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人,都得狠!

咩咩爱历史 2024-02-04 09:16:44

01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洪都(今江西南昌)城下尸山血海,焦土一片。

洪都守将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子)与陈友谅为了洪都城的归属控制权,已经争夺了80多天。

这80多天里,朱文正以2万守军,硬生生扛住了陈友谅60多万大军的轮番攻击。

不过朱文正已是强弩之末,全凭一口气吊着死撑。

陈友谅就差临门一脚,可这临门一脚,始终没能踢出去。

七月十八日,陈友谅得到线报,朱元璋亲自统兵20万,逆江北上,前锋已到达鄱阳湖一带。

陈友谅心中大乐:“就怕朱元璋不来,老子正好把他一勺烩了,省事儿了!”

当时盘踞长江以南的各方势力,就数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强大。

鄱阳湖大战,注定将成为战场绞肉机,决定天下走势......

02

七月二十一日,两军会战于康郎山。

据朱元璋的亲兵队长俞本回忆——

陈友谅的大船可以容纳3000人,中等船可以容纳2500人,就是小船,也够2000人在上面跑的。

对此之下,朱元璋的船简直成了玩具。

明朝自己官修的《明太祖实录》里也明确记载:战况一度十分惨烈。

开战第一天,朱元璋就差点被打崩!

《明太祖实录》载:

“院判张志雄所乘舟樯拆为敌所觉,以数舟赞兵钩剌之,志雄窘迫自刎。丁普郎、余昶、陈弼、徐公辅皆战死,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执兵若战状,植立舟中不仆。”

注:

如果战况稍好,史官绝对不敢这么下笔;《明太祖实录》在明初时历经三次修订,这段都没能改动。

手下第一名将徐达战船起火,当晚被老朱打发回了应天。

(这里应该是粉饰了一下,徐达大概率是被打废了。)

众将都不想再打了。

朱元璋只能恩威并施,一边苦口婆心的劝解,晓以利害;一边以老大的身份强行压服众人,死顶压力。

03

第二天战损,甚至超过了第一天。

就算朱元璋亲自领军,部下也不免纷纷生出畏惧情绪。

老朱一暴怒,杀了十几个队长。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载:“己丑,太祖复亲布阵,与友谅战。友谅悉巨舟连锁为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我舟小,仰攻多却,太祖亲麾之,不前,右师少却,立命斩队长十余人,犹不止。”

大舅子郭兴劝阻:“老大,你这么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依我看,陈友谅用铁索把船连在一起,我们只有一个办法了,用火攻!”

朱元璋无奈同意,因为,火攻的成功率并不高。

1、

风向不对。

当时是盛夏七月,东南风。

朱元璋在北,陈友谅在南,如果放火,只会烧着朱元璋自己。

2、

火攻需要有较强的突然性和隐蔽性,如果让陈友谅预先发现,那一切都是白玩儿。

因此,朱元璋将火攻计划做了改良:之前火攻,都是船装上茅草,浇上火油,朱元璋则让人直接装上火药,这样就不用提前点燃,再借助风力。

有人问:装上火药,万一陈友谅派人用火箭齐射一波,不就全部报废了吗?

朱元璋耍了个小心机,让人在船舱两侧摆上数十个真人大小的草人,在夜幕的笼罩下,汉军以为朱军来跳帮,开展白刃战的,因此并没有准备火箭。

等汉军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PS:

这一幕,是不是在哪儿看过?不就是活脱脱的“草船借箭”翻版吗?

陈友谅再次,《三国演义》他总看过吧?

