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形势图
01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初八这天,锦州守将祖大寿率两万将士,开城向清军投降。
历时近两年的松锦大战就此落下帷幕。
锦州陷落的消息传到宫中时,崇祯并没有特别吃惊。
因为,去年八月洪承畴十三万援锦兵团全面溃败之后,他就已经意识到,锦州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了。
崇祯更关心的,已经不是如何战胜皇太极了。
因为,此时的关内:
河南满目疮痍,李自成、罗汝才联兵五十万,俨然已有分庭抗礼之势;
张献忠和革左五营,则在江北地区攻州克县,陪都南京常年处于风声鹤唳之中。
这种困境之下,崇祯再次想起了“好基友”、已故内阁次辅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其实,皇太极此时的日子也不好过——
锦州虽然投降了,但塔山、杏山几座城池还在明军手里。
大清基本都是在以战养战,自主生产比较少,粮饷接济不上了。
三月的东北,天气又太冷。
因此皇太极也有心议和,比崇祯更上心。
皇太极派使者带着一批明军降卒,入关,表达了要议和的意向。
崇祯同意:由兵部尚书陈新甲主持议和。但一定要绝密!绝密!绝密!
重要的事讲三遍!
02
三月十五日,兵部主事马绍愉(陈新甲亲信)作为议和使者,秘密到达刚被清军占领的锦州城。
将一份盖有崇祯御玺的“敕谕”交给了清军守将英亲王阿济格。
阿济格拿起“敕谕”一看,大怒!
原来,“敕谕”是崇祯写给陈新甲的,内容是授权陈新甲和清方进行议和。
(“敕谕兵部尚书陈新甲,昨据卿部奏称:前日所谕休兵息民情事,至今未有确报,因未遣官至沈,未得的音。今准该部便宜行事,差官前往确探实情具奏,云云特谕。”)
“你们皇帝想议和,连份正式国书都没有,就拿这个糊弄我们大清?”
生气归生气,阿济格还是派人把“敕谕”送到了盛京(今辽宁沈阳)。
皇太极也是一脸懵,多亏洪承畴指点,才明白了大明权力运行的潜规则,也明白了这回崇祯是真的想议和了。
五月中旬,马绍愉秘密来到了盛京正式谈判,依然没有带正式国书,而是又带来一份崇祯给陈新甲的敕谕。
虽然此时明朝已经处于绝对下风,但马绍愉还是竭尽所能为明朝争取利益。
六月初二,谈判终于结束。
双方初步达成了和平条件——
1、两国互相承认,各派大臣盟誓修好,每逢重大节日及对方皇室喜丧大事,各派使者问候;
2、两国以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北的双树堡(今辽宁葫芦岛市双树乡)为界;
同时从双树堡到黄成岛(今山东烟台隍城岛)划定海上分界线,以东归大清,以西归大明;
3、以双树堡以北的连山驿(今葫芦岛市连山区)为双方互市的场所;
4、大明每年送给大清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大清则回赠大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5、今后两国皆不得收留对方逃人,遇有逃人,必须遣返。
03
客观地说,就当时战场形势来说,这些条件其实算是更有利于明朝的——
1、双树堡以北的土地早已被清军夺取,明朝实际上没有损失;
2、经济上也不吃亏。
每年给大清的金银,和每年关宁军的500余万两军费+清军入塞抢劫的人口财富比起来,实在是少了很多。
况且,清廷还回赠大批东北名贵特产,再加上开放互市,也能赚不少钱。
无非就是承认皇太极是皇帝。
这也不是问题:人家在关外早就开张了,你不承认有用吗?
如果崇祯接受,他有机会抽回关外的资源,来扑灭关内的“流寇”。
或许也有机会避免上吊的命运吧。
然而......
04
谈判结束后,皇太极让马绍愉汇报崇祯,并以崇祯十五年九月底作为最后的答复期限。
在此之前,清军将暂停对大明的军事行动。
如果九月底,明廷还没有回音,清军将再次恢复军事行动。
马绍愉不敢怠慢,马上写材料,先呈给自己的上司陈新甲,再由陈新甲呈报给崇祯。
恰好,这份绝密文件送到陈新甲的案头时,恰好,陈新甲没在家。
恰好,陈新甲的书僮以为是一般的塘报,就按惯例,抄录后发到了兵部。
就这样,盛京议和的绝密内容,出现在了兵部的邸报上,整个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清流”们纷纷上书,虽然不敢直怼崇祯,但这些老阴阳人一个个拿着宋金议和说事儿,暗戳戳地把崇祯比喻宋高宗。
崇祯怒了:朕一再交代此事要绝密绝密再绝密,这责任都是你陈新甲的!
