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影集》,吴敢著,文物出版社2024年版。
内容简介该书作者是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文集是作者对自身学术的一个总结和归纳。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小说研究、古代戏曲研究、小说戏曲文献研究及整理、古文随笔、文化随笔,以及与学界前辈大师们的学术交往等。尤其是其中古代小说和戏曲研究成果,诸如《金瓶梅》的金学研究、古代戏曲的格律文献的研究,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受到学界很高的评价。而作者与学界大师们的学术交往的文字,翔实可靠,则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目 录图录
序(卜键)
吴敢《中国小说戏曲论学集》
第一卷 古代小说戏曲研究
一、《金瓶梅》研究论文
1、《金瓶梅》及其作者“兰陵笑笑生”
2、与陈大康先生讨论《金瓶梅》作者说
3、《水浒传》《金瓶梅》与潘金莲
4、《金瓶梅》版本拾遗
5、《金瓶梅奇书》版本考评
6、第一奇书的一个重要版本
7、从“来保押送生辰担”看《金瓶梅词话》的成书
《金瓶梅研究史》
二、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文献续编
1、继往开来,为金学增光添彩
2、让金学之花越开越靓丽
3、从金学中兴之地再出发
4、怀天下,求真知,堂堂正正走在金学大路上
5、金学分析
6、在第十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视频筹备会上的发言
7、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寻求学术明星南京座谈会上的发言
8、《金瓶梅》饮食文化、徽菜与徽文化
9、我与《金瓶梅》研究
10、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工作人员名单
11、中国与国际《金瓶梅》专题会议
12、《金瓶梅研究》编辑出版志略续
《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
三、其他小说研究
1、读《东周列国志》
2、未见著录之中国古代小说提要
3、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版本辑补
4、晚清出版小说的欺世花招
5、《圣朝鼎盛万年清》版本考补
6、关于明清小说研究的几个问题
7、巴黎读书录
《戏曲格律文献研究》
四、古代戏曲研究
1、《万历戏曲史》引言
2、前万历戏曲概述——《万历戏曲史》第一章
3、以小说戏曲为例看徐朔方、孙秋克著《明代文学史》的史学价值
4、《古代戏曲论坛》叙录
5、古代戏曲研究中粗制滥造、以讹传讹的典型例证
《徐州戏剧史》,吴敢、孙厚兴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五、近代戏剧研究
1、近代徐州戏剧的总体描述
2、刘清韵南杂剧创作论略
3、徐慕云戏曲研究缕析
4、徐慕云《中国戏剧史》略评
作者硕士论文封面
六、我与戏曲
小引:我的戏曲情缘
1、我与昆曲
2、我参加的古代戏曲学术会议
3、我承办的戏曲曲艺学术活动
4、我组织的戏剧活动
5、我观听过的其他名家演出
6、我对戏曲的研究
七、已出版小说戏剧论著目录
1、《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目录
2、《话说张竹坡》目录
3、《金瓶梅研究史》目录
4、《吴敢<金瓶梅>研究精选集》目录
5、《戏曲格律文献研究》目录
作者大学毕业照
第二卷 日记
一 中学日记
二 大学日记
三 下巢湖日记
四 研究生日记
五 文化日记
六 教育日记
七 社会日记
作者研究生毕业照
第三卷 情缘
一、友情
1、《张竹坡与金瓶梅》刘辉序
2、《张竹坡与金瓶梅》后记
3、《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徐州分卷》前言
4、《首次苏鲁豫皖柳琴泗州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前言
5、《徐州民间美术荟萃》序
6、《徐州曲艺新作选》序
7、《曲海说山录》冯其庸序
8、《曲海说山录》后记
9、《经济新闻报·都市周末》发刊词
10、《中国小说戏曲论学集》魏子云序
11、《王进珊选集》后记
12、《中国小说戏曲论学集》后记
13、龚德建《龟山汉墓传奇》序
14、《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徐朔方序
