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面对面|李晨钟院士:来深“二次创业”,“小芯片”问路“大健康”

读特新闻 2024-11-11 15:20:33

(关注“鹏城优才”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人才资讯)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深圳,我们见证了“高精尖缺”人才的涌现,他们或投身于科技创新的前沿,或在文化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抑或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人才不仅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我们时代进步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现深圳人才故事,市“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圳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办)特别推出了《优才面对面》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深入访谈和报道,展现深圳人才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和奋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

本期优才面对面,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生物光电子和智能生物芯片实验室主任、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会士 、国家级特聘人才、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李晨钟院士,讲述他的故事。

九月,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启动大楼,周边施工工地热火朝天,医学院、音乐学院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物医学工程教授李晨钟的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光电子实验室就在这里。

在日本求学8年,在加拿大高校、政府任职6年,在美国高校、政府任职20余年……海外生活了30多年后,2023年初,李晨钟下定决心选择回国,来到深圳。

在深圳种下“创业”的种子

“来深是二次创业”

“到深圳最大的感受,是生活节奏变得很快。”李晨钟坦言,忙碌是日常状态。教学和科研同时进行、学术会议和讲座不间断、中国海外各种各样的项目和奖项的评审、同时担任3个国际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往返于机场、教学楼、办公室与宿舍楼,经常是连轴转。”回国一年多,在高速运转的节奏下,李晨钟的事业在深圳再次起航。

其实早在199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晨钟就曾来到深圳,开启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1991年,在原煤炭部的支持下,中煤化工在深圳成立分公司,做相关技术的产业化,李晨钟在一位留学德国科学家的带领下,与另外两位年轻人在深圳创立了第一家中煤深圳化工有限公司,研发化工助剂阻燃剂。“公司就在文锦渡海关旁的联诚大厦8楼,工厂设在布吉,每天来来回回通关,从厂房设置到人员招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工程师,什么都要自己做。”谈起当年在深圳的经历,李晨钟历历在目,“虽然很辛苦,但是内心非常充实,对我来说是很好的锻炼,熟悉了初创公司成立的每一步,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在深圳创业一年半以后,李晨钟因家庭原因去海外留学,从一个创业者走向了学术道路。从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最后到大学任教,从助理教授一直做到讲席教授、系主任……常常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国,李晨钟总是一句话答道“家需要我们了”,标志性黑框眼镜下的眼神透着坚毅和睿智。“子女已经长大,但高龄父母需要陪伴,国内各方面都发展得不错,尤其是对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都很重视,我觉得是时候回来了。”

“或许是那时候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李晨钟笑谈,“虽然一直在做学术,但这颗种子一直在我心里,这也是为什么会选择来深圳进行二次创业,把积累了三十多年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和落地。”

决定回国后,多个城市的高校向李晨钟抛来了橄榄枝,而科技成果转化正是他选择深圳的重要考量因素。“从创业环境、政策支持和产业配套上来说,深圳是有综合优势的,特别是对于做生物芯片来说,深圳有很多电子企业和生物医疗器械企业, 整个产业链是最完善的。”

智能生物芯片开发是李晨钟的主要研究领域,“生物芯片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就是智能生物传感器。”他解释道,“智能生物传感器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集成化的生物医疗器械,除了通过芯片的光、电特性进行疾病的物理治疗和康复外,它的一个主要应用场景就是体外诊断(IVD),而在深圳,有包括迈瑞、亚辉龙、理邦、华大基因、新产业等一大批做体外诊断产品(IVD)的大型公司。”

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近年来也被国家给予极大重视,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深圳提出“把智能传感器当作集成电路来对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大力支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都是吸引他选择这座创新之城的原因。

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晨钟找到了对科研感兴趣的同伴,通过课题组招聘,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和落地转化都在有条不紊推进中。

2023年6月份,回国不到半年,李晨钟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晨钟教授在生物医疗器械研发、疾病POCT(即时检测)生物传感器、疾病的物理治疗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领导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教育多元化。”加拿大工程院对他作出高度评价,并表示“他在促进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型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小小芯片

如何让居家智慧医疗走向现实?

想象一下,未来的医疗场景可能是这样的:患者无须到医院排队,居家即可实时健康检测、早期诊断乃至治疗和康复成为居家健康管理的常态……这是李晨钟科研之路上构想的未来,让居家智慧医疗参与到疾病的预防、追踪、诊断、治疗全过程。

“糖尿病患者日常监测血糖,一个带有小小芯片的血糖仪能轻松解决,这就是最基础的生物芯片检测。”李晨钟举例说明,“生物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有很多,包括食品的新鲜度、瓜果的甜度、环境保护、国防军事等都可以进行快速精准地检测。”基于体积小、方便快捷、使用门槛低、成本低等优势,生物传感器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等。

