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成于1926年11月出生于山西灵石县一个贫苦家庭,3 岁丧父,母亲艰难拉扯兄弟姐妹长大,生活的困苦成为他特殊的 “启蒙教育”。1943 年,目睹家乡被日寇侵略,他毅然投身革命,成为灵石大队的一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诸多重大战役中历经磨练,1949 年 2 月随部编入第 14 军 42 师。此后,他长期扎根基层,逐步成长为优秀指挥员,至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已担任 42 师师长,该师在作战中取得毙、伤、俘敌 1047 人的佳绩。
1981 年 1 月,王润成接到收复扣林山的作战任务后,迅速开启全面且细致的战前筹备工作。他深知准确掌握敌情是作战胜利的首要条件,于是命令师侦察科长谭伯达带领侦察力量,于 2 月 5 日前赶赴扣林山实施现地侦察,要求对战场道路、雷场、越军工事及火力配置等进行逐点精准查明。与此同时,此次作战投入强大技侦分队,运用空中侦察照相及当时先进的红外和彩色高分辨成像技术,获取了准确详尽的敌情信息,这让王润成对作战充满信心。
在作战指挥体系构建方面,王润成经过深思熟虑,鉴于对以往战例中指挥失控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决心减少指挥层次,强调统一指挥。他积极向军长张景华、副军长刘子波建言,由 126 团团长姚双龙独立战场指挥,最终获得陆军 14 军首长批准。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他对战场指挥效率和协同性的深刻理解,为战斗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指挥基础。
作战准备期间,王润成不辞辛劳,多次亲自带领参谋人员深入观察前沿阵地,走访中越边民,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作战计划。他先后 6 次主持召开师作战会议,精心确定作战方案。各作战分队根据预案展开针对性练兵,炮兵、工兵、后勤运输等传统兵种紧密协同,技术侦查分队、防化兵、通讯兵、气象兵等也迅速集结待命,充分展现了较高的合成作战能力。
王润成格外重视炮兵力量的运用,命令炮团火箭炮营营长莽子章将火箭炮拆散扛上山隐蔽,并确定了多个关键火炮阵地位置。他要求火箭炮在战斗中发挥关键支援作用,同时务必确保阵地不暴露。例如,一个火箭炮连向野猪塘阵地进发,全连官兵克服重重困难,自行将炮和弹扛上山,充分彰显了他对炮兵战术运用的精心谋划,为战斗中的火力支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作战即将发起之际,王润成面临诸多压力与不确定性。5 月 1 日扣林山发生前哨枪战,他担忧作战企图由此暴露;广西法卡山之战打响后,他又忧虑扣林山越军是否会因受惊吓而撤兵。5 月 6 日战斗准备完毕,下午他紧急向各战斗分队指挥员通告军区敌情通报,要求做好打恶仗准备,并庄重地敬上壮行酒。
5 月 7 日清晨,大雾弥漫,给作战带来极大阻碍。刘子波副军长来电要求按时发起进攻,王润成虽承受巨大压力,但依据战场实际情况,认为大雾严重影响目标观察,坚持将进攻发起时间稍稍后延。他多次询问师侦察参谋付晋利关于雾情和越军动向,充分展现出谨慎细致的指挥态度。
最终,炮火准备因意外“走火”提前打响,但王润成根据战场实情果断处置,将计就计确保了战局稳定。战斗中,进攻分队在姚双龙团长的指挥下,奋勇作战,全歼扣林山上两个高地的越军。然而,姚双龙在战斗过程中抱病指挥,病情严重,王润成在关键时刻果断决定将其抬下战场,任用师副参谋长朱启担任代理团长继续指挥作战。朱启不负众望,成功完成后续作战任务,控制扣林山并转入防御。
回顾扣林山战斗,其过程艰苦卓绝。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越军侵占扣林山地区,依托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频繁向中国境内开枪开炮,进行袭扰破坏。昆明军区决定采取行动,收复扣林山,作战任务由 14 军 42 师承担。
战斗中,126 团 1 营主攻扣林山主峰 1705.2 高地,面对越军坚固防御,1 连从西侧发起冲击,虽遭遇顽强抵抗,伤亡较大,但通过调整部署,最终与 2 连协同攻占主峰及周边高地。3 连穿插分割,历经艰险,提前到达指定位置,切断越军退路,有力配合了正面歼敌。8 连则边冲边吸引越军火力,完成穿插分割任务。2 营攻打 1682.3 高地,作战同样英勇果敢,迅速攻克目标。
进攻分队在姚双龙团长的指挥下,全歼扣林山上两个高地的越军。然而,姚双龙在战斗过程中因病重抱病指挥,王润成在关键时刻果断决定将其抬下战场,任用师副参谋长朱启担任代理团长继续指挥作战。朱启不负众望,成功完成后续作战任务,收复扣林山主峰及附近高地,歼灭越军部分兵力。控制扣林山并转入防御。
但随后战斗面临诸多挑战,主峰与其他高地距离远、地势复杂,后勤保障困难。越军疯狂反扑,增兵并组织多次反击和偷袭,但均被中国守军粉碎。最终,中国军队坚守阵地,取得全面胜利,共歼敌 802 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42 师也付出了牺牲 104 人的代价。
王润成率领42师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神圣使命,当全师官兵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师长”王润成却作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脱下戎装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