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作为竹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竹编艺术古老而神奇,是一门集竹的本质、竹的气节于一体的编织艺术。手艺为日常所用之物,方能传承百世。编织工艺由来已久,据考古表明,自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来,便已经有意识的用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又慢慢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古有丝竹之音,声声宫角而不绝,悠扬着久远的灵光。打起竹板调侃舒畅着的,又是庶民的生活物语。正直的个性中弯曲亦有韧性,文人墨客均以竹为比拟,踩竹筏行云山水间方是悠然自得的境遇。竹编大师王振福富说:“从选材到编织,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一件竹编工艺制品,包含构图、制作模型、选竹、劈篾、编织、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异常复杂,所有的活都体现在手上。”
王振富,1946年生于江山市峡口镇,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山创艺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开办了仙霞竹编工作室,多年来以独特的思维,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深受广大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与收藏。
竹编手艺是一门细致活,只有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才能学到真正的手艺,也只有经过岁月的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这对于一向不善言辞的王振富来说,无疑是最合适的职业。今年74岁的王振富是江山市峡口镇王村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也是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项目的传承人。从小家穷的他在小学毕业之后不得不到生产队去放牛,赚取微薄的工分帮助父母养家糊口,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4年。
王振富的一生可谓是坎坷崎岖,自小学毕业后,在生产队放牛4年,17岁以后到峡口镇胡廷禄门下学竹艺,由此走上竹艺人生。90年代以后由于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上市,竹艺品被逐渐取代,这段时间从事过种植业与养殖业,将竹艺品作为副业,之后开办了仙霞竹编工作室。2011年被聘请到江山市长台小学进行竹编授课。
2012年下半年,他在课余时间,开始谋划创新,尝试做一些动物外形的竹艺品,慢慢的也受到了大众喜爱。
2018年,王老师辞掉学校工作,专心创作更多和动物有关的竹艺品,例如:十二生肖、飞禽走兽等等。
2020年市残联聘请王振富到江山市残疾人文化创业孵化基地,传承非遗文化。
已经年逾古稀的王振福只想在人生剩下的时间里,把竹编贡献给自己的梦想,争取不留遗憾在人间。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总有一种凄然、又带着一种毅然决然的坚定,王振富消瘦的背影突然让人觉得有些心疼又敬佩。 随着自身年纪的增大,王振富同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者一样,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传承者。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失望满满。对于竹编,喜欢的人很多,但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去做的人却很少很少。为了找到合适的徒弟,王振富不仅在身边人之间寻找,而且也通过媒体寻找,甚至还通过粘贴“寻徒告示”来寻找,最后的结果都是希望而去,失望而归。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2009年,长台小学想要聘请王振富为竹编课程老师。当王振富还在犹豫只有小学文化的自己能否做好一个老师的时候,内心一个声音响起:与其教一个徒弟,不如教一群徒弟,有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何乐不为?于是在2010年,王振富成了长台小学里年纪最大的“编外教师”,每周六节课,主要教五、六年级的孩子竹编制作工艺。七年来,他的竹编课程已经成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课,他自己也被孩子们亲切地喊做“竹编爷爷”。
王振福的作品从不出售,因为他要把它们留给艺术展览馆,这是更广意义上的传承,是更加有意义的事情。王振富说,“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时间紧迫,留给我的创作时间并不多;二是我没有作品销售,在经济上仅仅靠儿子、女儿支持,并不宽裕,而且要建造我的艺术展览馆,搭建我的特色庭院,这都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商,这方面,峡口镇政府也在积极帮助我,我也在等待他们的好消息。”
竹编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其的繁琐,匠人手握篾刀推竹片,刀锋轻微抖动,竹片徐徐渐进。不急不躁,细工慢活,片竹成丝,编竹成器。纵是竹之禀性,横为人之感性,刚柔并济,丝丝回环,留下纵横交错的缜密,织就经天纬地的精致。
挑竹、片竹、编竹,在王振福的手中,成就一件件精美的工艺。柔韧之美,劲节之持,诠释竹风雅韵。怀着一颗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以竹这种朴素的自然媒介,施以精湛的编织,将自然之美浓缩在纵横之间。尽管年事已高,但是初心未老,王振福坚持着这门手艺,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