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轮回场

无心镜 2024-02-01 01:17:49

01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整整入阁20年的严嵩被罢了官,回了分宜老家。

嘉靖虽然崇尚道教,一心想要成仙,但他并不是一个糊涂皇帝,脑瓜子还是很灵活的,所以严嵩能在内阁任职如此长的时间,是确有过人之处的。

而严嵩最拿手的就是排除异己。

前任首辅夏言,为人精明,聪颖过人。这其实是一句废话,试想哪一位当上首辅的人,不是人中龙凤呢?这个夏言,善于洞察时势,他在“大礼仪”事件中(此事件是嘉靖初年的大事件,不属于本文重点,故不叙述),全力支持嘉靖,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在一年时间内从言官做到了尚书,十分罕见。

而夏言在逢迎上意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嘉靖帝崇尚道教,文采过人的夏言写得一手不错的青词,很讨嘉靖帝喜欢。

青词是道教斋天醮神时写奏告文书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向神仙谢罪、免灾、保佑平安之类。唐朝时期,唐玄宗信封道教,下令斋醮文书要用朱砂写在青藤纸上,因为青藤纸的颜色是青色,青词称谓就是从这来的。

夏言的风光,让他的一名老乡看在眼里,这人就是严嵩。严嵩这个时候还是一名小角色,但他和夏言都是江西人,严嵩以此去攀附夏言,夏言也需要一帮支持者来扩大自己的权势,两人一拍即合。

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推荐严嵩接替自己任礼部尚书。按照惯例,吏部为六部之首,但由于嘉靖对议礼的重视,礼部尚书实际成为六部的翘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夏言把严嵩视为心腹,当成了自己人。

但最致命的打击往往来于自己人。

严嵩是有野心的,他当上礼部尚书之后,和嘉靖帝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嘉靖最上心的事是同辅臣及礼部尚书等制定礼乐,有时一日召见严嵩两三次,有时甚至到了深夜时分,严嵩才退去。严嵩住在城西约四里,嘉靖帝召见他的时候,因为嫌弃乘车的速度太忙,很多时候严嵩都是单骑疾驰去往皇宫,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

夏言虽然也善于阿谀奉承,但其身体内还多少有些豪气,嘉靖帝处罚大臣,他有时候还挺身而出,好言相救。嘉靖帝过度崇尚道教,夏言多有劝阻。

嘉靖将沉香水叶冠赐予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虽然谢恩,但并不戴上;而严嵩每次出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

这一切当然逃不出嘉靖帝的眼睛。

而此时国家正值多难之秋,鞑靼在西北屡犯边疆,夏言从一个首辅的角度出发,主张武力应对。而严嵩看到的却不是战争,而认为这是一个扳倒夏言的好机会,奸臣就是奸臣,视角都与常人不同。严嵩收买了嘉靖身边的太监,诬陷夏言别有用心,在夏言被罢免之后,又捏造夏言对嘉靖帝不满的谣言。

皇帝身处深宫,信息的来源被控制,很容易被蒙蔽。最终夏言被嘉靖帝处死,他也成为了明朝第一个被处死的首辅。

严嵩的胜利,本质山是一场政治斗争,他和夏言谁也说不上是真正的兴国安邦之臣。

02

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后,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小心谨慎地侍奉着嘉靖帝。严嵩年老之后,又提拔其子严世蕃协助掌权,严世蕃位居工部侍郎。严世蕃胆子更大,直接收买了嘉靖帝左右宦官,这些宦官把嘉靖帝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报知严家父子,两人就利用这些信息,一一应对,竟然得以执掌大权10多年。

大臣们对严嵩父子的行径不是没有怨言,只是根本无力打破这样的政治格局,贸然出手,只怕会惹火烧身。

但没有人能够长久地占据权力。

徐阶的出现是因为严嵩父子的无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徐阶先后掌锦衣卫事 ,并加太子太保衔。八月,蒙古俺答入塞,进犯重镇大同,并逼近京师,是为庚戌之变。

