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住!食用油和工业液体共用油罐,乱象究竟从啥时候开始的?

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 2024-07-10 22:18:59

今年的315刚过没多久,现在中国食品安全又出了一件大事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吧?

考虑到部分人可能没来及了解详情,我简单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事情源起于7月2日《新京报》发布的一则视频报道。报道披露,在咱们国家,一些运输油罐车常常身兼数职,它们不仅运过甜滋滋的糖浆和香喷喷的大豆油,还要承接化工界的煤制油运输任务。为了省那么几个小钱,有些罐车司机换货时懒得清洗罐子。而某些食用油厂家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罐子的清洁情况并不过问,这就让食用油常常和化工残留混在一起,对人们的健康威胁简直让人感到恐怖。

拿这次曝光的罐车来说吧,它运输的31.86吨食用油,能灌装成31860瓶1升装的桶装油。要是按一家三口的用量来算,这一车油就能让近10万张嘴受到潜在威胁,想想都让人不禁捏了一把汗!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事儿居然还牵扯到了“国家队”的大佬——中储粮,还有民营界的粮油巨擘,身价600亿的汇福粮油。而素有“罐车之乡”之称的河北省邢台市,这回也没能幸免,当地的运输车队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安全性和纯度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过去数十年间,食用油与工业液体运输罐体混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乱象不仅影响了食品行业的声誉,更直接威胁到了消费者的健康。

根据报道,罐体混装乱象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了,此事发生已经有10年之久。但根据网友提供的截图来看,早在2005年媒体就有报道过。

如果追溯食用油与工业液体混装乱象的起源,可以回溯到上世纪末期。在这一时期,由于行业监管不严以及物流成本的压力,一些运输公司开始尝试将食用油与工业液体使用同一罐体进行运输,以降低清洗和维护成本。起初,这种做法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多数情况下,罐体会经过一定程度的清洗,以避免不同液体间的污染。

2006年发生的毒猪油事件,其中就有报道提到猪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严重超标,且检出含有剧毒物质“六六六”和“滴滴涕”,这可能和运输或储存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有关,尽管并没有明确指称是罐体混用的原因。

面对混装乱象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法律其实早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比如《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就明确要求所有运输罐体必须严格区分使用,并实施定期检查和清洗制度。同时,也要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提高违法成本。

但令人费解的是,长久以来这类安全事件在网上居然很难查到过多的详细资料,相当于是被捂了20多年!直到它最近一次的猛烈爆发。所以罚谁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倒是监管部门和媒体应该自查自纠。

不过网上现在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这事可能涉及商业竞争,甚至还提到了粮食战争和国际四大粮商ABCD,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需要警惕。从战略角度来讲,中储粮确实不能倒,所以对这件事,大家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急着跟风下定论。

其实这次事件,是整个行业的集体事故,我觉得不管是谁,中企还是外资,想洗干净都很难。所以我们还是静观其变,等待国家的调查结果吧!

那么既然出事了,除了大规模调查安全源头,该罚的罚该管的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网友们也给出各种意见。比如有网友提出将食用油罐车和工业液体罐车从形状上区分,并打上明确的标签以区分,最起码工业液体罐车今后是不敢开进食品厂的,否则厂方将面临被投诉的风险。

再比如,运输公司可以外包,但必须要明确是食品运输公司还是工业品运输公司,公司在注册时就要明确属性,监管部门通过严审,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去管理,提高处罚力度,不就可以从源头上截断了吗?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监测系统和物联网技术也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用RFID标签和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罐体的使用情况,确保其在不同货物之间不会被误用。此外,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货物来源和流向的全程可追溯,必将能大大提高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性。

不知道各位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涨知识听有见地的观点,老铁们再会!

0 阅读:16

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

简介:中国企业视野再大点,才能引领全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