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在送走了阔别22年之久的贺子珍后,凝视着夜空,自言自语的哀叹道:“看来不行了,她脑子不中用了,许多问题都答非所问。”
毛主席与贺子珍十年夫妻,两人一共生下了6个孩子,其余5个要么死了,要么下落不明,只有李敏留在身边并结婚生子。
自从贺子珍出走苏联后,便与毛主席断了联系。
孔东梅是李敏的第二个孩子,也被认为是毛家后代中最像毛主席的一个。
孔东梅的童年,是在外婆贺子珍的怀抱与呢喃中度过。
贺子珍晚年曾向孔东梅透露,当年远赴苏联的三大原因。
孔东梅表示,前两个理由都好理解,只是最后一条耐人寻味。
外孙女眼中的贺子珍1972年,北京,毛主席看着小外孙女的照片欣慰地说道:“东’是我的名,而‘梅’是很好的一个字,我平生最喜欢!”
于是,孔东梅就成了李敏与孔令华的女儿。
孔东梅4岁那年,毛主席就病逝了,因此她对外公的记忆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不过,孔东梅住在上海湖南路262号,所以对外婆贺子珍印象特别清晰。
孔东梅回忆道:“外婆是一个很爱抽烟的人,她的一生充满坎坷。”
1927年,毛主席与贺子珍在井冈山上相识。
1937年,二人在延安分手。
他们相濡以沫整整10年,那是中国革命最跌宕起伏的10年,也是贺子珍人生最艰苦的阶段。
在反“围剿”和长征途中,贺子珍分娩了好几个孩子。几乎每生下一个,就含泪送给当地的老百姓抚养,母子连心,出生即分离的痛苦,一般人难以想像。
有一次,在茫茫雪地上,贺子珍挣扎着即将临盆,她忍着剧烈的腹痛,坚持行走在冰天雪地的路上,后面的追兵很猖獗,如果停下来,很可能就被赶上了。
贺子珍急行军似地来到了白苗地区,找到了一间茅草屋。
屋里没人,可能主人刚离开,灶上烧着白开水,不住地冒着烟。
就这样,在后有追兵、前有艰险的情况下,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女孩。
贺子珍抱着孩子亲了亲,认真地看了一眼,写下了一张纸条:“这个孩子放在你家吧,她长大后可以帮你们家干一些活。”
在放下了仅剩的3块银元后,贺子珍就跟着部队走了,后来再也没找到这名女婴。
而最让毛主席、贺子珍痛心疾首的,应该是毛岸红。
毛岸红是两人孕育的第三个孩子,毛主席对他十分疼爱,还起了个别样的乳名:毛毛。
毛主席说:“我的儿子叫小毛毛,比我多个毛,将来要比我强呢!”
毛毛在父母身边待到了两岁,他活泼可爱,懂事乖巧,每天都等着毛主席回来才肯吃饭。
很快,长征开始了,毛主席只能含泪将他交给自己的弟弟毛泽覃。
贺子珍执拗的不肯放手,毛主席强忍着悲痛,安慰道:“这是中央的决定,不然我舍得留下毛毛吗?大家都是一样的。”
贺子珍红着眼眶,用的一条夹裤和自己的军服拆了,密密缝补,给毛毛做了一件小被子。
后来,毛泽覃把毛毛送到了一户老乡家里。
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的妹妹、毛泽覃的爱人贺怡,死在了寻找毛毛的路上。
长征结束到了陕北,贺子珍又在今天的志丹县诞下一名女婴,即李敏。
毛主席对她尤为疼爱,起了个小名:娇娇,这是贺子珍唯一留下的一个孩子。
远赴苏联,贺子珍为何进了“精神病院”?李敏出生后没几个月,贺子珍就离开了延安,只身前往苏联。
孔东梅回忆:“外婆去苏联时,已经怀有身孕,可那个男婴(廖瓦)生下后,不幸在10个月时死了,这对贺子珍的打击非常大。”
此时,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之中,兵荒马乱,生活艰难。
在苏联的时候,李敏经常没有足够的食物吃,经常挨饿,有时一整天只吃到一小片面包,而且屋子里奇冷无比,晚上茶杯的水都结冰了。
尽管如此,贺子珍还是把毛主席跟杨开慧的儿子岸英、岸青接到了一起生活。
为了养活孩子,她昼夜不停地织毛袜子、洗衣服,含辛茹苦。即便这样,依然食不果腹。
不过,贺子珍把岸英、岸青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让两个孩子先吃。
贺子珍在给亲人的信中写道:“在苏联的生活,比长征还要苦。”
当然,岸英和岸青也把贺子珍当作生母,总是“贺妈妈”“贺妈妈”的叫着。
毛岸青经常说:“我很喜欢贺妈妈,她太好了。”
贺子珍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苦苦挣扎。
毛主席听说她的境遇后,决定把4岁的李敏送过去。
贺子珍抱着李敏亲昵的逗趣道:“你是谁呀,来干什么呀?”
