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桥兵变始末
公元960年农历正月初一,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后周显德七年。当时,年幼的柴宗训刚刚登上后周皇帝的宝座,他是后周第二位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年龄还不满七岁。在这个过年的日子里,大臣们前来拜见小皇帝。然而,就在这时,有人传报称北汉和辽国联合南下进攻后周。于是,宰相王致和范铺商议决定让殿前督检点赵匡胤率军迎击敌军。
赵匡胤在正月初一率领军队出征,对抗辽国和北汉。正月初二,在开封熙宁里开始流传着关于点检做天子的谣言。还有人观察到天象,宣称天上出现两个太阳在争斗。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在陈桥驿暂时驻扎。
正月初四,一些士兵开始议论,说他们为了后周皇帝而战,但皇帝还小,长大后可能会忘记他们的功绩。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地位,他们提议赵匡胤为皇帝。于是,他们前往赵匡胤的营帐。当时,赵匡胤已经喝醉并且正在睡觉。他的弟弟赵光义和赵普试图阻止他们,但无法制止他们交谈。赵匡胤在醒来后起初可能反对,但看到这些士兵如此坚决,他不再反对,而是与士兵达成了三项协议:不允许杀害皇帝和太后,不允许杀害大臣们,不允许在进入开封城后进行烧杀抢掠。
随后,赵匡胤进入开封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皇帝。这就是陈桥兵变,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改朝换代速度最快的政变之一。
赵匡胤通过这次兵变成功地夺取了皇位,开创了北宋王朝。这个兵变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改朝换代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匡胤的故事还有许多细节和发展,但这次我们只重点讨论陈桥兵变的背景和过程。
2. 关于辽国入侵后周的情报来源及真实性
根据辽国官方史料《辽史》的记载,没有提及辽国入侵后周的情况,而是记录了辽国平定谋反叛乱的事件以及祭祖仪式。因此,根据《辽史》的记载,无法证实辽国入侵的事实。
有人认为,尽管后周政权正处于“主少国疑”的时期,但辽国趁机出兵占便宜是有可能的。然而,这个时候距离后周小皇帝即位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辽国为什么不在他刚登基的时候出兵,而要等到后周政权完成过渡后再行动呢?此外,历史记载中提到的后周出兵迎击敌军的情况最终未有具体结果。如果赵匡胤真的率军迎敌,为什么他一旦登上皇位就返回开封,不再关注辽军的行动呢?这样一场为了保卫国家而发起的军事行动,看起来更像是一次行军演练,这些疑点令人产生疑问。
再来看一下史料中提及辽军入侵的情报来源,据称来源于镇州和定州的奏报。然而,镇州的守将郭崇和定州的守将孙行友都不属于赵匡胤的集团,甚至在北宋建立后还表现出对后周的思念之情,他们曾被宋太祖罢黜并监禁。因此,我们可以排除守将伪造情报的可能性。然而,即使守将没有伪造情报,情报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资料推断,赵匡胤可以通过暗箱操作的方式瞒过郭、孙两位将军,并向朝廷呈递一份假情报,获得禁军调遣权以及避开内部障碍,从而确保兵变的成功。
3. 赵匡胤是真醉还是装睡
还是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陈桥兵变时,赵匡胤被描述为在自己的大帐里酒醉酣睡。您提出赵匡胤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酒醉不醒,并提出了他的军旅经验丰富、统兵多年,对部队躁动不会毫不知情的观点。您认为他酒醉是在装睡,以便对部下的商议毫不知情,并在时机一到后立刻醒来。
赵匡胤是否真的酒醉或装睡呢?重要的是赵匡胤需要睡觉,以便不被部下的商议所知,以保持他的角色,等到时机成熟他才醒来“被动”地参与兵变。这样的做法可能是为了避免过早揭示他的意图,并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出场的决定。
真醉是达不到他的意图的。
4. 黄袍是哪里来的
在皇权专制时代,除了帝王拥有黄袍,其他人怀有或收藏黄袍都会受到严重惩罚,因此很难相信这身黄袍是在兵变时才临时准备的。
一种可能性认为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以显示赵匡胤的皇权地位。这种观点认为黄袍的出现与赵匡胤与一些重要将领的事前协议有关,以确保在兵变发生后能够迅速拥立赵匡胤为新天子,并让他穿上黄袍以显示权威。
