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还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现在值1000多万了!”
这话说得理直气壮,让人不由得愣了一下。
说这话的人,他就是曾经震惊全国的“神童”张炘炀。
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这履历光是念出来就令人咋舌。
如此耀眼的“别人家的孩子”,本该前程似锦、平步青云,可如今却成了无业游民,每天靠父母打钱度日。
人们不禁感叹:这是又一个现代版的“伤仲永”吗?
可当你真正了解他的故事,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个28岁的年轻人,看似在“啃老”,实则活得比很多人都清醒。
1995年,张炘炀出生在辽宁盘锦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街道办的公务员,母亲是一名地理老师。这个家庭条件虽不富裕,却给了孩子良好的学习氛围。
2岁半时,张炘炀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只用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一千多个汉字,而同龄的孩子往往还在牙牙学语。
这让他的父母看到了培养“神童”的希望。
从此,父亲张会祥便开始了对儿子严格的“栽培”计划。
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家里甚至不看电视,也不允许来客人打扰。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补课。
在这种高压培养下,张炘炀的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5岁就能自如地阅读小学课本,7岁跳级读初中。同龄人还在玩泥巴时,他已经在啃高中数学题了。
2005年,轰动全国的一幕发生了:年仅10岁的张炘炀,以505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成为“中国高考史上最小的考生”。
这个成绩虽然超出本科线50多分,但离重点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张炘炀想复读一年再考,毕竟他才10岁,多等一年又何妨?
可父亲却坚决反对,执意要他去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就读。
在张会祥看来,“最小大学生”的头衔比上一所好大学更重要。
这是张炘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当时能复读一年,考上985、211,他的人生轨迹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进入大学后,为了照顾年幼的儿子,父母双双辞职。
母亲调到廊坊工作,父亲则在学校陪读。学校也特别照顾这个“神童”,专门为父子俩安排了单独宿舍。
张炘炀的大学成绩相当优秀,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大三那年,他的导师建议他去德国留学,认为那里对天才少年的培养体系更科学。
但德国有规定,学生必须年满14岁才能独自留学。
张炘炀当时只有13岁,学校建议再等一年。
这是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当时听从老师建议,去德国深造,张炘炀说不定真能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但他父亲又一次拒绝了,选择让儿子在国内读研。
2008年,13岁的张炘炀成为北京工业大学最小的硕士生。
这时的他正值青春期,开始抗拒父亲的管束。
一次因为玩游戏的事情,父亲竟然气得从北京步行50公里回廊坊老家。
2011年,16岁的张炘炀考上北航博士,又创造了“全国最小博士生”的纪录。
但这时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听话”的神童了。
他忽然对父母提出要求:必须在北京买房,否则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
当时北京的房价处于低谷,二三百万就能买到不错的房子。
但他的父母还是觉得太贵,于是租了套房子谎称是买的。
后来房价暴涨,一套房子就值上千万,这成了张炘炀心里永远的结。
在北航读博期间,张炘炀一度迷失方向。他连续更换了好几个研究课题,始终找不到突破口。
导师周教授曾评价说:“与其他博士相比,张炘炀的优势仅仅在年龄上,其他方面并无特别之处。”
最终他用了8年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宁夏师范学院当过外聘教师,月薪过万,但很快就辞职了。
如今的张炘炀,过着一种让很多人不理解的生活:没有固定工作,偶尔接点项目赚钱。父母每两三个月给他打一万块钱生活费,他也坦然接受。
他说:“给别人打工,还想实现财富自由?开什么玩笑。我现在这样很好,不用看人脸色。”
有人说他是在报复父母,因为当年强迫他跳级、不让他去德国留学、不给他买北京的房子。
也有人说他是被“神童”光环压垮了,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但从张炘炀近期的采访来看,他似乎比谁都清醒。
他说:“理想这玩意儿好吃吗?多少钱一斤?”
当记者问他以后有没有要孩子的打算时,他说:“我不会轻易要孩子,一旦要了就会对他的一辈子负责到底。只要他不违反国家法律,他做什么我都支持。”
这番话让人深思。或许,张炘炀现在的“躺平”正是对父母那种功利化教育的无声反抗。
他的导师曾说:“张炘炀本来就没有起飞,没有什么陨落,他现在还在跑道上滑行。他也许真的是一架可以行程远方的飞机,但你没出跑道啊。”
这个比喻很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强行揠苗助长未必是好事。
张炘炀的故事,给当下热衷于“鸡娃”的家长们提了个醒。
有位教授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但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张炘炀恰恰相反。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这种教育。他不愿意像父母期待的那样当个“成功人士”,而是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现在的他每天花不了多少钱,一顿饭十几块的青菜就够了。
他说:“无业无房无贷一身轻,比那些为房贷车贷累死累活的人活得舒服多了。”
这话听着刺耳,但细想也不无道理。多少人为了房子车子,把自己绑在无止境的加班上,连起码的生活都没有了。
张炘炀的选择未必正确,但至少他敢于跳出常规的思维定式,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份勇气和清醒,或许比他当年的“神童”光环更加难得。
朋友们,对于主人公的经历和选择,你们怎么看?免责声明:本文来源均选自官方报道,为文章可读性更好,情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性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