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孔子故乡的传说

咔咔聊历史 2021-12-13 16:55:58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贡,全名端木赐,仍孔子得意门生之一,而且他跟孔子其他只会读书的弟子不同,子贡还很会做生意,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因为子贡做生意很讲“武德”,所以被后世称为“中国儒商鼻祖”。

话说有一天,子贡在院子扫地,突然听到有敲门声,就跑去开门,门外一穿青衣的人对子贡说“孔先生在家吗?”子贡答:我老师外出了,不过马上就回来了?那人问道:你是谁呢?子贡说:我叫子贡,是老师的学生,请问您请他有什么事吗?那人说道:那我可以请教你一个问题吗?子贡答:可以呀!要不您先请进,我们屋里讨论,好吗?

那人点头,抬腿走进了院子,子贡在院子的桌子给客人端上茶水,然后两人面对面坐着,子贡说:请问您想请教什么问题呢?那人说:我想问一下,一年有几季?子贡听后,满脸疑惑的看向对方,但看对方的神态不像过来没事找事,子贡就平静的答道: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谁知,子贡还没说完,对方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打断了他,抢说道:不对,明明只有三季,春、夏、秋三季,哪来的冬季?子贡一听,就更疑惑了,心想:这人真不是来找碴的?但还是很有修养的解释道: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个季节,季季不同,怎么能少了冬季呢?那人很执着的说道: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冬季,我家人朋友也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季,所以我敢肯定只有三季,没有四季。子贡年轻气盛,一听这话,语气中带点怒气:肯定四季,三岁娃娃都知道。那人也不甘示弱的的回道:不对,明明只有三季,我们那边刚出生的都只知道,春、夏、秋,根本没有冬季。

正在双方为此争吵不休之际,孔子走进了院子,子贡看到了老师,赶紧迎上去:老师,您回来的正好,您来帮我们评判一下,一年到底是三季还是四季?那人听到子贡的话,立马转过头来,也直盯着孔子,孔子将那人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后,淡定的答道:一年只有三季,先生你说对了。那人一听,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留下子贡一脸惊愕的看着自己的老师,不可置信地问道:老师,你为何说一年只有三季呢?孔子看了看自己的学生,笑了笑,然后回道:你有仔细观察个那人吗?子贡问:怎么了,他有什么奇怪的吗?孔子继续说:你看那人一身青衣,应该是蚂蚱精所变。蚂蚱春天出生秋天死亡,只经过三季,哪见过冬天呢?所以他脑子里根本没有冬天,他就是一个三季人。你和他争论一年几季,哪怕吵个三天三夜,也没有用的。何必呢?

来自孔子故乡的这个传说故事,二点体会。第一,交流可以很爽。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西方苏格拉底的希腊哲学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都是人类历史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当时靠的就是知识大开放、大兼容的互相交流。

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交流就是在抛砖引玉,如有网友所说:开放的接收不同的观点,很爽!。那是一个脑袋蹦出一个新的认知或者是在原有认识上重新构建新认知的愉悦感。

第二,有时面对不讲理之人,争吵是无用之功。因为有些人的思维就好比上面故事中所说的那人,思维被围上了一堵厚厚的墙。这一堵墙,或许是他的经历、他的文化、他所受的教育、他的宗教观念、他的政治观念、他的道德观念等等。他们排斥或者否定自已认知里面不曾存在过的,又或者从未接收过的一切事物、观点、想法等,喜欢与其他不同的观点争执到底。

这部分人,也可以暂且称为“三季人”——没见过冬天,所以世上并不存在冬天。因此如果以后遇到不讲道理的人啦,记得提醒自己,TA是一位“三季人”或“蚂蚱先生”,这时候的你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科学家说:世界是相互联系,圣人讲述真理的方式也是相通的。离孔子200多年后的道家创始人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大白话翻译就是: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圣人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碰到、看到这样的人,想想孔夫子讲的“三季人”,庄子说的“夏虫、井蛙、曲士”,也就不会生气了,没必要争吵了,嘴上顺着,让他去,不浪费自己时间,不糟蹋自己情绪。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并不是说投机取巧,而是一种随机应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