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1888年8月22日-1951年8月16日),原名杜月生,后因章太炎建议而改名镛,号月笙,江苏省川沙厅(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人。中国近代上海青帮头目,被誉为“上海皇帝”,曾创办过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 通过结交金融界人士徐新六、陈光甫、唐寿民等,使得他的银行业务颇为兴旺。但是,晚年的杜月笙却落魄到了借钱生活的地步。那么,杜月笙为何晚年落魄?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风波和事业失败
杜月笙很会做人,出手大方,从政客到平民都得到过他的帮助。甚至连蒋介石都得到过杜月笙的资助。另外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国民党高官,和杜月笙都有交情,来往密切。在民族气节上,杜月笙是爱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杜月笙不惜钱财,全力支持十九路军抗战;日本人多次收买杜月笙维持上海秩序,杜月笙宁死不做汉奸,逃亡香港以避风头,并在香港继续支持抗日,他的这种爱国精神是值得称赞的。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体现所谓的“民主政治”,下令“民选”上海市参议会议员。杜月笙为了当选议长发动其徒众,收买拉拢,威胁利诱,当选为议长。但蒋介石不希望杜月笙当选议长,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杜月笙无奈让出议长。这使得杜月笙大发牢骚,“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1947年杜月笙因屡遭国民党打击而去香港躲避一时。1948年9月初,杜月笙的三儿子杜维屏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
解放战争后期杜月笙也曾考虑过留在上海,但沉重的历史包袱使他难以完全相信共产党能不究前嫌。1949年4月10日,蒋介石召见杜月笙,要他去台湾。杜月笙决定既不留在上海,也不投奔台湾,而是选择留在香港生活。
二、家族内部纠纷
杜月笙家族本来就比较庞大,而且存在着许多内部矛盾。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这些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导致了家族企业的分裂和瓦解。他的五房太太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每一位太太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也是罕见的,然而,这也让杜月笙的家庭充满了矛盾和纷争。此外,杜月笙还有八子三女,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争执和纷争,这些内部纠纷导致了杜月笙的家族财富被消耗殆尽。
三、战争和经济动荡
二战期间,上海遭受了日军轰炸,许多城市建筑和企业都被摧毁。这对于杜月笙的企业和财富造成了很大损失。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以上海沦陷结束。杜月笙为躲避日本胁迫誓不做汉奸,甘愿舍弃其在上海所有产业远遁香港,继续投入抗日。杜月笙留在上海的产业被日本人控制和掠夺,对于杜月笙的个人财产造成了很大影响。
四、生活方式和花费过度
杜月笙晚年的生活方式和花费也是导致他落魄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喜欢打麻将、豪赌,耗费了不少财富。此外,他还经常接济亲友和下属,这也是导致财富流失的原因之一。杜月笙到香港定居,带去的钱仅55万美金。这55万美金在香港生活,五房姨太,七个子女,再加上佣人、保镖,也有百十口人,天天开销,这个钱是不够的,加之杜月笙哮喘病反复复发,开支增加,就使得生活更加显得拮据了。
1951年8月16日,63岁的杜月笙,因哮喘病在香港去世,他的遗产只有十来万美金和十来万港元,临死前把这些钱分给了妻儿。1952年10月25日,姚玉兰携子女把杜月笙的灵柩从香港运往台湾,于27日抵达基隆。1953年6月28日进行了安厝仪式,葬于台北县汐止镇(今新北市汐止区)大尖山麓。
总之,杜月笙晚年落魄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包括政治方面、事业失败等外部因素,也包括生活方式和花费过度等内部原因。不过,无论怎样,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以至于知道今天还有着不少关于他和他身边人各种各样的“江湖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