也有观点认为,黄袍可能是在兵变过程中临时准备的,可能是由士兵中的裁缝迅速制作完成。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兵变发生突然,为了迅速给赵匡胤一个象征皇权的,士兵们在现场迅速制作了黄袍或者干脆扯下一面黄旗披在赵匡胤身上,以完成拥立仪式。
虽然关于黄袍的确切来源和制作方式无法确定,但这个符号在兵变中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是有共识的。无论黄袍是事先准备还是临时制作,它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用来突出赵匡胤的皇权身份以及他成为新天子的地位。
既然赵匡胤早有谋划,我觉得黄袍作为重要一环,应该提前有所准备。
5. 诏书来得好及时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返回开封并在大殿集结群臣,但缺少周恭帝的传位诏书。然而,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却迅速拿出诏书宣读,有研究认为陶谷可能早就准备好了诏书,并预见了赵匡胤成为皇帝的可能性,从而能在这个关键时刻迅速准备并宣读诏书。
根据历史记载和文献分析,一些研究者认为,作为翰林学士承旨,陶谷负责起草皇帝诏令的责任,因此他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传位诏书的起草。根据这个观点,陶谷并不需要提前知道赵匡胤会成为新的天子,并准备好诏书。
然而,陶谷也可能通过各种迹象和线索,预见到了赵匡胤有可能成为天子,因此提前准备了诏书以迎合新皇帝。
最有可能的是赵匡胤安排陶谷提前准备诏书,陶谷也很识时务。不然,这种关键时刻,哪有这么多巧合,你打瞌睡就立马有人递枕头。
6. 赵匡胤事后处理三位大臣杨徽之、郑起和韩微是心虚吗
首先,尽管赵匡胤在周太祖和周世宗两朝表现的忠诚,并且登基后一再强调自己上位是迫于形势,史书上也有相应的记载,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赵匡胤可能隐藏了自己的野心和政治谋略。
在陈桥兵变之前,有几位周朝的大臣对赵匡胤表达了怀疑和警告。例如,后周的大臣杨徽之认为赵匡胤在人望方面过于强大,不适合担任禁军统帅的职位。类似的观点也被周臣郑起提及。然而,周世宗和范质等人,并没有将这些警告放在心上。赵匡胤登基后,他将杨徽之和郑起贬谪到边远州县,而史籍上却没有明确记录这些人的贬谪原因。同时,韩通的儿子韩微也曾劝告他的父亲警惕赵匡胤,但韩通没有听从,并在兵变后不久被处决。
赵匡胤选择将杨徽之和郑起贬谪到边远州县,而不是处死他们,可以被解读为他对批评和异议的容忍。将他们贬谪到边远地区,虽然是一种惩罚,但相比于直接处死来说仍然相对宽容。这种处理方式显示了赵匡胤作为统治者的宽大和宽容。
同样地,赵匡胤选择将韩微处决,可能也受到了权力巩固和政治稳定的考虑。韩微作为韩通的儿子,曾劝告他的父亲警惕赵匡胤,这可能被赵匡胤视为对自己统治的威胁。在权谋政治的背景下,赵匡胤可能认为处理韩微是维护自己权威和稳定统治的必要措施。
总结赵匡胤在兵变中的种种细节表明了他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精心策划。他通过谎报辽国入侵的情报,创造出紧迫的局势,为兵变提供了合理的借口。选择在陈桥驿站进行行动,考虑到这个地点的战略重要性和离京城较近,为兵变提供了便利条件。赵匡胤先是假装醉酒,然后在士兵的簇拥下,被迫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回到京城后,他向后周小皇帝自责告罪,表明自己并非单纯的叛逆者,而是有着统一天下、拯救国家的意图。最终,他昭告天下,顺利登上皇位。事实上,陈桥兵变确实是赵匡胤集团进行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改朝换代事件,赵匡胤通过对细节完美把控,成功地夺取政权,并将自己塑造成被动上位者的形象。
然而,无论兵变的动机和手段如何,历史确实选择了赵匡胤。宋朝确立后,为中国带来了长期的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宋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相对于其他改朝换代的方式,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没有流血的改朝换代事件。尽管有政权的更迭,但赵匡胤在掌握权力后并没有对前朝的皇族进行残酷的报复,相反,柴氏皇族得到了相当的优待和保全性命。这一举动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为后来两宋三百年的繁荣奠定了开明、和谐和宽容的政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