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先遣兵团胜利攻占密云后,为何遭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

感人历史故事 2024-06-13 08:49:45
前言

毛主席身为伟大战略家,在战争舞台上充分展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广阔胸襟,展现了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钢铁意志。

然而,在解放战争,东北野战军攻占密云一事上,毛主席却做出令人出乎预料的举动。

得知东北野战军在行军途中顺利攻占密云,歼灭国军6000余人后,毛主席严厉批评了他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导致毛主席会出现这样反应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毛主席批评大获全胜的东北野先遣兵团

随着淮海战役的不断取胜,中央军委判断,蒋介石可能决定放弃平津。

中央军委的判断确实无误,淮海战役的失利,军事上让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部队受损严重,重要的两个兵团面临着全军覆没的绝境。

就全国战局而论,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解放区,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也基本成了解放区,国军方面只能凭借长江险峻暂时巩固住江南半壁。

针对目前现状,蒋介石大概率会将部队调派到江南一带,目的是为了加强长江防务。

蒋介石当然希望傅作义系统的部队也能南下,但是傅作义很可能不配合,当蒋系部队南下的时候,傅作义可能率领自己的部队回到绥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让傅作义系统的部队回到绥远,也是毛主席暗暗下的一步棋。

为了能让傅作义成功回到绥远,毛主席第一步命令杨成武、李井泉主动撤销围归绥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傅作义的警惕心,我军既然不占领绥远,那傅作义就可以放心“归巢”了。

这样,解放军虽然可以不参战而解放北平,却不能够完全歼灭国军的有生力量,从而增加了未来渡江的困难,综合来看,傅作义部队留在华北的益处是要比南下大。

除此之外,毛主席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有意留下杜律明,这就又给蒋介石和傅作义留下一丝希望。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的是,他们所看到的“好处”,全部都是毛主席想要让他们看到的,毛主席的谋略眼光太长远,不得不让人佩服。

然而,要抑留傅作义集团仅靠华北解放军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

按照原先规定的计划,东北野战军在结束辽沈战役后,除了先遣部队入关外,其余主力军则留在关外进行短暂休整。

11月上旬,针对东北野战军是否要提前入关的决策还未正式落定。

当时,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给东北野战军领导发出两个意见考虑,首先是: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左右起向关内开动;其次是:按照原计划休整到12月中旬再向南进。

虽然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还没有下定决定,但是毛主席还是更倾向第一个方案。

11月20日晚上,毛主席给罗荣桓、刘亚楼等人发去电报,并重点强调:“部队行动必须隐蔽,蒋傅对我军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他们还没有预料到你们会马上入关,因此除部队行动隐蔽之外,还请东北局以及林罗谭令新华社和东北各个广播台在两个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捷练兵开会的消息……”

很显然,毛主席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敌人,扰乱敌军军心。

毛主席的果断行为也确确实实印证了那句话:“机遇稍纵即逝,历史紧要关头的重大机遇确实千载难逢。”

按照中央军委下达的指令,东北野战军立刻停止了休整,迅速秘密入关。他们从沈阳等地出发,向天津、北平,塘沽等地开进。

11月25日,华北第三兵团包围张家口(张家口是傅作义西逃绥远的必经之路),眼下的傅作义认为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为了确保北平到绥远的道路通畅,他特意派遣王牌军队(三十五军)抵达张家口。

12月2日,第十一纵队前卫第三十一师到达密云附近。

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对战争的重要性就备受认可,而地理位置往往是决定总体战略的关键因素,密云便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密云县位于北平东北面潮河和白河所交汇的三角地带,是平承铁路上的重要据点,密云附近的潮河、白河则是先遣部队进军平绥线的必经之路。

为了保证先遣部队能顺利进军平绥线,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这条线路上所存在的障碍,也就是国军。

东北野战军是秘密入关的,这个时候夺取密云,难道不怕引起敌军注意吗?

三十一师师长欧致富为了保证战争得以获胜,他亲自带着各团团长以及作战科、侦查科干部化装到密云附近侦查。

侦查后的结果让他们喜出望外,密云城内只有一个保安团的兵力,人数总共算下来也只有2000余人。

经过早前的几次战争,我军军事形势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上风,在数量上也是有优势的。

更何况,现在密云城内的人数很少,如果顺利拿下密云,就可以清除一个障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欧致富毫不犹豫下了要攻取密云的决心。

12月3日,三十一师对密云发起正式攻击,经过两天的攻打后,这支部队成功攻克密云,并歼灭国军6000余人。

对于战争的胜利,毛主席并没有很高兴,反而十分气愤,甚至严厉批评大获全胜的东北野先遣兵团。

为什么呢?

这一行动虽然打通了西进平绥线的道路,也扫清了障碍,但是违背了毛主席“迅即超越密云、怀柔、顺义线上之敌”的指示,结果就是惊动了傅作义。

根据原本的战略部署,想要成功取得战役胜利,从军事上来说,已经不是大问题了,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具有全局意义的胜利。

结果被三十一师这么一打,想要取胜,就要付出比原先更多的代价,欧致富没有做到通过敌我双方实际情况考虑问题,他的眼光还是短浅了些。

果不其然,傅作义发现形势不对,作战经验丰富的他很快做出判断,能在一天之内拿下有一个师固守的密云城,东北野战军主力一定已经进关了。

除此之外,他又得到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正由紫荆关北上的消息,便立刻命令王牌军队三十五军离开张家口回守北平。

同时急调天津、塘沽地区的第六十九、九十二军和第九十四军主力抵达北平,目的是为了加强北平的防御兵力。

傅作义这些举措中急令,恰好就是毛主席之前的“最大顾虑”,谁也没想到短暂的“胜利”换来了更大的“顾虑”。 严重的是,顾虑变成了现实。

此后,平张线作战就将围绕如何将第三十五军阻断在平张线上并将其围歼展开。

“惊弓之鸟”成了“笼中鸟”

毛主席果断针对现状,为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决策,紧紧抓住即将溜走的机遇。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我军各路部队加快到达指定地点,顺利完成严密包围。

在毛主席的力挽狂澜之下,阻止了三十五军的逃跑,如果三十五军在这时候出了岔子,后果不堪设想。

包围张家口后,为了防止国军从海上溜走,毛主席实行“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战术,同时严肃下达命令:“眼下是关键时刻,东北野战军必须克服疲劳、饥饿等困难。”

东北野战军顺利完成“天降”任务,并实施了对华北之敌的战略包围。傅作义也从“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鸟”。

毛主席的深谋远虑扭转了战争发展情况,毛主席曾经说过:“坐在指挥台上的人,如果只看到地平线已经出现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是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它,这才叫领导。”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毛主席对东北野军获胜后的批评,恰恰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如果毛主席只顾到眼前胜利,赞扬了东北野战军的取胜之举,那么很可能会减缓最终的取胜速度,也可能会出现不尽人意的结局,您认为呢?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