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烧钱、AI,中国云计算市场又掀起了新战争。
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引发了2024年云计算价格战。2月29日,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其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的官网价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55%,涉及计算、存储、数据库等。阿里云中国市场排名第一,其行为有行业风向标的作用。
京东旗下的京东云当晚高调跟进。京东云表示,“随便降,比到底!我们继续全网比价!击穿低价!再低10%”,并承诺“买贵就赔”。京东云明显对标阿里云。
降价这张牌被阿里云、京东云玩到极致了,与2023年阿里云宣布降价一样,其他几乎所有厂商全线跟进,腾讯云、华为云、移动云、天翼云等云计算厂商宣布跟进此轮降价。
从客户端的反馈看,云计算降价势在必行。2023年11月,马斯克掌控的X平台(原Twitter)通过将工作从云端转移到自己的服务器(下云),每月的云成本降低了60%。不久后,领英不再将其数据和服务迁移到母公司微软的Azure云平台,原因也是云平台成本太高了。
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最关注的事情是两个,一是成本,二是效率。任何时候TCO(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都是客户做采购决策是最重要的思考维度。国内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降价在情理之中。2023年以来,云计算行业群起降价是客户端压力的结果。
除了降价这一趋势外,云计算与AI融合,云模一体,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云计算平台升级迭代是行业发展的另外一个趋势。2023年,OpenAI的ChatGPT横空出世,掀起了大模型的浪潮。2023年被称为AI元年,以百度、阿里为首的国内企业,纷纷推出大模型。
无数创业者加入赛道,“百模大战”开启了,云计算厂商是主力军、生力军。AI的崛起让云服务市场看到了新机遇,以及更多增长空间。对于阿里为首的国内厂商而言,云+AI已经是未来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阿里云确定了“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发展战略。
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是行业另外一个分歧点。今年2月,华为云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4上着重向全球企业介绍了华为云GaussDB数据库,提出了“给世界一个更优选择”。华为云的选择与阿里云的选择不一样,重点方向是私有云,不是公有云。
无论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私有云面对数量绝对占优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市场力量,也是拉动就业的主力,但规模小,无力承担高昂的采购成本。最近几年经济下行,情况更糟。面对铺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公有云是他们的优选项。
公有云面对最有支付能力的客户,市场确定性更高。公开数据显示,政采云平台服务包括浙江、上海、安徽、新疆等近20个省市,累计交易超3万亿元。
阿里云、华为云都是基于自身优势做出的选择。阿里巴巴的成功是在零售行业帮助品牌商完成互联网化的营销、渠道变革,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阿里巴巴的根。华为的核心业务是电信设备,政企市场是华为的舒适区。
再过三年、五年,可能发现2024年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分野,边界是私有云还是公有云。AI(云模一体)不是分歧,是共识。云计算厂商们要么果断选择,要么犹豫徘徊。
1
价格屠夫,阿里云最高降幅到59%
5月23日晚,阿里巴巴披露2024财年年报,其中阿里云核心公共云产品收入双位数增长;阿里云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49%,为全球35个地区提供云计算服务。
电商是阿里巴巴的基本盘,云和AI,是阿里巴巴要竞争的未来。
2024年,AI+云已经成为云厂商的下一个增长点,关于云战场的厮杀也愈演愈烈。
在确定了“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发展战略后,2月29日,阿里云宣布,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价格,平均降价幅度超20%,最高降价幅度达55%,号称“史上最大力度降价”。
对于本次降价,阿里云用两个“最”和一个“首次”总结:历史上参与产品范围最大——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受益群体最广——数百万新老用户都能参与;首次让利给存量订单未履约的部分。
4月8日,阿里云再度宣布海外市场开启全线降价,覆盖全球13个地域节点部署的核心云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平均降幅23%,最高降幅59%。
对此,阿里云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表示:阿里云的降价是个长期战略,不是要跟腾讯、华为打价格战,阿里云瞄准的是72%的增量市场,是为了降低更多中小企业进入云的门槛。
阿里云的“降价掀桌子”也掀起了国内云的一轮降价潮。京东云在2月29日当晚宣布降价,3月5日,腾讯云也加入降价行列,随后,华为云、天翼云等厂商纷纷入局,或特惠、或降价,云计算的价格战持续了整个2024年上半年。
在硝烟四起的上半年即将结束之际,云计算的降价潮甚至蔓延到了大模型上。但大模型的价格战却是字节跳动率先掀起的。
5月15日,字节火山引擎发布豆包大模型,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宣布,豆包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只有0.0008元/千Tokens,号称击穿行业底价,比通义千问Qwen 2.5-max便宜99.3%。
