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靠个人单兵素质,以及冷兵器近身肉搏的时代,不仅对士兵的体能有超标要求,而且还要求他们拥有以一敌十的勇气。
在这种作战思维的影响下,攻守双方的士兵在战争爆发之时,都会拼命地攻击对方,直至其中一方力竭而败,才能宣告本轮战争结束。
其实,在一些大规模的古装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比较宏伟的战争场面,无论是《三国演义》或《水浒传》,都曾上演过攻城战。
攻城一方为了尽快拿下城池,一般会采取两种方法,除了比较常规的圆木撞击城门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架设云梯。
相比于撞击城门而言,架设云梯攻城的难度和危险性更大。守城将士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往云梯上倾倒十分易燃的桐油,或者直接用石头砸攻城士兵。
很多观众在看到这一幕之后,除了会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之外,都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守城士兵不直接推倒梯子呢?
这样做不仅会节省大量战备物资,而且还具有省力、高效等特点。殊不知身经百战的老兵们,宁愿用石头砸也不会用手推,背后的原因令人泪目。
古代云梯的形制和作用纵观古代战争史,守城战几乎是无法绕开的魔咒,一旦遇到敌军疯狂攻城时,守城一方有经验的老兵不到万不得已之时,都不会用手去推云梯。
原因是古代云梯和现代的梯子有很大区别,它作为一种古代战争中必备的器械,又被称作“云梯车”,堪称攻城神器。
云梯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设备,主体是用较为厚重的木头搭建,然后辅以铁质配件。同时,还配备了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
为了适应战争需求,古代云梯在设计上,还加入了滑轮和缆绳等升降设备。可以根据城墙的高低进行调节,简直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大型重器。
当然,云梯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底座下面配备了六个轮子,可以随意推动行驶。据史料记载,这种极为实用的战争器械,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经过鲁班的改进和调整之后,云梯车很快就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当时,楚惠王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命令公输盘负责制造了史上第一架云梯。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云梯车在经过不断改进之后,成为了各个诸侯国的必备攻城利器,甚至起到了推动或改变历史的重要作用。
钳制云梯的方法云梯车出现之后,很快就改变了战争格局,因为它不仅是攻城时的必备战争器械,而且还是侦探敌情的不二选择。
在发起攻城战之前,将领们会登上云梯车,然后以登高望远的姿态,向城池内瞭望敌情,在时机成熟之时立即下令攻城。
当然,万事万物都有相生相克之法,云梯车虽然是一种强大的攻城器械,但守城一方自然也懂得克敌制胜之法。
在表现古代战争的影视剧中,守城士兵会在一片冲杀声中,疯狂地向云梯上的攻城者倾倒桐油,然后用火把将其点燃。
随后,就能听到震天动地的哀嚎声,云梯和攻城士兵皆陷入了熊熊烈火之中。当然,在桐油用尽之后,守城一方还会疯狂向云梯上的敌军砸石头。
巨石所砸之处皆是一片鬼哭狼嚎之声,甚至还会直接将云梯砸烂,直至其轰然倒塌。但这两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费力、费时,而且还很容易弹尽粮绝。
为何不用手推倒云梯对于战争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兵而言,在攻打攀登云梯攻城的敌军时,就算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会用手去推云梯。
首先,云梯是一种重型攻坚利器,它们会根据城墙的高低进行调整。古代城墙的平均高度一般在8-10米左右,那么云梯的自重至少有几吨或十几吨重。
按照这个重量估算,就算是几十个守城士兵,也未必能推倒一架云梯。一旦所有士兵都去推云梯了,那么就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攻上城墙也只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云梯上会聚集大量的攻城士兵,他们在攻城的过程中,会一边爬云梯一边向守城士兵进攻。
对于百发百中的弓箭手而言,即便仰着头向城上的士兵进攻,或许会比自上而下射击难度大很多,但他们为了完成攻城任务,也会疯狂地向上射箭。
一旦守城士兵在推云梯时,不小心露出自己的脑袋,就有被爆头的风险。而且,在战争进行到无比激烈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强调精准度了,重要的是人多力量大。
所以,守城士兵用手推云梯,简直就是费力不讨好,甚至还极有可能因此丧生于乱箭之中。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推倒这个大家伙。
另外,随着时代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到了唐、宋两朝,云梯已经加装了固定装置。只要能推到敌军城墙之下,就可以牢牢地被固定在地面上。
面对这种自带固定装置的云梯,别说是十几或几十个士兵难以推倒了,就算是用专业工具,也未必能动其分毫。
所以,在面对无法撼动的云梯时,守城士兵为了降低伤亡率,并提升对敌作战效率。会采用火攻或用石头疯狂猛砸的方法,对这个庞然大物进行主动攻击。
事实证明,最简单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守城士兵的一顿石头雨之下,攻城一方要么损失惨重,要么就只能偃旗息鼓了。
结语深谙兵法的人都知道,身经百战的老兵才是战争中最大的财富,由他们总结出来的作战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大规模伤亡,而且还能以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解决一些突发问题。
故此,在敌人使用云梯车攻城时,有经验的老兵从来都不会试图用手将其推倒。只需用桐油火攻或砸石头两种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让敌人铩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