蒙古人打到北京,这是一件关乎明朝生死的大事,嘉靖帝赶紧召开群臣商讨退敌之策。内阁首辅严嵩认为俺答不足为患,却给不出应对之策。徐阶则主张积极防御,并建议用缓兵之计,以稳住俺答,在此期间等候四方援兵到来。徐阶并请求嘉靖帝上朝(嘉靖帝长期不上朝)以提振民心士气,稳定群臣之心。不仅如此,徐阶还主动承担责任,请求让自己去巡视京师防备情况。

可以看出徐阶的能力是远在严嵩之上的,但他也因此招来了严嵩的忌恨。

面对严嵩的攻击,徐阶很危险,而且徐阶也被严嵩抓住了把柄,因徐阶反对按嘉靖帝意见祧明仁宗及升祔孝烈皇后,触怒嘉靖帝。而且他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五次上疏请立太子,都不为嘉靖宗所允。

严嵩趁机向嘉靖帝进谗言称徐阶有二心,徐阶这个时候感到自己危险处境,他并没有像夏言那样去硬刚严嵩,反而是去巴结严嵩,和他订下儿女亲家,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严嵩的孙子(严世蕃之子)。

徐阶这才逃过了一劫,但徐阶却始终没有放弃扳倒严嵩。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有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所谓“扶乩”就是道士的一种神仙附体的把戏,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了嘉靖帝,一日蓝道行在又在“扶乩”,并在神仙附体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

而严嵩刚好前来。

深信道教的嘉靖帝对严嵩父子日久生厌。最终,严氏父子的权势竟被道士蓝道行的几句话推倒。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世蕃被判斩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两年后,严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87岁。他死的时候,既无棺木下葬,也没有人前去吊唁。

03

徐阶当首辅之时,已是嘉靖末期,嘉靖帝身体逐渐走下坡路,裕王的势力开始抬头,其幕僚高拱得以进入内阁。高拱作为裕王的人,不把徐阶放在严里,两人经常意见相左,并发生争吵。

这里来说说高拱。

高拱家在当地也算是一地方名门,其祖父、其父均在朝为官,其父官至大理寺少卿,在去世之后都被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大学士,虽然是追赠的,但也说明了朝廷对高家的认可。

出身官宦家庭,让高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他自身也是才华横溢,自幼颖敏好学,五岁善对偶,八岁日诵数千言,是一不折不扣的神童。

高拱其人有经世韬略之才,嘉靖年间对《永乐大典》进行重修,就由高拱为总校官。但高拱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自视甚高,这也让他与很多人结下了矛盾。给事中胡应嘉就与高拱有过节,胡应嘉看到嘉靖帝病重、裕王即位之日不远。裕王称帝之后,高拱肯定会受到重用,故上疏先行弹劾高拱。而此时的嘉靖帝已病重,没有精力过问。这个胡应嘉又恰好是徐阶的同乡,高拱当然认为是徐阶主使胡应嘉上疏弹劾自己的,就把这笔帐全部记在了徐阶头上。

这下高拱和徐阶的梁子是解不开了。

隆庆帝登基之后,作为帝师的高拱权势随之高涨,但隆庆帝虽然深信高拱,也不愿意失去徐阶这位首辅。但高、徐二人的矛盾已经势如水火,高拱首先发难,对胡应嘉进行报复,想要将他罢官削籍,这件事得到了隆庆帝的应允。高拱先胜一阵,又让自己的门人广东道试御史齐康上疏弹劾徐阶贪污和不忠。这种弹劾是没有根据的,也没有得到隆庆帝的认可,齐康遭到了处罚。徐阶在朝担任要职长达九年,其根基不是高拱可比,一众言官群起,把矛头指向高拱,就连海瑞都上疏支持徐阶。高拱偷鸡不成蚀把米,迫于压力,上疏辞职。

高拱虽然辞职,但明眼人都知道,他会东山再起。

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内因言官举证弹劾自己徇私枉法、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徐阶请辞,得到隆庆帝的批准。

