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大学已经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顶尖研究型大学人才荟萃,聚集了大量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都是引领行业学术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新鲜出炉的2023年“何梁何利奖”中,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56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其中28人来自高校,占比50%,远高于研究所、医院、企业等机构,再一次凸显了高校强大的科研能力。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等人于1994年联合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29年来累计奖励了1582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设科技奖项的成功典范,在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该基金设立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年评奖一次,“成就奖”获奖人可获得奖金100万港元,“进步奖”和“创新奖”获奖人获得奖金20万港元。相比起奖金,获奖者更看重这一“荣誉”,因为它代表获奖者的学术成就是受到肯定的。
“成就奖”得主:戚发轫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是该基金的最高奖,授予了我国“神舟之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
戚发轫院士是我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于1952年进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工艺专业学习,开启了他的一生与航空航天学科的不解缘分。此后的70多年时间里,戚发轫一直活跃在我国空天探索的最前线,经历了导弹、卫星、载人航天等重要工程的研发,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贡献。
戚发轫在北航
15名高校科学家获得“进步奖”本年度共有32名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其中有15名来自高校。除了清华大学有两位获奖者之外,其余13位获奖者来自于13所不同的高校,这些学校均为“双一流”高校。
清华、北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一直是该奖的常客。值得一提的是,天文学奖、生命科学奖、农学奖、机械电力技术奖、交通运输技术奖、资源能源技术奖、生态环保技术奖等7个奖项的12位得主全部来自高校,这也进一步说明,高校在基础学科方面的研究是十分领先的。
13名高校科学家获得“创新奖”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共授予23名科学家,其中13名来自于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2名得主,清华、北大、北航等国内顶尖名校悉数上榜。
获得“产业创新奖”的陈嘉川和陈群,分别来自于齐鲁工业大学和常州大学,获得“区域创新奖”的阿吉艾克拜尔·艾萨来自于新疆医科大学,这3所大学还处于“冲刺”双一流的阶段——原来普通的大学也可以卧虎藏龙,人才济济。
除了“何梁何利奖”之外,在科技领域的各大奖项中,高校的表现一直都十分抢眼,包括“国家三大奖”在内的重量级奖项同样如此。希望我们各大高校科学家能够继续努力,把更多“诺奖”收入囊中,在更多领域跻身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