15、《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后记
16、王廷箴《我说陶渊明》序
17、石钟扬《致命的狂欢》序
18、黄强《另一只眼看金瓶梅》序
19、《新修彭城张氏族谱》序
20、《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黄霖序
21、《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跋
22、何香久《综合学术本金瓶梅》序
23、《会评会校金瓶梅》三版后记
24、高念章《(英语 — 俄语)国际词汇词典》序
25、郑在君《我的村官之路》序
26、《金瓶梅研究史》王汝梅序
27、《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25周年纪念文集》序
28、甘振波《河北历史地名集》序
29、《戏曲格律文献研究》吴新雷序
30、《戏曲格律文献研究》跋
31、张传生《纵论金瓶梅之迷》序
32、《吴敢<金瓶梅>研究精选集》跋
33、 “金学丛书”第二辑前言
34、曲永庆《岁月留痕》序
35、《金学索引》后记
36、蒋承德《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序
37、《金瓶梅研究史》跋
38、张鸿钧《我的父亲张仁序》序
39、《金学经典——<金瓶梅>研究论文精选集》前言
40、杨国玉《<金瓶梅>文本与作者研究》序
41、张传生《<金瓶梅>诞生在五莲》总序
42、黄立云《<金瓶梅>里的经济学》序
43、《徐州戏剧史》引言
44、《徐州戏剧史》后记
45、《徐州琴书研究》序
46、《新安张氏宗谱》序
伉俪情深
二、亲情
1、2007年3月17日写给吴泉、吴源的信
2、2007年6月19日写给吴源的信
3、2007年8月18日写给吴源的信
4、2007年8月25日写给吴源的信
5、2011年5月16日写给吴泉的信
6、2012年3月26日写给吴源的信
7、2012年6月4日写给吴泉的信
8、在2005年7月30日家庭会议上的发言
9、在古稀寿宴上的讲话
10、在2016年6月5日家庭会议上的发言
11、祖母三十年祭
三、两爱书
四、随笔
1、 古文随笔
2、 文化随笔
3、 教育随笔
4、 社会随笔
徐朔方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
第四卷 师友
一、我与师友
小引
1、我与冯其庸
2、我与徐朔方
3、我与吴晓铃
4、我与王利器
5、我与吴奔星
6、我与马少波
7、我与朱一玄
8、我与邓绍基
9、我与刘辉
10、我与黃霖
11、我与宁宗一
12、我与王汝梅
13、我与祝肇年
14、我与宋谋玚
15、我与洛地
16、我与沈天佑
17、我与胡忌
18、我与宋词
19、我与陈辽
20、我与林辰
21、我与吴新雷
22、我与陈美林
23、我与王鸿
24、我与解玉峰
25、我与王季思
26、我与车锡伦
27、我与袁世硕
28、我与胡文彬
29、我与辛原
30、我与王进珊
31、我与郑云波
32、我与邓星雨
33、我与徐瑞岳
34、我与高之均
35、我与及巨涛
36、我与戏剧“前海学派”
37、我与魏子云
38、我与孙述宇
39、我与梅节
40、我与日本学人
41、我与欧美学人
42、我与苏俄学人
43、我与崔溶澈
仇高驰题《燕影集》
二、师友评论
1、盛华:心血催开艺术花
2、雨萌:学者、文化事业家吴敢
3、雍启昌、许欣桦:仕途文心——记著名金学家吴敢
4、柏岩:科教并举,创建一流教育学院——记徐州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敢研究员
5、康凯:《世纪末的黑客》选录
6、曹竹青:曲海说山
7、霍现俊:“金学”事业和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
8、刘辉:“为学日益 为到日损”——读吴敢新著《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有感
9、赵兴勤:《戏曲格律文献研究》推荐意见
10、高淮生:考辩张竹坡家世生平 撰述《金瓶梅》研究长编
11、张进德:《金瓶梅》研究三十年——“金学丛书”第二辑述评
12、赵玉民:《金瓶梅研究史》出版
13、马达、张弦生:自信灵心长不老,前程总归有新篇——评吴敢《金瓶梅研究史》
14、宁宗一:一部经典小说的历史命运——读吴敢先生《金瓶梅研究史》
三附录:吴敢著述一览表(出版与发表部分)
跋一(吴敢)
跋二(李健)
序与吴敢兄相识订交,是在1983年的夏天。
