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网友问我,美国有没有经济适用房?
老实说这事儿我还真有发言权。大约五六年前,我曾陪一批国内开发企业到美国考察房地产,其中有一位山东大哥,在国内正在做经济适用房项目,对此很有兴趣,我们就约了华盛顿州一个专做美国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商。
一番实地考察和交流之后,我才明白,美国的经济适用房和中国的几乎是两回事。
您可能想不到,在美国经济适用房数量最大的产品形态既不是高层公寓,也不是多层或联排,竟然是独栋别墅。但您别忙着赞叹美国穷人命好,钱少也能住别墅,这里面真的有让人惊掉下巴的内情。
我们去看在那个美国开发商已经交房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确实是独栋别墅,不过和我们认知中的独栋有很大差别。
虽然也是独立一栋,有天有地,栋与栋之间间距在十五米左右,能有个小小的前后花园,但你总觉得这别墅很别扭。
一是面积小。整个一百多栋的社区,绝大部分面积只有九十到一百平米,最大的一百一十平米,都只有一层。
二是样子怪。所有房子都长一样这很正常,但全部是一层,全部是规整的长方形盒子,这看上去就有点诡异,好像是大号集装箱上安个坡屋顶。
三是建筑用材也很经济,可能用经济这个词形容都不太恰当,应该说是简陋。既无美感也无设计,在我看来就是在建材市场淘的最便宜的材料,也不管协不协调,直接拼装在一起。
不过价钱确实也算经济,从二十万到二十五万不等,大概是当地房价的四分之一左右。
看完这房子我还是满心疑惑,就问那开发商,这片地少说也有四五十亩,如果建成多层公寓,不是能多出三四倍的面积,多安置出几百户,若是建成高层,上千户也不成问题,为什么要做这种小独栋?
哪怕从经济的角度,这小独栋占地面积不小,价格也才卖到二十万,明显的不划算啊?
之后开发商的一番话,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
这哥们告诉我,首先美国的经济适用房是没有土地产权的。用来开发的土地属于州政府,而这些土地的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无主之地、有的是原主人捐赠、有的是历史存留、还有的则是政府花钱购置,但土地所有权属于州政府。他这个项目土地就是一个农场主故去后捐赠给政府的。
州政府将土地拿来建经济适用房,只是租赁给开发商,而开发商建成后卖给购房者只是房子的所有权,而没有土地产权。
所以买了经济适用房的人,每个月还要给政府付租金,一栋一个月在一千美金左右。
当然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还要承担一个风险,就是政府有可能要征用土地做其它用途,那么房主就要找搬家公司把房子运走,要么自己买一小块地,要么再找一个经济适用房项目,把自己的房子运过去。
当然,一般情况下政府会和开发商以及购房者签十年以上的租赁合同,而很多九十年代已经建好的经济适用房依旧还在原地,拆迁走的比例并不高。
所以这类项目只能建这种木结构小屋,地基和房屋主体是可拆卸的,方便屋主把房子运走。而小高层、高层甚至一些地基较深的联排项目是无法操作的。
花钱买的房还一样每月交租金,这房子看上去也不经济啊?那开发商给我解释,主要是这几年房价上涨很快,很多大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终其一生也买不起一套商品房。现在的房贷利率又高,同样居住面积的房屋,买经济适用房交的租金仅仅是还月供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还是能吸引很多购房者。
不过从次贷危机之后,州政府手上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无家可归者却越来越多,过去的经济适用房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政府给税收政策,开发商收购土地开发,并按照与政府的约定将一定比例的房屋作为经济适用房,长期租赁给低收入家庭,同时,政府再给予低收入家庭租房补贴。而开发商将另一部分可出售房源销售,用回笼资金覆盖土地和建筑装修成本,利润则来自于租金收益。
但开发商告诉我,这种新模式他们都比较谨慎,道理很简单,目前美国的建筑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一年甚至几个月就一变,之前和政府协商的经济适用房比例有可能覆盖不了前期成本,完全靠租金回本,则意味着公司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
被这种经济适用房新模式搞破产的开发公司不在少数,所以他们公司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寻找前一种经济适用房项目上。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届州政府都完成不了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越来越多人住进房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