徐阶的离职,让高拱很快官复原职,再次进入内阁。

虽然此时李春芳为内阁首辅,但高拱以自己与隆庆帝的亲密关系,并不将李春芳放在眼里,李春芳也知高拱的霸道作风,主动申请了离职。

徐阶和李春芳离职之前,都有意提高内阁成员张居正的地位,以此来掣肘于高拱。但高拱并没有将张居视为敌人,原因很简单,两人都曾经是裕王的臣僚,共事多年,高拱反而将张居正视为与自己处于同一战线。徐阶和高拱相斗之时,张居正很为难,高拱和自己都是隆庆帝的老师和心腹,两人关系自然非同一般;而徐阶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也是自己的老师。

高拱其人,能力非常出众,在主政期间,无论是内外事务皆处理得井井有条,俺答封贡一事就是在高拱的主持下完成的,这是明朝少有的以和平手段解决了与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而无论是在用人,还是在内政处理上,高拱都是得心应手,为当时人所称赞。

所以说,高拱的傲和狂是有其资本的。

高拱的才能和隆庆帝的信任,让他甚至敢于决定司礼监人员的任免,并要求司礼监把批红权交给内阁(关于批红权,请参考本人的文章:双轨制下的大明王朝)。如果批红权交给内阁,意味着高拱的权力甚至超过了明初的丞相胡惟庸。

而在司礼监几位太监的人选上,几乎是高拱一人说了算,但他却得罪了一个人。

隆庆元年(1567年),冯保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当时司礼监的最高职位掌印太监空缺,依资历应该由冯保接替这个要职,而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冯保由此而忌恨高拱。等到陈洪被罢免后,高拱又推荐孟冲。孟冲原来执掌尚膳监,按例不应执掌司礼监。由此,冯保更加忌恨高拱。

冯保极力想要除掉高拱,但仅仅凭他,是办不到的。冯保选择了内阁成员张居正为自己的盟友。

张居正与高拱共事多年,两人之间肯定是存在情谊的,但张居正也是天之骄子,又何尝不想取而代之,张居正和冯保达成政治联盟,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却是合情合理。

隆庆帝得病后,冯保秘密嘱咐张居正预先起草遗诏,但却被高拱看见。事情暴露的过程也戏剧:高拱和张居正二人途中偶遇张居正心腹姚旷进宫送信,高拱问此信送与何人? 姚旷不知道其主人瞒着高拱与冯保密谋,乃直言相告:“与冯公公。”于是高拱问张居正是何所言? 张居正面红耳赤、惶恐不安色,遂答:“乃遗诏事宜尔。”

高拱听后默然,继而十分愤怒,意想不到的背叛让他情绪失控,当面斥责张居正,张居正自知理亏,赶紧向他道歉。高拱更加厌恶冯保,想驱逐他。

高拱对于张居正,是没有任何防备的,他一直把他当作自己最亲密的盟友,所以即便张居正在背着他草拟遗诏,高拱也没有对张居正进行打击,而是把所有的帐全算了冯保身上。

高拱在《病榻遗言》中说:

荆人(指张居正,张居正为荆州人)为编修时,年少聪明,孜孜向学,与之语多所领悟。予爱重之,渠于予特加礼敬,以予一日之长处在乎师友之间,日相与讲析理义,商确治道,至忘形骸。予尝与相期约,他日苟得用,当为君父共成化理。

在高拱的眼里,他和张居正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而冯保和高拱之间的战斗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

如果仅仅是冯保,高拱并不落下风,但张居正从后面来一刀,高拱就没有办法了。

高拱一生都在斗,和徐阶斗,和赵贞吉斗、和李春芳斗、和殷士儋斗、和冯保斗,最终自己也被斗趴下,这样的结局其实并不意外。

而高拱的倒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最信任他的隆庆帝去世了。如同王安石之于宋神宗一样,高拱的权势也完全依赖于隆庆帝的宠幸。

