,也就成为了“死局”了。
在农耕社会,头伏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若能得到充足的雨水滋润,将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人们期盼着头伏期间能降雨,特别是入伏的时候有降雨,以确保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还有就是入伏以后,大家要注意好防暑降温,饮食也要以清淡为主,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吃太多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