不好意思,鄱阳湖大战时,罗贯中还没动手写《三国演义》。

罗贯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之所以如此精彩,那是因为他在创作时加入了不少鄱阳湖之战的元素。

郭兴进曰:“非人不用命,舟大小不敌也。臣以为非火攻不可。”

太祖然之,命常遇春等分调渔舟,载荻苇,置火药其中。

至晡时,太祖命以七舟束草为人,饰以甲胄,持兵戟,若斗敌状,令敢死士操之,备走舸于后。将迫敌舟,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抵敌舟,焚水寨数百艘,燔焰涨天,湖水尽赤,死者大半。友谅弟友仁、友贵及其平章陈普略等皆焚死。

一场大战下来,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以及高级将领平章陈普略等人全被烧死。

陈友谅命大,逃过一劫。

朱元璋也好不到哪里,有几次差点性命不保。

04

打到四天,朱元璋手下各路将领实在是撑不住了,大着胆子继续建议老朱班师退回。

朱元璋因为旗舰被炸,也心有余悸,趁夜退至左蠡修整。

陈友谅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一下就僵住了。

据北京大学教授李新峰先生的考证,此时陈友谅依旧占据着战略主动:

第四日战后,朱军乃徐徐后退,陈军尾随。从朱军的重大损失和诸将的多次请退之事看,朱军在三次大战中并未占得上风,故舍南昌不救,逐步后退。陈军亦舍南昌而逐朱元璋。

——李新峰先生所著《记事录笺证》P182页

此时的陈友谅有两个选择:

1、趁朱元璋后撤之时,回身拔掉洪都城这颗钉子,补充粮草后援;

2、什么都不管,死死盯着朱元璋,灭了他,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或许是对自己的水军有着十足的信心,陈友谅选择了第二套方案:追击朱元璋。

这个选择看起来没什么毛病,但时间长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05

古今中外,打仗打到最后,打得全是后勤。

朱元璋孤注一掷派重兵把守鄱阳湖口,严防陈友谅突破长江水道,陈友谅和他的大本营武昌之间的后援就断了!

宋濂《鄂国公常遇春神道碑》载:“我师出湖口......命以舟扼上流,诸将乃溯流而上,舟蔽江面,控湖口者旬有五日。”

几十万人吃马嚼,实在是个天文数字。

陈友谅跟朱元璋对峙了一个多月后,洪都城里养伤回血的朱文正又冲了出来,烧了陈友谅本就不多的粮草。

等八月下旬,陈友谅想趁风高浪急的时机,突破朱元璋的湖口防御体系时,已经为时已晚,口袋早就被扎牢了。

不仅水路走不了,想弃船上岸,陆上也走不通了。

八月二十四日,陈友谅集结全部力量再度突击,与朱元璋做殊死一搏。

仗打到这个份上,拼得就是谁能撑到让对方先倒下,于是都不再留后手......

双方从辰时一直杀到未时。

整个鄱阳湖死尸枕籍,水面被鲜血染的通红......

06

后世的我们,都知道陈友谅领了盒饭。

有点过于草率,且实在可惜。

他站在船头指挥,再加上他穿的衣服和旁人不一样,对面朱元璋的小兵觉得这个肯定是条大大大鱼。

便朝着陈友谅的方向来了几发急速射集火。

恰巧一箭钉在了陈友谅的眼睛上,陈友谅贯脑毙命。

汉军第一第一大将张定边收拢败兵,带着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逃回了武昌。

“未几,有降卒来奔,言友谅在别舸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诸军闻之,大呼喜悦,杀敌益奋,敌众大溃。”

至于那一箭到底是谁射的,没人知道。

如果被发现有谁冒功,是要被看脑袋的。

所以没人敢领这个赏。

赏赐虽然丰厚,可也要有命花不是?

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朱家的老牌亲戚翊国公郭勋,找人编了一部《英烈传》,将射死陈友谅的功劳安在了自己祖宗武定侯郭英身上。

不过,对于这种说法,大家也是一笑了之,没人信。

07

至此以后,长江以南,没人再是他的对手。

下一步,老朱就将目光移向了东边的张士诚......

-未完待续-

4 阅读:713
评论列表
  • 2024-02-04 14:30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朱元璋

  • 2024-02-05 12:53

    为什么要成所谓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