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术巧妙,废掉美军大炮,毛泽东:20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

三水寿看历史 2024-10-12 19:14:34

志愿军战术巧妙,废掉美军大炮,毛泽东:20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这句话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有些出人意料。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火力远胜中国志愿军,拥有大量先进的大火力武器。可即便如此,志愿军仍然凭借机智和勇气,让美军的大炮在攻击中失去了战略意义。志愿军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绝招,让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美军陷入被动?让我们一探究竟。

双方实力悬殊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中国人民志愿军踌躇满志,怀着保家卫国的使命抵达朝鲜战场。然而,一开场就遭遇了巨大挫折。志愿军入朝之时,正值1950年寒冬时节,气温骤降,加之美军火力凶猛,志愿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彼时,美军指挥官李奇微对付中国军队的狂妄自大可见一斑。他号称要"让大炮在谈判桌上发言",意在用武力彻底击垮中朝军队。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几乎是无限制地使用重型火炮、坦克等先进武器,其火力规模之大,让人难以置信。而志愿军入朝初期,仅有一批穿着单薄的步兵,缺乏对抗重型火炮的装备和训练,损失惨重。

面对严峻形势,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意识到,单凭勇猛无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另辟蹊径,发挥人民战争的智慧和机智。他明确指出:"今后战争的样式是阵地攻坚和阵地防御"。于是,一种巧妙无比的"坑道战法"应运而生。

志愿军创造"坑道战法"奇招

彭德怀决心发扬人民战争的智慧,采取针对美军火力优势的特殊战术。他向全军下达指示,各师团必须开展掘建坑道、堑壕等防御工事,以躲避敌军炮火袭击。

最初的坑道工事十分简陋,规模有限。以一个班战士为单位,临时挖掘一个"工"字形小坑,勉强能遮蔽一般火炮和轻型炸弹的威力。尽管如此,这些简易工事已初步发挥了防护作用,使志愿军伤亡大幅降低。

有了这个开端,指战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不断总结改进。他们从敌我双方的战术经验中汲取智慧,集思广益。有人提议将掩体加固、加深,有人建议增设出入口,还有人想到在坑道内布置火力点、弹药库等设施。

这些建议被一一采纳并落实。渐渐地,志愿军的坑道工事规模越做越大,设计越来越精良。1952年,各师团阵地已形成坑道、交通沟、堑壕等有机结合的防御体系,能有效防空防炮、防毒防火。

坑道的顶部埋藏厚达30米,能挡住大口径炮弹直接击中;坑道入口则以10到15米厚土加固防护。坑道宽1.2米,供人出入,每条坑道至少开凿2个以上出口。坑道内部还设置了火力点、观察孔、生活区、储藏室等多功能用房。

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各级指挥官深入一线,层层检查坑道工程质量,反复提出改进要求,确保坑道工事达到"七防"标准——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

凭借志愿军将士的英勇顽强和智慧创造,短短数月,这种看似简陋的战术就在整个朝鲜战线广为推广,成为一道地下长城,有力挡住了敌军的猛烈炮火。

战术运用展现奇效

"坑道战法"在朝鲜战场的实践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志愿军运用这一战术,不仅有效规避了敌军的火力打击,而且发挥了主动进攻的灵活性。

坑道工事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为志愿军提供隐蔽掩护,躲过敌军夷平式的炮火扫射。美军发现即使疯狂轰炸,也无法对志愿军造成实质伤亡。李奇微原本打算用"压服计划"迫使中朝军队屈服,却发现这种做法像是"捶打空气"。

但志愿军的攻防立场并非被动等待。相反,凭借坑道交通沟的联络,志愿军能随时调动火力进行反击。在敌军步兵攻击时,坚守阵地的战士藏身坑道躲过重火力,待敌军靠近时,随即钻出工事阵地,发起猛烈反击。

1952年2月,美军在汉城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双方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号角战役"。美军出动了大量重装备,狂轰滥炸达65天。但志愿军顽强阻击,仅从坑道阵地就射出了800多万发子弹。战役最终以双方皆遭重创而告终。

然而,志愿军在防御阵地的伤亡仅为美军的十分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坑道战法",给予战士们极大的人身安全保证。相比之下,美军全副武装的步兵,在坦克火力的掩护下仍遭到沉重伤亡,举步维艰。

在安全隐蔽的坑道里,志愿军将士也过着自在生活。他们在此唱歌、洗澡、劳作和包饺子等,显得格外从容淡定。如此反差,导致美军的士气大幅低落,对手竟如此"游刃有余",自己的火力优势又有何用?

