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判断方法,看出是孩子真实需求,还是父母自我满足

香香米 2024-09-10 13:31:08

再小的事情都应该去较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蝴蝶效应。

孩子能不能吃零食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既不是无限供应,也不是极度控制,还有一种更灵活的方法。

从营养学的角度考虑,并只从这一个角度判断,零食是不能吃的,因为对身体没有益处,添加剂太多,而且是绝对化的,是100%不能吃。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并只从这一个角度来分析,那么零食应该是无限提供、无限满足的,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而且是100%,绝对不限制的。

从不同的学科判断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答案。有些聪明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半时间控制,一半时间提供。

其实这样也不好,把孩子搞糊涂了,孩子可搞不懂为什么有时候能得到,而有时候得不到。得不到的时候,他就会变本加厉地哭闹,让父母心烦。

还有一种更灵活的办法是,看到孩子真实的需要,当孩子明确表达自己需要某种零食的时候,就精准地提供,当孩子没有明确表示的时候,不要主动提供,也不要超量提供。

还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从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提供什么样品质、什么数量的零食。这是要个性化定制的,不是一刀切,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相同。

明确了零食怎样提供,也可以推导出其他家庭教育的方法来。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最好是鱼与熊掌兼得——既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又符合家里的实际状况,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不是中间,也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合适的代名词。合适是指适合自己家的情况,满足人的内心需求,对外部身体又没有多少伤害,按照实际情况做出的基本合适的选择。

有少部分父母过度购买,过度提供零食。他们看不到真实的孩子,孩子并没有发出需求,父母看到别人家孩子吃什么,就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什么,而且孩子不吃还不行,还要多次提醒。这种是不按照孩子的真实需求出发,而是攀比心。

认为别人家有的我也要有。相当于掠夺了孩子的自由意识一部分,好像孩子自己不知道发出需求,而需要父母来帮助孩子发出需求似的,这是一种侵占。虽然说父母本意是好的,想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不需要多次提醒,也不需要过度满足。

这里有一个检验标准能够判断出是孩子真实需求还是父母自我满足,那就是看孩子的表情。如果孩子表情不耐烦或者面无表情,说明父母给的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孩子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感的表情,那说明给的是孩子所需要的。

孩子的表情可以观察出非常多的亲子互动情况和家庭教育现状,因为您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孩子的反应直接能说明教育的方向是否正确,力度把握得怎么样。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有的时候不可能全部对父母说,有的是想说但词汇量不够说不出来,这时候看孩子的表情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如果父母不会判断表情,那么可以做出与孩子相同的表情,对着镜子观察这大约是什么意思。也可以在做相同表情的时候,自己凭借第六感来判断是快乐的还是压抑的。

再小的事情都应该去较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蝴蝶效应。三岁以前的相处模式可能决定了十几岁的叛逆程度;十几岁的相处模式可能决定了未来的思维状态和做事的态度以及人生成就。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把生活中的矛盾点以及不明确的点搞清楚了,就能一通达百通。

0 阅读:32

香香米

简介:家庭教育也是一部分人先觉醒,带动另一部分人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