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吴江报的情怀
1991年3月,为了圆我的“记者梦”,我辞去固始县老家邮电所投递员工作,背着装满衣物沉重的“蛇皮袋”(化肥袋)踏上南下的长途汽车,只身来到举目无亲的吴江市(吴江区)盛泽镇寻找工作,从此踏上了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
来到盛泽镇寻遍全镇大街小巷,除了招纺织工和机修工、印染工外,像我这样在老家邮电所工作,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干”,没有一技之长的外地人,根本找不到工作。
在盛泽镇找不到工作,老乡建议去与盛泽镇一桥之隔的浙江嘉兴市去找找看,连续几天跑断腿找遍嘉兴市大街小巷的招工广告,除了纺织厂招女工和建筑工地招小工外,同样没有适合我干的工作。
从嘉兴返回盛泽镇躺在租住在郊区低矮昏暗的小屋里,掏出口衣袋里所剩无几的生活费,想想为找工作多日奔波劳累,一股孤独和无助感突然袭上心来,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我第一次尝到在外打工的苦痛。
我是个头撞破南墙永不回头的硬汉子,为了在盛泽镇生存下来,我突然想起在老家当邮递员修自行车的手艺,第二天一大早,骑上借老乡的自行车,跑到嘉兴市自行车配件批发门市部,购回一大袋自行车配件,从此我成了盛泽街头一名修匠。
不管白天在街头修车多苦多累,但让我永远不能忘的,那就是辞掉家乡工作,为了圆自己“记者梦”外出打工的初心,乘修车空余时间跑到街头售报亭和书摊,买回《吴江报》等报刊和书籍,晚上坐在从建筑工地拾回的废弃板,用钉子拼接的小木桌边,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读书,一边写稿,然后寄给《吴江报》等报刊。
成功之门永远向有缘人敞开,随着文章不断在《吴江报》等报刊上登,1995年5月,在盛泽镇新联丝绸厂召开的通讯员表彰会上,时任吴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江报社社长吴延元同志,得知我是一个在盛泽街头修理自行车,来自河南省固始县贫困山区打工者,让我带着在吴江报上发表文章报纸,直接去吴江报社找他去。
第二天,当我怀揣报社小心翼翼走进吴社长办公室,让我这个外地打工者意想不到是,吴社长一边给我倒茶水,并以一个长者和父辈般口气,向我了解在老家干什么工作,为啥要外出打工受苦,在盛泽镇生活的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报社要帮助的……只怕今天很难找到这样的官员了。
随后,吴社长接过我的剪贴本,翻看我在吴江报发表的“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教育”、“九叔”、“希望”、“外来嫂,盛泽田头插秧忙”、“学贵于问”、“订婚”、“加强对外来摊贩的管理”……文章后。
一个在街头修理自行车外来打工者,在如此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牺牲晚上休息时间,挑灯夜战给报社写稿,在报纸上发表这么多文章,真的不容易,如果能好好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吴社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从此更增加了,我拼命读书和写稿的信心。
为了帮助我在吴江市尽快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当场打电话叫来时任吴江报王炜总编辑(由于时间过去太长已经记不清楚了,如有误请原谅),并安排报社免费为我刊登求职启示外,为了方便我在吴江市找工作,特例为我这个外地打工者办理吴江报特约通讯证。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我的求职启示在吴江报刊登的第三天,一位戴眼镜夹公文包,自称北京某报社驻华东工作站负责人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去工作站上班,从此圆了我的“记者梦”踏上了新闻工作者之路。
1998年3月,我辞掉吴江工作来到郑州,时常想起吴延元社长和吴江报对我的帮助,心里总有一种愧疚和不安,如果没有吴延元社长和吴江报的帮助,就不可能圆我的“记者梦”,更没有我的今天,让我终生难忘吴延元社长和吴江报社对我的帮助。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为了能够经常看到吴江新闻,特地注册了吴江新闻网“东太湖论坛”,不管工作多忙,也抽出时间浏览吴江新闻。(吴贤德,2022年10月17日于郑州)
吴贤德,河南固始县人,从事新闻工作多年,视觉中国、图虫、人民图片、光明图片等特约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