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130毫米轮式火箭炮,为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一型轮式火箭炮,于1958年上马,在1963年奔赴西藏进行了部队高原试验,同年开始量产,主要为压制远距离敌方目标,且车辆造价较低,炮管使用了无缝钢管,脱身于一五计划。
湖北江山机械厂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代号为国营5133厂,后改为国营5137厂,是当年三线建设的成果,面临着北方百万苏军和钢铁洪流的威胁下我们没有选择,建成之后为我国的军工事业帮助颇多,仅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时,机械方队八分之一的产品来自该机械厂。
其主要配属为师级炮兵团和炮兵师,替换掉了原来的老式B-10型火箭炮,主要用于急袭敌方浅纵深集群目标,用于威胁敌方突击装甲集群,封锁敌方突破口或者阻止敌方逃跑,为补齐大口径榴弹炮的射程和火力的一型武器,可以伴随摩托化部队,且炮弹威力更大。
63式130毫米轮式火箭炮,使用了NJ230型4X4型轮式越野底盘,配有液压千斤顶,是嘎斯63卡车仿制版,南京汽车制造厂建造,在当时被广泛用于战备运输,比如空军及海军航空兵的地勤部队,歼击机的牵引车等,且质量过硬,上世纪50/60年代援助给阿尔巴尼亚的同型号车辆一样能够开动,车窗配置防弹钢板。
车体全重5.57吨,载重1.5吨,车长5.4米,车宽2.5米,车高2.15米,最大公路速度50公里,最大越野速度30公里,为了能够将炮班和火箭炮弹一同携带,在车辆中部连接处安装了带顶棚的舱室,提升了乘坐舒适性,也降低了炮弹的维护成本,目前这型车辆主要是在抗日剧中出演鬼子的运输卡车。
该炮的定向系统由19根无缝钢管组成,按上10下9排成两排,固联于箱形桁架上,并配有方向机,主要发射旋转稳定的涡轮式火箭弹,最大飞行速度437米/秒,最大射程10.1千米,每根定向管后上方都装有弹簧式闭锁挡弹装置和导电装置;火箭炮用汽车蓄电池作发火电源,并备有车外发射装置,发射间隔0.6-0.5秒,高低射界0度-50度,方向射界180度。
后期改进出新型63-1式轮式火箭炮,采用了东风EQ240型6X6轮式越野底盘,并增设了弹仓,加大了炮手座位,配有备用轮胎和绞盘,在公路行驶时载重4吨,在越野行驶时载重2.5吨,可牵引2.5吨重的挂车,汽车转向半径仅为8米,机动性和载重能力都进一步增强,目前部分民间运输卡车还在使用。
不过这型火炮缺点也是明显,那就是火控系统较差,需要依靠观察哨和手动计算,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虽然不再需要额外的弹药运输车,但炮弹口径较大,没有机械辅助只能使用人力进行复装,火力持续性较差。
当时我军主要配置了国产62式或74式军用望远镜和英国产的LP-7型激光测距仪,后期也有配置的1974式地炮近程激光测距仪,部分部队还曾装备了英国产的辛柏林炮兵侦查雷达,能够远距离发现越军炮兵阵地,能够完成迫击炮定位、火炮校射、海岸监视、直升机和小型飞机等低空目标的搜索跟踪,地形测量等任务,手段很多。
1979年对越作战期间,我军63式130毫米火箭炮参与了实战,每次齐射都能全部覆盖目标,有效地打击敌人,射击效果非常好,但是因为火箭弹造价过高,在当时一个火箭炮营一轮齐射就要花费超过17万多元,当时猪肉每斤是0.93元,实在不能玩了命的打,部队作为战役决战兵器很少发挥自身优势,主要还是依靠大口径迫击炮和榴弹炮这样的牵引式火炮发挥作用。
虽然参战时间短,但是也对越军进行毁灭般的打击,拿炮一师209团为例,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主要装备喀秋莎火箭炮,在当时则是换装更先进的130毫米火箭炮,209团二营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历时26天,转移阵地17次,对19个目标进行有效射击,全营消耗130火箭炮弹4778发,209团一营共发射火箭弹3500多发,摧毁敌军6个炮兵阵地,1个高射机枪阵地,以及大量后勤设施,严重打击敌方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