凭借"坑道战法"这一创造性战术,志愿军破除了敌军炮火的心理威慑,切实扭转了被动局面。在战场上,美军的火力再猛烈也难以撼动这种顽强的地下长城。

战局逆转的见证

"坑道战法"的出色运用,使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扭转了被动局面,成为战局逆转的关键一环。这种巧妙战术受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高度肯定。

1952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充分赞扬了志愿军创造"坑道战法"的卓越智慧。他断言:"这是一个重大的创造,将对将来的战争发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事实上,在"坑道战法"广泛运用之后,美军的"压服计划"确实陷入了困境。李奇微不得不承认,其最初的夸下海口不过是"自负"。此前凭借火力优势轻松取胜的美军,如今被迫吃了闭门羹。

1952年4月至6月,美军在铁原-锦城一线展开了猛烈进攻,全线出动1万余门大炮、250多架飞机狂轰滥炸。然而,志愿军顽强阻击,敌军攻势被一次次化解。美军向外交部长钱思亨抱怨,自己"损失惨重,殊无进展"。

双方的伤亡统计数据戳穿了美军的可笑狂妄。在战斗号角战役中,美军至少有39556人伤亡,而志愿军仅2566人伤亡。这一悬殊差距,足以证明"坑道战法"之威力。

之后的汉城入城战和第五次战役等多次大规模交锋,结局也是志愿军赢得防御战的胜利。志愿军坚如磐石的地下工事,使得美军的大炮和坦克纷纷"噤声"。美军不得不放弃进攻,重新转为防御阵地。

朝鲜战争倾向于僵局,美国的军事打压无功而返。这一转折正源于志愿军发挥创造智慧,采取"坑道战法"从根本扭转了被动局面。显然,志愿军创造性的战术应对,打破了美军对大火力武器的倚赖和骄傲。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用坚韧不拔的智慧和勇气彻底粉碎了美军"压服计划"的狂妄自大。正如毛泽东所言,这种发端于群众智慧的"坑道战法",必将对世界战争史产生深远影响。

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坑道战法"的出色运用,不仅让志愿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更为最终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创造性的战术发明,为志愿军减小伤亡、保存实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朝鲜战争的前三年,志愿军广泛采用"人海战术",自然遭受了大量伤亡。到了1953年,情况出现了明显改观。在著名的"三八线"阻击战中,志愿军虽然处于防御被动,但伤亡人数远低于之前。这其中,"坑道战法"的防护作用功不可没。

从数据上看,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伤亡总计不到40万人。而在此之前的抗美援朝前三年,就已伤亡36.8万人。这样一对比,足见"坑道战法"对于保存战斗力的重要意义。

凭借这一创造性战术的广泛应用,志愿军在关键时刻大幅减少了伤亡。这为最终战争胜利赢得了时间,也为打平战事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志愿军在战场上采取的其他战术也产生了重要作用。比如"游击战"等已有的人民战争经验,使志愿军能在内线安全补给,争取到足够的弹药和后勤支援。

而"坑道战法"则为这些作战行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凭借坑道的隐蔽性,志愿军的游击队和补给线路得以绕过火力封锁,跟上军阵前进。

在米凯营、昌沅等重要据点,志愿军修建的坑道网络就成了弹药、物资的地下储备库和运输线。有了这层防护,志愿军方能长期维系火力支援水平,而非像美军那样在攻坚战中不断遭受损耗。

结尾

总之,"坑道战法"是志愿军创造的一种集防御、运动于一体的智慧战术,大幅减少了伤亡,为胜利创造了条件。这一创造性战术的出现和运用,标志着人民战争理论在新时期又有了新发展。

1 阅读: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