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争的表面下,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桐桐看趣事 2024-11-08 03:50:33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通过对海外科技企业的投资,来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的升级。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这样的习性,即在开展业务的同时进行深入研究。最开始的时候,就如同做天使投资时那般,眼前一亮,发现众多的优质事物。然而,很快我们便洞察到其中存在的规律。

许多出色的技术成果往往源自高校。众多的小企业会从高校获取知识产权的授权,接着将其孵化,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最终成功上市。于是,大批的创业者擅长从高校获取技术,进行孵化并推动产品上市。我们将这类人群称为科技创业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公司数量与规模与日俱增,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我们也清晰地意识到,这一规律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在当时,中国已经在大力呼吁科技升级,我们打算继续与 500 强企业合作竞争。但经过观察发现,这些 500 强企业已不再拥有先进的科技,他们更多地依靠并购来获取新技术。而且,当时陆续有许多大型公司,例如杜邦,甚至关闭了研究院,不再进行自主创新。并且,这些企业内部的创新效率极为低下。

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个难得的机缘。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全结识了当时的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他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交流过程中,王煜全跟他提及此事,他表示自己作为国务院参事,可以将详细情况写成报告向上呈报。

在 2014 年底,汤敏老师依据所谈内容撰写了一份报告提交上去。很快,便得到了领导的批复,紧接着,广州市主动申请作为试点,工信部也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

于是,他们决定将这些海外企业引入中国,让大家清楚地了解其中的情况,能够实地观察。在三月份,林毅夫老师协助进行了推广工作。到了五月份,他们带领 11 家所投资的企业来到中国,把那些优秀的投资企业都带了过来。通过这样的行动,有力地促进了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而且当时的时机也相对较为理想。

在那个时期,中国普遍存在一种所谓的科技升级需求。很多人都在呼吁“腾笼换鸟”,意思是当自身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科技无法跟上,就会面临困境。这个问题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国内对于国际形势的了解确实还不够充分。所以,当这些观点和举措被提出后,当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小作用。中国也由此意识到,全世界的科技创新转型主要由小公司主导,大家应该更加重视与小公司的合作。

中美之间有时存在竞争关系,但实际上也存在大量的合作机会。至少在科技领域的民间企业和资本层面,应该存在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其实,这种合作不仅对中国有益,对美国也有着巨大的好处。

就拿美国的科技创新来说,硅谷更偏向软件方面,而其他地区可能更侧重硬件。但越是偏硬的领域,就越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量产。这里存在一个美国式的误导。在彼得蒂尔的一本书《从 0 到 1》中,让很多人误以为一旦创造出了这个“1”,从 1 到 100 万的过程会非常容易。

但实际上,这绝非易事,极其困难,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诀窍。甚至可以说,从 1 到 100 万的量产能力决定了一个从 0 到 1 的创新公司的生死存亡。如果无法实现量产,公司就会面临倒闭的危机。因为公司的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投入,所以我们目睹了太多美国公司,他们的技术卓越,产品出色,但却倒在了无法量产的这道难关前,陷入了黎明前的黑暗。

正因如此,我们既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这些创新公司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因为他们是能够造福世界的力量。这种合作堪称天作之合,首先,中美之间具有显著的互补性,美国人的创新能力极强,而中国的制造能力更是无可挑剔。其次,这种互补对于双方都有着极大的益处,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0 阅读:34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