随后阿里云下场迎战。5月21日,阿里云宣布通义千问GPT-4级主力模型Qwen-Long,API输入价格从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直降97%。
Qwen-Long是通义千问的长文本增强版模型,性能对标GPT-4,上下文长度最高达1千万。除了输入价格降至0.0005元/千tokens,Qwen-Long输出价格也直降90%至0.002元/千tokens。
这次大幅降价意味着,1块钱可以买200万tokens,相当于5本《新华字典》的文字量。这款模型最高支持1千万tokens长文本输入,降价后约为GPT-4价格的1/400。
在这轮降价当中,通义千问共覆盖了9款商业化及开源系列模型,阿里云的降价击穿了全球底价,也成功带起了大模型的降价风潮。
2
烧钱抢市场,有筹码才能笑到最后
降价的背后,是各厂商之间竞争逻辑的改变。
价格战反映出国内大模型产品和服务上,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此时对于企业而言,降价烧钱,用真金白银换市场换用户,就是笑到最后的唯一路径。
说到价格战,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或许是2014至2016,那让投资人烧钱烧到心慌的网约车价格大战。
彼时的滴滴迅速崛起,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出行习惯,也推动互联网对“衣食住行”当中“行”的改变。
随着优步的入场,滴滴感到了危机,二者在中国的正面交锋,主要手段就是疯狂烧钱。彼时的优步在中国只做网约私家车领域,滴滴为了加快夺取市场份额的步伐,于2014年8月和2015年5月先后推出了滴滴专车和滴滴快车服务。
据报道,滴滴在2015年平均每月就烧掉10亿元人民币,而优步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共计烧掉了约25亿美元,两者烧钱速度相当。为了持续烧钱的战争,优步在一年半内融资超120亿美元,滴滴也在短时间内募集规模超百亿美元的资金。2016年,滴滴收购优步中国资产,这场网约车烧钱大战滴滴笑到了最后,并一举成为行业龙头,持续至今。
云计算市场亦是如此,作为云降价的主要发起者,阿里云表示:“降价并非短期的市场竞争行为,而是一个长期战略选择,这是公有云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以价换量是推动厂商获取市场份额的主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云行业的价格战不仅被中国企业认可。
早在20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次活动中,谷歌就宣布对其运行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站以及存储大量数据的服务进行一系列大幅降价;短短一天后,亚马逊的AWS宣布跟随脚步,主要云服务产品便宜30%-40%,最高降幅高达61%。
与其他市场不同的是,云市场的价格战在根本逻辑上有所区别。
目前的云计算远未到烧钱换存量的地步,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总额为97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全球云支出的12%。2023年全年,中国云服务市场总体增长16%,高于2022年的10%。受益于生成式AI浪潮,预计2024年的同比增长将达到18%。短期内行业整体依旧会处于上行区间。
较大的发展空间让云厂商更注重自己的规模,随着服务规模的扩大,在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较为固定的情况下,分摊到更多用户身上,可以有效降低每个用户或每单位数据的成本。
这是变相的降本增效,还是能够形成正向循环的降本增效。
3
云模一体,云计算正在迭代进化
无论是价格战,还是烧钱换市场的“降本增效”,这些都说明大厂将云和AI等技术视为了自己未来极其重要的增长曲线。
对于云厂商而言,主动降价是倒逼自身从内部开始进行业务变革的手段之一,目前从IaaS向PaaS和SaaS转向是云计算行业的大趋势,但国内企业在IaaS和PaaS方面的支出仍是主流。国外以亚马逊、微软为首的企业则是体现了较强的盈利能力。
在这方面,国内云厂商还有着较长的探索之路。
除此之外,AI的发展也是大厂们主动求变的关键原因。2023年被视为AI大模型元年,无数大模型喷涌而出,将人们拉进一个新的时代,也让企业看到了新的增长空间。AI大模型的发展会带动云服务的增长,二者的相辅相成已成为主流。
云厂商需要抓住大模型这个增长点,加速AI和云的融合,将模型和服务更好地应用在商业方面,通过AI的数据价值,为服务的企业搭建更多更好的使用云场景。
在这方面,国内云厂商需要业务转变,来推动自我变革,主动降价就是转变的方法之一。主动降价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生态伙伴,加速自身业务在各个产业之间的渗透。
5月9日,阿里云正式发布通义千问2.5,宣布模型性能全面赶超GPT-4Turbo,通义千问2.5也被称为地表最强中文大模型。在阿里云AI峰会上,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介绍,阿里云大模型API日调用量已经过亿;除了日常2C应用外,也服务了9万家企业客户,目前通义开源模型下载量已超过700万。
5月14日,腾讯宣布其旗下混元文生图大模型全面升级,并对外开源。这是首个中文原生的类 Sora架构开源模型,支持中英文双语输入及理解,参数量15亿。腾讯大模型的开源打破了中译英的现状,拥有了生态优势。
2023年百模大战后,2024年的降价成为了衍生结果。以BAT为首的云服务厂商下场降价,这将对以出售B端API为生的中小创业公司产生冲击,但同时也给创业者带去了更多机会。
百川智能、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AI为首的新AI四小龙,在遭受大厂降价冲击的同时,也会看到行业涌现的新机遇。百川智能近期发布基座大模型Baichuan 4时,同步推出了首款AI助手“百小应”,类似于AI搜索应用。
在王小川看来,中国商业环境里,C端市场规模比B端大10倍,必须走“基座大模型”+“AI应用”的“双轮驱动”策略。
云服务以及大模型API的降价,会让行业内的各个玩家逐渐认清事实,在这个时代,一味的卷参数和数量已经无法建立独特优势,未来如何结合自身属性,在深耕的领域中持续发力,才是创业者真正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