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永乐大典:西方打死也不会说的崛起奥秘,一册3200多万

柏知间 2024-10-04 15:50:03

在法国巴黎的某次拍卖会上,两册《永乐大典》竟拍出了高达 813 万欧元的惊人天价,换算成人民币为 6490 万元。

经平均计算,仅仅购买《永乐大典》中的一册,就得耗费高达 3200 多万人民币之巨。

在 2020 年 7 月 7 日的这场拍卖会上,西方买家们争先恐后地不断加价,一心想要把那两册极其珍贵的古籍收入囊中。

幸而最终这两册古籍被我国浙江省的一位收藏家所获,历经多年,它们总算得以“归家”。

那么,《永乐大典》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容,竟能让西方人这般热烈地追逐向往呢?

其中,除了《四书五经》,另外两部在内容方面跟《永乐大典》存在相似点,换句话说,它们就属于同类书籍,即百科全书类。

《四库全书》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跟《永乐大典》比差得远,《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清朝,其涵盖内容也比《永乐大典》少很多。

《永乐大典》涵盖众多古代典籍,亦有诸多民间故事、谚语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有趣经历等丰富内容。

于此,我们不但可知晓各类经史子集之内涵,还能充分洞悉古代百姓的生活情形,进而更全面地展开对古代历史的探究。

《永乐大典》的编纂修订极为顺利流畅,自成书后就基本没什么改动,烧书之类的事那是压根不存在的。

另外,《永乐大典》里还存有大量后世已失传的史料,而且其内容几乎未曾遭到任何修改。

不单是“记录”,于“思想”领域,《永乐大典》更是意味着一种突破的象征。

于开放程度而言,明朝的诸多书籍著作别具一格。在其前后的许多朝代,像清朝等,朝廷编书皆以儒家思想为依归。

《永乐大典》截然不同,未受丝毫影响与束缚,实实在在地把各类真实事件及书籍予以记载,以供后人知晓彼时社会与自然景象。

此前一段时间,网络上诸多“公知”对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极力吹捧。可他们或许并不知晓,该百科全书中对《永乐大典》有着“全球最大百科全书”这样的评价。

一部百科全书能在另一部百科全书中获此这般赞誉,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当然啦,这并非是英国人在谦虚,若没有《永乐大典》,那《不列颠百科全书》或许根本就没机会出现呢。

那令人困惑的下落之秘究竟是什么呢?它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谜团,让人摸不着头脑,急切地想要去探寻其真相。

实际上,巴黎被拍卖的那两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永乐大典》,并非它们是赝品,而是其并非永乐年间的原版,而是原版的抄本。

嘉靖时期,明世宗朱厚熜极其钟爱《永乐大典》,闲暇时总捧着一册沉迷其中,枕边还常放几册,以便睡前随时取阅。

于巴黎进行拍卖的那两册,正是来源于这些副本之中。

正品呢,就这般在悠悠历史长河里悄然隐匿了,至于缘由,至今各种说法不一,始终未能确定一个确切答案。

故而,后世所流传的《永乐大典》,其实指的是在嘉靖年间被抄录而成的那个副本。

这些副本一直流传到了晚清,在那期间,它们成为了两次西方侵略者野蛮入侵的见证者。

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对北京疯狂劫掠,城内众多珍贵宝物与典籍几乎被抢夺殆尽,《永乐大典》有很大一部分也在其中。

之后,北京再度遭八国联军侵犯,那存放《永乐大典》的翰林院竟然变成了残酷的战场。

它们里面有一部分和别的典籍相同,于战火纷飞里最终变成了灰烬。

还有一些竟被那些入侵者强拉去当挡子弹的“盾牌”,要知道每册《永乐大典》都有着精美坚硬的硬壳保护,洋人此举着实荒唐至极。

清王朝覆灭后,我国所存的《永乐大典》仅余 64 册,占原数量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一。

关于其他《永乐大典》的去向,后世有人这般猜测:或许它们已被外国人携至其国度,进而助力西方各类知识与技术蓬勃兴起。

诸如《寰宇大观》《钱伯斯百科全书》之类,均在这一时期犹如谜一般,以惊人的速度被创作完成。

《钱伯斯百科全书》实际上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最初的形态。

需知晓,18 世纪的欧洲人,那时其语言尚未充分发展,词汇相当欠缺,可这一阶段的他们却能写出这般出色的百科全书,这是为何呢?

针对各类史料展开深入探究后,学者们貌似探寻到了或许存在的原因:

徐光启对西方科技兴致颇高,向皇帝力荐诸多西方技术,由此人们猜测,当年《永乐大典》或许是经由徐光启当作“回礼”而被传教士携至西方。

毕竟,连那被称为“守书人”的都已然成为了西方人的亲密伙伴,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并非难以料到。

基于这样的一个猜想,有些事情便能很好地去理解了,比如曾经的欧洲为何会处于那种落后且蛮荒的状态。

然而当进入特定时期后,西方人的科技与知识水平便迅猛提升,一部部百科全书被创作出来,一台台先进器械被制造出来……

多年后,维也纳大学的某位教授于其著作里的一番表述,给这个猜想增添了极具分量的有力证据。

倘若探寻欧洲百科全书的源头所在,毫无疑问其源泉是源自中国的知识……

……荷兰与英国在传播中国知识方面至关重要……借由书籍及期刊将中国知识在整个欧洲予以传播……

西方人的这般行径,大概可被称为是一种类似“移花接木”的做法吧。

3 阅读:230
评论列表
  • 2024-10-19 04:22

    好想看看,我精通古文,无所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