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
作者 | 柯基的柯
五月天“假唱风波”一事有了新的进展。
12月4日晚,五月天的经纪公司相信音乐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相信音乐)在微博发表声明回应此事。
相信音乐称,五月天在巡回演出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网络上关于‘五月天假唱’的言论均为恶意攻击、造谣中伤,严重损害公司艺人形象。”目前,他们正积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工作,相信相关部门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结果以正视听。
目前,五月天上海演唱会的原始视频、音频,目前已提交属地文化市场稽查部门,有关部门将对提供的音视频内容进行科学的测评分析,并公布调查结果。
此前,有博主制作视频,对五月天上海演唱会12首歌的真假唱进行鉴定。作为华语乐坛的顶级乐团,此事一出便引发舆论密切关注。随后,“五月天假唱鉴定”在12月3日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目前,五月天是否假唱还尚未有定论,在舆论上算是告一段落,但关于演出市场以及整个音乐产业的讨论仍在继续。
五月天太累了
这场被推向舆论风口的“假唱风波”,本质上是五月天相对有限的精力与市场相对无限的需求之间“供需矛盾”所致。
截至目前,五月天已在北京、杭州、武汉、上海等城市共演出39场,演出排期密集,经常一城连唱四天,其中上海场11月12日至21日共演出8场,正是在上海的连续8唱演出,惹出了本次的“假唱风波”。
身处舆论漩涡的五月天甚至来不及去亲自辩解,就要马不停蹄地赶到巴黎准备在当地时间12月7日的演唱会。
毕竟都是血肉之躯,如此紧密的行程,势必会透支五月天的体能与精力,不仅会影响到实际演出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透支掉这支顶级乐团的内容输出能力。
在华语乐坛劣币驱逐良币,精良的作品越发稀缺的当下,五月天能够唤醒粉丝共鸣的作品依旧是数年之前的“老歌”,近年来已经鲜有佳作问世。
从整个音乐产业的宏观角度来看,市场更加需要五月天能持续输出脍炙人口的新作,而非疲于奔命般地在各地不断复制粘贴般地演绎多年之前的作品。
当然,类似的问题在周杰伦、林俊杰、孙燕姿等重量级歌手同样存在,正在赶工加点般地奔走于各地开演唱会的他们,已经无暇去创作新作品。
去年7月15日,周杰伦憋了数年才发表了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一经发布变震撼了整个中文互联网世界,截至7月15日21时,该数字专辑在QQ音乐上包括预售在内的销量达451.94万份,以每张30元的价格粗略计算,该专辑已经吸金1.36亿元。加上其他平台销量,销售额已超1.5亿元。
不过,新专辑的12首歌中有5首是老歌,这在十多年前“高产似母猪”的周杰伦面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如今的周杰伦却早已看淡,对此解释称:“我也可以发单曲,但是因为单曲已经发很久。其实我也稍微问一下大家意见,到底要单曲还是说把这些歌曲变成一个专辑。因为每次有新歌曲,我都觉得要等不及想让大家听到。”
只能开演唱会
与演员相比,歌手的路要“窄”很多。
除了广告代言与综艺这些两者都能涉足的领域,歌手不像演员能在作品里获得直接收益,简单点理解,就是大多数演员可以一次性地获得片酬,但歌手的作品只有极少数头部势力才能通过版权分销等方式慢慢拿到收益。
即便是演员与歌手一并参加综艺节目,歌手的选择面也相对较小,仅有类似《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少数音综节目是专门为歌手量身定做。
若想快速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无论是个人演唱会,亦或拼盘式地走穴商演,都成为了歌手的不二选择。
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冰冻”3年的演出市场正在迎来解封时刻,谁都不想错过这种历史性机遇。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度中国演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03.46亿元,较2022年增长270.9%,预计2026年有望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对于五月天这样的顶流更是如此,他们背后的经纪团队、演出公司、票务公司等机构已经被疫情“切碎”了整整三年,急需开张“回血”,在过去这两三年期间,不管多大咖位的歌手演唱会,都可能因各种不可抗力跳票,以至于演出公司不敢轻易接手大型演唱会,其中张韶涵的演唱会硬是官宣了6次,随即又被取消了6次。