崇祯下旨严厉斥责陈新甲:
“擅主和议,有辱国体”。
意思很清楚——就说是你自作主张要议和的,帮朕解了围,以后会有你的好处。
但这事儿太大了,陈新甲又很清楚崇祯的德性:谁知道你会不会过河拆桥?
所以他根本就不敢扛。
还拿崇祯给自己“便宜行事”的“敕谕”做依据,证明这事儿是得到皇上允许的。
这不明摆着打崇祯的脸么?崇祯能忍?
七月二十九日,崇祯下旨,逮捕陈新甲,锦衣卫抄其家,把崇祯给过的敕谕抄了出来,然后毁掉,来了个死无对证。
九月二十二日,处决陈新甲。
给的罪名也很有意思,并不是“擅主和议”,而是“陷藩”——陈新甲出任兵部尚书期间,李自成、张献忠干掉了好几个藩王.....
黄宗羲《弘光实录钞》载:“臣于是引失陷城寨律秋斩。旧辅臣延儒为新甲营解甚力,面奏谓:‘国法,大司马不薄城不斩也。’先帝曰:‘他边疆即勿论,戮辱我七亲藩,不甚薄城乎?’延儒语塞。先帝尚以秋斩来蔽辜,谕臣再议。于是引居中调度临时不能策应,因而失误军机者斩律。朝上,午即会官处决。”
05
一通紧急公关之后,崇祯总算把朝中舆论给压下来了,但皇太极那边他没法糊弄。
九月底,皇太极规定的最后期限到了,明朝方面毫无回音。
既然如此,那就怪不了我咯!
十月十四日,皇太极正式任命他的七哥——饶余贝勒阿巴泰为主帅,率满、蒙、汉八旗50000余人入塞伐明。
从崇祯二年(1629年)第一次入塞以来,这已经是八旗军第五次入塞了。
新投降的汉官们都认为:松锦决战之后,大明元气大伤,再加上“流寇”势力壮大,大明已经没啥力量了。咱们就别再脱裤子放屁了,干脆,这次就一举拿下北京城,咱大清正式入主中原得了!
这建议听着很上头,但皇太极却很冷静: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拿下北京不难,但入关之后怎么办?能把大明彻底消灭么?更何况宁远和山海关还没拿下。
所以皇太极制定的战略目标,依然是以掠劫为主,继续削弱明朝的战争潜力。
皇太极还特意嘱咐阿巴泰: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发展迅速,如果和流寇遭遇,千万不要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如果他们愿意与我大清打交道,把他们的使者带到盛京来。
06
而崇祯自斩了陈新甲之后,心里也清楚清军迟早还会再来。
因此也开始调集兵力,做了一些防御准备。
但是,长城实在是太长了。
仅从山海关到大同这一段,沿途隘口就有六七十个。
明代长城(黄色为北京段)
任何一个隘口都可能成为清军的突破口,根本无法防守。
崇祯只能根据前四次清军选择入塞的突破口瞎猫碰死耗子,重点加强了独石口、墙子岭、青山口、洪山口、大安口、古北口、冷口等几个隘口的防御。
然而,这次清军又不走寻常路!
十一月初三,阿巴泰率五万八旗军到达蓟镇长城之外,蒙古各部派来助战的骑兵也赶来会师,清军总兵力接近十万人。
由于兵力太多,阿巴泰决定兵分两路入塞,左路军从界岭口入塞,右路军则迂回到黄崖口入塞。
这两个隘口,清军从来没走过,明军又抓瞎了。
清军迅速破塞而入。
07
崇祯慌了,但业务已经很熟练——下令京师戒严,下诏各地兵马赶紧来勤王。
不过,此时明朝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都困在和“流寇”较量的战场上。
孙传庭的秦兵,一个月前刚在郏县大败,退回陕西恢复元气。
左良玉困守襄阳,正面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的攻击,也不可能北上。
那就只有就近。
崇祯下旨,让山西镇、大同镇、宣府镇以及山海关、宁远直至山东等地的军队以最快速度赶来。
但各路援军还没来得及赶到战场,十一月十四日,设防坚固的蓟州就被清军攻破了。
六千明军大部被歼,蓟州总兵白腾蛟仓皇逃窜。
十一月二十日,蓟辽督师范志完带着关宁军赶到了蓟州,但此时,清军早已把蓟州掠劫一空挥师南下了。
十一月下旬,清军连续攻克香河、固安、雄县、安州、高阳等县。
闰十一月初六,清军攻克河间府,初八拿下霸州和文安,初十攻下青县,十一日攻下了沧州。
入塞一个月,清军就旋风般横扫了北直隶几十个州县。
范志完只敢远远跟着清军,等清军抢完走了再去“收复”,盼着清军抢够了赶紧出长城回家就完事儿了。
可,阿巴泰还没过足瘾:北直隶扫完了,咱再去山东扫一扫!
