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是大自然从炎热向凉爽过渡的转折点。但是立秋虽至,暑气并未完全消散,人们仍能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不过,随着处暑的临近,这种高温天气将会渐渐收敛,真正的秋意开始悄然降临。
处暑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正向我们招手。在这个过渡时期,自然界的生物也开始准备迎接季节的更迭,人们也在这个时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
处暑,字面意义上是“暑气结束”,古籍中对处暑的记载,往往与农业生产和自然现象紧密相关。《礼记·月令》中提到:“处暑,暑气至此而止也。”这表明,处暑是一个暑气消退、天气转凉的信号。
处暑三候处暑的三候,即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别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和“三候禾乃登”。这些物候变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候鹰乃祭鸟,意味着在处暑时节,鹰类开始捕食鸟类,准备过冬。这一现象在古代被视为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对自然界食物链的一种直观展示。
二候天地始肃,指的是自然界开始进入一种严肃、收敛的状态。随着暑气的消退,天气逐渐转凉,大地也开始呈现出一种秋日的宁静与肃穆。
三候禾乃登,则是农作物成熟的象征。在这个时期,稻谷等农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忙碌于田间,准备收获。这一候也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2024年处暑的特殊点今年处暑的入节时间,根据天文历法的计算,将出现在8月22日的晚上22点55分。今年的处暑,具有3个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关注。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不一般的。
1、甲辰龙年处暑,60年才一次。
今年是甲辰龙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因为它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周期性事件。在干支纪年法中,天干地支的组合形成了60年的周期,而“甲辰”就是其中之一,代表着龙。这种年份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它在时间周期上的稀有性,还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上。
甲辰龙年的“甲”代表木,而“辰”则对应着十二生肖中的龙。在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好运。甲辰龙年也被称为“青龙年”,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应该知道,今年是甲辰龙年,甲辰龙年是60年才一次,于是对应的甲辰龙年的处暑,也是60年才出现一次。这就是一个特殊之处。
2、处暑在出伏前
今年的处暑在出伏之前,这意味着暑气虽然开始消退,但高温天气仍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这对于农作物的收成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这种现象对于农作物的收成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的分析,2023年是全球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并且预测在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特别是在高排放情景下,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将增多、强度将增强、风险将增大。
2024年的夏粮产量数据显示,尽管面临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夏粮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所增加,夏粮总产量也实现了增长。这表明,尽管存在持续高温的风险,但农业生产仍在积极应对,努力保障收成。
3、处暑在晚上
今年的处暑在晚上入节,具体时间为8月22日晚上22点54分48秒,这一时间点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天气变化的不确定性。晚上入节的处暑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天气现象,例如夜间的降温或降水。
今年夏季的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4、处暑在月中
今年的处暑在农历七月十九,即8月22日22点54分48秒入节,正值月中 。这种时间上的安排,根据民间传统和一些农业经验,可能对随后的天气状况有所预示。特别是在预测寒冷的冬季时,人们会关注这个时间点。传统上,人们认为处暑在月中,可能意味着随后的冬季会比较寒冷,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
处暑的相关俗语预测对于未来天气的预测,在民间有很多与处暑相关的农谚。今天借此机会顺便给大家介绍几个农谚,以此让大家对于处暑有更多的了解。看看关于处暑,在农谚上有什么说法?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这句谚语指出,尽管处暑意味着暑气至此而止,但天气依然可能炎热,尤其是在中午时分。“秋老虎”指的是立秋之后可能出现的短期高温天气,通常气温会超过35℃。这种现象是因为虽然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但在其控制的地区,如南方,仍可能出现短期的高温天气。因此,尽管处暑已至,人们仍需注意防暑降温,特别是在户外活动时更应避免中午高温时段 。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这句谚语反映了古人对处暑当天降雨的观察与预测。如果处暑当天下雨,预示着随后可能会有持续的降雨,甚至连续18天的降雨,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处暑当天没有下雨,可能预示着秋季干旱,需要提前做好抗旱准备。这种预测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比如灌溉和作物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