李晨钟研究的生物光电子医学,即利用先进的光学电学方法获取生物医学信息,实现分子和细胞的快速检测,其最新发展趋势就体现在快速高清晰成像和集成化生物芯片和传感器为基础的智慧医疗。目前,李晨钟团队在阿尔兹默症的早期检测、HPV快检自测、抑郁症的诊断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相应成果, 因而获得2016年度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科研教授奖、2016年美国脑图谱协会和脑图谱基金技术先锋奖等国际奖项。

深耕多年,李晨钟在细胞生物传感器和细胞生物芯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开发出了单细胞生物传感器、心肌器官芯片、神经芯片传感器、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纸芯片生物传感器等,截至2024年,已发表近200篇SCI学术论文,并且是20项国际专利的主要发明人。

除了在生物电学和生物芯片领域里杰出的科研成就外,李晨钟也是该领域内国际旗舰期刊《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的主编,并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生物传感部门主任,负责美国国家该领域的项目管理和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积累了在该领域的国际声望。同时,李晨钟还积极推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型技术的转化,2022年并因此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该头衔被认为是美国授予学术创新发明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作为一名科研学者,李晨钟希望能让科研技术真正受惠广大老百姓,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实惠。他谈到比尔·盖茨成立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生物传感领域开展的重要工作。“他们的理念是,不论出生何地、信仰哪种宗教,人们的基本权利是一致的,比如受教育权、医疗健康权等等。”在此理念下,该基金会支持大量开发生物传感器和提升基层医疗技术的科研项目,“原来传统方法检测一次几十美元的成本直接降到几美分。”由此使得艾滋病快速检测诊断在非洲地区得以推广普及。

这也让李晨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科研的方向。“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健康管理,包括诊断、治疗、康复,走向居家,走向基层医疗机构。”他提到,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的三甲医院,长期存在医疗资源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李晨钟希望通过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技术,能让全体居民平等地享有医疗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国民健康水平。“这也是中国2030大健康的理念和发展目标,真正让健康管理走向居家。”

“好奇心是第一驱动力”

对于未来,李晨钟还有更多想象。他始终认为,好奇心是科研第一要素,这也是他长期科研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动力来源。

好奇心驱使下,回国后,李晨钟科研探索的“触角”伸向更远方。

在研究抑郁症的过程中,李晨钟不仅仅停留在生物传感器,还对生物光电与人体之间的互相作用有了更多探索欲。

在8月23日举办的2024深圳健康大会上,李晨钟围绕“心身疾病诊疗中的生物光电子”深入解读生物光电子医学研究和能量医学的应用场景,除了利用生物芯片和传感器进行疾病预防和诊疗的智慧医疗,还可以利用光、电、磁、音等能量与人体的能量体系相互作用,运用不同种类和不同频率的能量进行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Everything in life is vibration.(万物皆振动)”李晨钟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爱因斯坦在创建光电效应理论时提出的。而现代电学奠基人尼古拉·特斯拉也曾说过,“如果你想要知道宇宙的奥秘,那就应该从能量、频率和振动入手。”谈及生物光电子,李晨钟这样解释,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体内充满大量的电磁学、光学等能量反应,这就导致我们的喜怒哀乐由不同能级的波产生,甚至人的情感、思维都与这种波的振动有关。“振动作为一种存在状态,构成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包括人类本身。”

那么,如何将电磁能量作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儿童自闭症等身心疾病的治疗上?“尝试利用大自然的光、电磁、热,包括味道、颜色、声音等,与人体进行友好地沟通,通过外界的能量对身体进行调节。”这是李晨钟回国后正在探索的一个新领域,他也在大学新的科研大楼里打造着中国甚至是世界上第一个“多模态能量”实验舱。

在抑郁症诊断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测试量表,李晨钟也在研究一种更加精准化的新型诊断方式。“利用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开展‘多模态’的诊断。这种诊断包括脑电、心电、肌电,以及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综合这些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分析,再与测试量表进行结合对比,就可以形成比较精准的诊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生物芯片的应用范围也有了更多想象空间。李晨钟谈到当前热门的“脑机接口”,“如何把大脑的信息、我们的意识转化成电子信号进行传输和存储?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定会出现生物芯片大规模使用的场景。”他在给学生上课时对未来进行大胆预测——未来社会将是“人、机器人和‘人机’共存的社会”。他相信,“人类的记忆、情绪等数字化,随着国际脑机一体化研究迈入新阶段,这一天就在不远的未来。”

“生物芯片+人工智能”将李晨钟引向智慧医疗的蓝海,利用光、电、磁、音等作用下的“能量医学”让他对科研有更多畅想,科学探索之路无止境,李晨钟计划着与政府部门、基金会和大型企业合作,让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惠及大众,这位院士在深圳的“二次创业”之路还在继续……

(读特新闻记者 张玉洁/文  魏丹 李旻桦/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0 阅读:1

读特新闻

简介:读懂深圳,读懂未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