(阿巴泰十几岁就上战场厮杀,多年来战功卓著,却因生母身份卑微,连个郡王都没混上,在爱新觉罗家族的猛人堆里一直都是个苦哈哈的小透明。这次是皇太极让他第一次以主帅身份统领大军出征,还能不过足瘾再回去?)
闰十一月十二日,清军开始大举进攻山东。
两路清军都势如破竹,攻无不克。
十二月初八,西路清军围攻鲁南重镇兖州府。
兖州府里有一位老牌藩王——第十代鲁王朱以派。
鲁王家族是大明王朝历史最悠久的藩王之一。
二百七十多年的传承,让鲁王府积累了海量的财富。
但兖州守军却长期欠饷,没有斗志。
兖州知府邓藩锡跑到鲁王府跪求朱以派拿点儿银子出来,劳军,好歹让弟兄们多顶一会儿。
哪想到朱以派一毛不拔,问就是本王开销大,没钱。
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清军一天就攻破了兖州府,朱以派被俘后自杀身亡。
邓藩锡被俘后拒绝投降,被肢解而死。
兖州府被屠城+掠劫。
拿下兖州后,通往南直隶的大门已经敞开,十二月十二日,西路清军南下南直隶,一举攻克丰县,前锋直抵徐州城下......
08
从十一月初五入塞,到此时才不过两个多月时间,清军已经纵横三府,18个州/67个县/88座城镇。
明军如纸糊一般。
就连挂着督师大印的范志完老先生,带着关宁军在北直隶境内观望,硬是不敢进入山东。
除了极少数几个地方的军民能拼死守住城池。
比如,潍坊攻防战,甚是惨烈!
09
过了正月十五,两路清军都已经抢够了,于是全军开始北返。
五万清军押着十余万俘虏、十万匹牲畜和无数装财物的大车,一路上如无无人之境。
别的不说,清军大摇大摆从京师近郊通过的时候,范志完都不敢出战。
这样的怂包,自然被崇祯处理。
这时候,内阁首辅周延儒坐不住了,主动请缨,代替范志完,担任督师。
按说,周延儒这种级别的官儿用不着上战场表现。
他之所以这么主动,因为他是范志完的后台。
周延儒只有自请督师,下一个被下狱的才不会是他自己。
但问题是,周延儒根本不懂打仗。
不过,这难不倒周大首辅。
周大首辅只是待在通州,跟一帮清客,天天喝酒吟诗。
清军路过,就当没看见,然后弄一堆假捷报给崇祯邀功。
周延儒不懂得明清双方的战损交换比,吹得牛逼有点大——今天杀鞑子几百,明天灭鞑子一千......