04

高拱是神童,那张居正又何尝不是神童。嘉靖十五年(1536年),12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一战成名,荆州知府李士翱知道此子未来必定不凡,为其改名为“居正”,让他牢记做人为官的准则。

嘉靖十六年(1537年),13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却意外落榜,原因不是他考得不够好,而是考得太好。湖广巡抚、一代大儒顾璘见他聪慧过人,怕他锋芒太露,故意让他遭受挫折。顾璘为了让他经历更多的磨砺,以成大器,有意让他落榜。若非顾璘有意“阻拦”,杨廷和19岁中进士的记录将很有可能保不住。

张居正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夏言和严嵩斗得正厉害;而徐阶推荐他为裕王的侍讲侍读,很显然徐阶把他引为重要的援手,以扳倒严嵩;眼见这么多政治斗争,张居正不得不“成长”起来。

张居正和冯保联手击败高拱之后,冯保是要杀高拱的,手段也并不高明,诬陷高拱要行刺年幼的万历帝。这样的行为为朝臣们所不允,最终的焦点就落在了已经担任首辅的张居正身上。张居正没有任何理由支持冯保杀高拱,冯保的黑手没能成功。

张居正当上了首辅,终结了自嘉靖帝以来的内阁争斗,再也没有任何内阁成员可以挑战他的权威,究其核心原因,是因为他代表内阁和司礼监达成了政治默契,也可以称之为政治联盟。

这个政治联盟权势之大,上可以抑制皇权,下可以折辱百官。

万历小皇帝犯了错误之后,冯保会向太后报告,小皇帝会遭受严厉的责罚,并下罪己诏,这个罪己诏是张居正事先写好了的,数量很多,并对应着各种错误,当小皇帝犯错之后,只需要找出对应的那个版本,进行抄写就行了。

敢于压制皇权的代价是巨大的,冯保和张居正两人的结局并不好。

而文官集团同样不愿意看到一位权势如此之大的首辅出现,文官们敢于和嘉靖争大礼仪,敢和正德帝正面硬刚,又何惧张居正。

群臣们对张居正的不满,最终集中在夺情一事上集中爆发。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按照惯例, 张居正应该回老家丁忧,为父守孝。但此时正值张居正改革的关键时刻,张居正不愿离去,冯保等人就支持张居正夺情,也就是为了国家,不必回家守孝。

这事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未能尽孝何来忠君,满朝文武议论纷。如此一来,人情汹汹,无论是御史还是六部官员都上疏要居正守制,张居正面临了空前压力。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吏部尚书张瀚,吏部为六部之首,其分量不轻,张瀚被罢官赶回原籍。

第二天,张居正的一个学生吴中行上奏折,说张居正离家已经有十九年了,如今他父亲死了,他应该立刻赶回去守孝,这才是谨守圣贤义理,祖宗法度。

第三天,张居正的学生赵用贤上奏弹劾张居正。

愤怒的张居正,对反对者实行了廷杖,赵用贤与吴中行分别被廷杖六十,并被除去官籍,永不录用。

就在吴中行等人受廷杖之时刑,一名叫邹元标的年轻官员也在现场观看,这位未来的东林党核心成员等廷杖一结束,也上了一封奏疏来反对张居正夺情,并大骂张居正不尊孝道,与禽兽无异,邹元标也被廷杖八十。

张居正死后,朝廷里党派纷争不断,社会矛盾也越来越严重。邹元标不由怀念万历新政时繁荣,也深感张居正是难得的功臣。邹元标上奏为张居正平反:

江陵(指张居正,张居正出生于江陵县)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正所谓,一码归一码,邹元标认为张居正夺情是错的,但他的功劳也是不容忽视的。

张居正死后,世间再无权臣。因为皇帝不允许,朝臣们也不允许。

两任首辅的叶向高评价张居正说:“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权。”

张居正的所用的方式,叶向高是断然不会认同的。

而张居正之后,下一个历史阶段的主角变成了宦官和朝臣的争斗。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无心镜

2 阅读:62
评论列表
  • 2024-02-16 03:14

    前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