甚至是黄牛,都在渴望着顶流们回归演出市场,在进入到2023年之后,顶级歌手的演唱会票价被频频抬高,出现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从几万元到15万元再到200万元的炒作价格。
可能唯有陈奕迅具备独善其身的资本,因为一首《孤勇者》的意外走红,通过短视频的分红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据内部人士透露,《孤勇者》已经为陈奕迅带来了过亿的收入。
2021年11月8日推出后,《孤勇者》就曾登上2021年度金曲TOP10榜单。2022年以来,在QQ音乐热歌榜单连续11周蝉联冠军,网易云热歌榜也是蝉联12周冠军。
截止至2022年5月,“孤勇者”话题下,已有60余亿次播放,其相关话题有过亿的浏览量,并且成为了小学生的“儿歌”。
在演唱会被疯狂热炒的上半年,陈奕迅是少数未正式“下海”的顶流,直到下半年才公布了相关演出计划,从公开的演出信息来看,相比五月天、周杰伦们的马不停蹄,陈奕迅的节奏倒是颇为“养生”。
有且仅有一个五月天
对于演出市场而言,不是非要疯狂消耗与透支五月天,而是五月天的确太过“稀缺”。
在进入到下半年之后,演出市场的存量需求得到释放后,正在逐步回归常态。早在今年8月,部分歌手演唱会已经不再开售即空的盛况,而是在开售几小时后仍有票。与此同时,对演唱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黄牛也在“强实名制”后没有发挥空间。此外,“观众演唱会上听不清歌声齐喊退票”的话题也曾引发热议。
这样一来,演出市场的上下游一众玩家若想在未来的演出市场持续获利,就必须绑定顶流才可成行。唯有类似五月天、周杰伦这类极具市场号召力的歌手,才能掩盖大型演唱会的账期长、资金链吃紧、交易流程复杂等弊端。
细数整个演出市场上具有号召力的歌手,不难发现,几乎都是与五月天位列同一时代:周杰伦、林俊杰、孙燕姿、蔡依林等,特殊历史时期造就了这一代歌手的稀缺性。
所谓的特殊历史时期,就是传统唱片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过渡期。在这段时期内,整个音乐产业出现了一个悖论:通过互联网,音乐制作人可以提供更多的音乐资源,按照常理,应该可以诞生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但在免费音乐主导的华语音乐市场,经典作品反而变得更加稀缺。
这其中,有盗版对于唱片市场的冲击,早期的互联网并没有建立起对音乐版权的保护,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在网络上免费下载音乐。
即便是在进入到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音乐平台开始规范化整合在线音乐市场后,这一状况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光靠用户付费购买版权还不足以支撑音乐市场的良性发展。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在2018年仅有5.3%的数字音乐用户付费率,与美国46.4%的数字仍然相去甚远,差距将近十倍,此时的国内在线音乐已经完成了整合。
这样就在根本上造成了歌手的断层,让五月天这一代歌手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绝唱”,Apple Music发布了2023年度内地单曲音乐榜单,看了榜单让人大呼乐坛倒退20年,前100首当中,周杰伦一人就占据了55首,已经超过了一半,而上榜的大多数歌曲,均是来自周杰伦、五月天、林俊杰这些熟人之手。
他们有效地结合了传统唱片时代的工业基础,遇到了互联网时代造成的后继无人。成长于传统唱片时代的他们,几乎可以通杀70后、80后、90后的群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歌手大多符合碎片、集群化的特质,很难做到多个群体的火爆。
对于年轻人而言,“四大天王”的辉煌年代太过遥远,近年来涌现的新人大多是走细分市场路线,五月天是他们可以触碰的最后一位具备顶级输出能力的歌手。
不管五月天是否真的假唱,演出市场的上下游都会推着这支乐团继续演出。没办法,“后继无人”的华语乐坛还是要靠他们撑着。
参考资料:
新周刊 《五月天的“假唱”,结束了多少人的倔强》
新闻晨报 《周杰伦重返上海开演唱会!出道二十多年的他,为何受到广大歌迷喜爱?》
5星看点 《中国传统唱片产业的兴衰史:从辉煌到黯淡,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