写得多了,崇祯就真信了,瞬间自信心爆棚。
半年来,大明被清军祸害的不成样子,崇祯本就窝火,于是一道圣旨下来,集结了八个总兵、近十万兵力,由新任蓟辽总督赵光抃统率,要在清军出塞之前,给他们点颜色看。
10
四月二十八日,一场大战在螺山脚下展开。
赵光抃指挥的京营,先碰上了清军辎重后队。
明军上来就是一阵炮火输出,打得清军后队人仰马翻。
却不料风向突变,硝烟熏得明军眼睛都睁不开了。
恰在此时,阿巴泰带着主力来救援,清骑兵猛烈冲击明军阵地。
眼见京营支撑不住了,赵光抃赶紧调后队主力来支援。
没想到几个总兵各怀鬼胎,没人上来支援。
毫无意外,京营很快被清军冲垮,清军乘胜猛冲其他几路明军大营。
明军全线崩溃,总兵张登科、和应荐阵亡。
赵光抃眼看回天无力,只好跑路。
五月初一,清军得意洋洋从墙子岭出长城,结束了长达七个月的第五次入塞之战。
11
崇祯本想找回场子,没想到输掉了更多的本钱。
螺山之战,清军掠走人口36万,牲畜32万,歼灭明军10余万,攻克损毁大小城镇88座,掠走黄金10000多两,白银200多万两,绸缎50000多匹。
如果当初议和成功,这笔钱足够让明清边境消停两年。
有了这两年,也许崇祯有机会干掉李自成???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清朝出塞的十个月后,崇祯就挂在了煤山的歪脖树下……
PS:
一个小插曲——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二,东路清军轻松拿下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刚打算进城嗨一把,突然来了一支来路不明的人马,把没有防备的清军打得稀里哗啦。
清军把一路抢来的财物和百姓都扔在了城外,赶紧躲进海州城,紧闭城门死守。
被这支天降神兵所缴获。
这支天降神兵就是河南“流寇”首领袁时中领导的“小袁营”。
小袁营的首领给被俘百姓每人发了五十文钱,让他们回家了。
袁时中的队伍一开始曾投奔李自成,但和李自成不和,于是带人马离开李自成,活动在河南、山东、南直隶、三省交界的区域。
听说清军进了南直隶,带人马主动来和清军开片。
这说明,皇太极想多了——流寇虽然是大明朝廷的敌人,但不可能和大清成为朋友。
但,袁时中这样的队伍毕竟实力有限,没办法和八旗大兵团正面硬刚,无法扭转整体局势。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清实录》《国榷》《明季北略》《崇祯长编》《明清史料汇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别看藩王吃空了大明,在明粉眼里,没钱仍旧是下面文官责任
明朝历史不看南明,气的肝疼[横脸笑][横脸笑][横脸笑]当年明月也是不愿意写[横脸笑][横脸笑]除非是心脏能力超好,或者是不得不研究南明历史的人才能把南明历史看完
明末有什么好惋惜的,看不懂,垃圾的皇帝垃圾的朝廷。[得瑟],只是可惜了老百姓和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忠臣而已
“清流”主战比谁都积极,投降也是[笑着哭]
不杀袁崇焕,明不会亡。崇祯就是瞎折腾
澶渊之盟后,北宋也没有把北方的军队都撤了省军费。以一纸合约就希望撤掉500万辽饷,纯粹一厢情愿。
全都是为了大明在关外的城池,才不断的分批派出精锐出关作战,军队都损失在关外了,其实最后的洪承畴率领的十万大军,就该死不出关,留着看家了,大明也不至于这么快就亡国…
崇祯最蠢的事情就是没用好孙传庭。孙传庭世袭百户出身,精通骑射,却又是进士。孙传庭领兵,下级将领和士兵对他有好感,出身相似;文官不敢坑害他,人家也是正经进士。而且孙传庭敢于对大地主和兵头开刀,清丈田亩归还兵户土地,征收大地主钱粮,所以他空手跑到陕西,却能几年内瓦解农民军。这样能拯救危局的大臣,却在立功后,先被崇祯下狱,后坑死在潼关。
唉,没个靠得住的心腹
清流都是些死脑筋,事实上明朝以金钱换取自己励精图治的机会,花20年时间灭农民军改革朝政。也许还有活的机会。崇祯急性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朝从万历到崇祯就没有消停过,该完蛋了。
说明朝藩王有钱也是扯 发工资都是宝钞参半 有的宗室混的名字都没有
这样直接把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搬上来一字不改真的好吗[抠鼻][抠鼻][抠鼻]
所谓的清流,只知道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逞一时勇气去盲目开战,比浊流更加无知误国。
陈新甲该,身为兵部尚书这点保密工作都做不好,崇祯还是再三交代过的
明若能和清早点儿议和还好一些,至少还能保持一点神秘感,清也不敢肆无忌惮的进攻。不然越打越向敌人暴露自己的无能和虚弱[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虚名不可取,实际利益大于虚名
明朝庭比李自成差远了,李自成又打不过清军,李自成得民心可惜没得天下。
崇祯昏聩,不枉他自挂东南枝
几亿人缩在后面,等挨揍!
还以为是说孙十万呢。
没个王朝的灭亡都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