李敏奶声奶气的说:“我是娇娇,来找妈妈。我给妈妈带的礼物,就是娇娇阿。”
有了李敏、岸英、岸青这三个孩子,贺子珍的生活终于有了希望。
可是好景不长,贺子珍竟然被人诬告,关进了精神病院。
自此,贺子珍就与毛主席失去了联系。
毛主席是个念旧之人,1947年,他特地叮嘱要去苏联出访的王稼祥,打听贺子珍的下落。
王稼祥见到贺子珍后,单刀直入:“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我要回到祖国去!”贺子珍毫不犹豫的答道。
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和毛岸青,踏上了阔别10年之久的祖国。
次年,毛主席为了两个孩子的教育,把他们都接到了北京。
至于贺子珍,她去了上海,住在陈毅腾出的湖南路262号。
自此,李敏就当起了父母之间的“信使”,在北京与上海间来回传话、递东西。
负气出走?贺子珍离开延安的真相1959年,毛主席对陶铸的夫人曾志说道:“怎么样?她还好吗?我想见见她,毕竟十年夫妻嘛!”
曾志明白,毛主席口中的“她”,就是贺子珍。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二人久别重逢,贺子珍一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确定不是梦境后,她放声痛哭。
“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毛主席的话,打断了贺子珍的啜泣。
贺子珍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这是贺子珍离开延安后,首次见到毛主席,也是两人此生最后一次相见。 如果贺子珍当初不去苏联,或许她与毛主席可以携手永远。
那么,贺子珍为何要出国?她晚年时,曾向外孙女孔东梅回答过。
贺子珍给出了三点原因——治伤、学习、休息。
治伤:1935年,盘县的一个小山村。
贺子珍所在的卫生连,刚准备停下歇歇脚,远处就传来了震耳欲聋的轰鸣。
“敌机!是敌机!快隐蔽!”贺子珍喊完,就开始掩护伤员们找掩体躲避。
此时,国民党的飞机上投下了一颗又一颗的炸弹,贺子珍被炸的体无完肤,胸脯、胳膊、肩膀,共负伤17处。
贺子珍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受伤的事情,先不要告诉主席。就把我留在老乡家里,革命胜利后,我们再见面!”
“子珍!子珍!”毛主席很快赶了过来,他飞身下马,快步跑到贺子珍面前。
处于半昏迷状态的贺子珍,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润之,请把我留下,你们继续前进!”
毛主席攥着她的手,深情地安慰道:“子珍,你不要那样想,我和同志们绝不会把你一人留在这里。”
贺子珍九死一生,总算是保住了命,跌跌撞撞来到了延安。
可是,很多弹片,永远地留在了身体里。
这些残片,与骨肉都连在了一起。
以延安的医疗水平,是不可能将其完全取出的,所以,治伤是贺子珍远赴苏联的原因之一。
学习:贺子珍是个不甘落后之人,但她发现,自己的理论水平,处于中下游。
因此,贺子珍才要去苏联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以求提高文化和马列理论水平。
前两者都好理解,但是“休息”,却让孔东梅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已经到了延安,就可以不用再颠沛流离。
而且,毛主席也多次表示,让贺子珍在家中安心疗养。
身怀六甲的贺子珍,为什么非要跑到苏联休息?
其实,贺子珍的休息,很可能是要过一段冷静期。
毛主席曾对贺子珍这样形容过两人的性格:“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响叮当。”
两人脾气都十分倔强, 这从刚到延安时的一件小事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有一次吃饭,贺子珍炒了一碗毛主席十分爱吃的辣椒。当时生活依然艰苦,毛主席分作好几顿吃。
后来贺子珍感觉辣椒已经变质了,便将剩下的那些倒掉了。
某天中午吃饭时,毛主席不见了那碗辣椒,便问贺子珍。贺子珍随口告诉他,已经倒掉了。
毛主席听到这话后,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一把把洗脸盆里面的水全泼到了地上。
贺子珍见状,心里也来气,一赌气便跑了出去,到晚上才回家。
因此,贺子珍远赴苏联,既可以治病,又能学习,还能让双方冷静冷静。
参考文献:
[1]许正.孔东梅谈外公外婆二三事[J].福建党史月刊,2007(03):40-41.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2]萧宏.孔东梅:走近外公毛泽东的“红色之梦”[J].党史博采(纪实),2006(11):19-22.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