当时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读硕士,常骑车到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查书,一呆一整天,穷学生,中午饭只能是胡乱对付。管理员郑培珍大姐见我刻苦,又是江苏同乡,悄悄送一些内部饭票,午间闭馆也允许我留在阅览室,累了还可以拼起板凳躺一会儿,因此也倍加珍惜和用功。
吴敢读研期间于徐州师范学院
某一日正沉浸书卷,郑大姐将吴敢兄引来,低声介绍,就这样我俩认识了。我对此印象深刻,却早忘了具体的日子,甚至连年月都说不太清,而一次会上吴敢兄忆及,确切地说那天为1983年6月24日。
我还记成他随后就搬到中戏住下,“吴敢日记”则注明是在1983年11月24日,他再次来京查书,我到北京站去迎接,方才住进我的宿舍。这里能见出我的大而化之与吴兄的准确精细;或也能见出学界同仁怀念“八十年代”的缘由,那种淡视物质匮乏的精神充盈,那时读书人的相亲相敬,那强烈的求知欲与潜心专注,以及时人对我辈书生无处不在的善意和温情……
如果将“十年文革”喻为一条河,则大学六四级的吴敢兄在彼岸,七八级的我在此岸,却又差不多先后读研,所学也都是古典戏曲专业。
朝夕相处的那段时间,吴敢兄被我视为人生榜样,其阅历的丰饶,视野的开阔,性格的沉稳,尤其是在治学上的系统性与求实求全,还有他端起酒杯之际吐露的襟期怀抱,皆所敬重。其毕业论文为元杂剧《赵氏孤儿》研究,查阅范围远超出文本与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而进入元明清戏曲选本、曲谱和戏曲别集,致力于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从而认知和解析这个传扬千秋的大悲剧。
毕业后,吴敢兄继续以明清戏曲选本为课题,来京查书。那时的首都图书馆在国子监,北图古籍部在柏林寺、善本室在北海西侧,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在皇城根之东,开馆时间长,借阅手续简便,更方便的是距离东棉花胡同的中戏都很近。
吴敢先生在2018开封金瓶梅会议上
记得一次同往国子监首图特藏部,吴敢兄填写书单进去,推出来的线装书竟是满满一车,真可谓埋首书案了。明清戏曲选本当时是一个前人较少涉猎的领域,良莠参差,庞杂无序,善本尤不易得,吴兄为之分类设档,做了大量卡片,意在进行穷尽式的研究。而我已初定以明代戏曲家李开先为硕士论文,见样学样,也去选本中捞滤《宝剑记》曲文,收获颇丰,大受主持硕士论文答辩的冯其庸先生夸奖。
分配到徐州市文化局工作未久,吴敢兄就担任副局长,两年后成为局长,公务繁复,仍不废书卷,坚持自己的读书与写作。不管是在文化局还是转任徐州教育学院,他都组织主办过一些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金瓶梅》研究、古典戏曲研究等为主题,使得徐州成为卓有影响的学术重镇;与之同时,仕而优则学,他也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多有著述,并应邀在国内外讲学。
这种兼顾殊不易掌控,而驾驭得宜,便尔相得益彰。我也曾有过近似的境况,一向鄙夷所谓“白加黑,五加二”之说,白天任事,晚上与周末治学,并以“双舸榭”为室号,意谓脚踏两只船也。
如此,在职之日避免了许多应酬,也多了一点儿清醒轻松;而一旦任满致仕,前前后后的簇拥者呼啦啦散去,仍可保持一份平和笃定。吴敢兄退休后,学术研究随即进入一个新的喷发期,也正是这个道理。
《燕影集》全四卷,将近二百万字,涉及亦广。以本人对著者的了解,其主要成就可简括为三:
《燕影集》第三卷扉页
一、《金瓶梅》研究
是为吴敢兄学术成果最为卓著的领域。编刊“第一奇书”的张竹坡是徐州铜山人,由于没有官职和英年早逝,生平事迹颇为零碎含混,吴兄藉地理之便,多次前往其家乡调查询访,得到张氏族谱等珍贵材料,撰成一系列文章并结集出版专著《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廓清了这位《金瓶梅》评点者的身世迷雾,将对第一奇书本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而他作为中国《金瓶梅》学会的主要创办人,一直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会议,兴办学刊,数十年间吃苦受累,呕心沥血,堪称中流砥柱,并写成《<金瓶梅>研究史》,资料翔实,述评平允,是一部难得的学术专史。
二、戏曲研究
前面已提及吴敢兄的《赵氏孤儿》研究、古代戏曲选本研究,结集为《戏曲格律文献研究》,据我所见,至今仍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为后学所引用依凭。而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主编的《徐州戏曲史》,从古到今,从案头到场上,从民间小调到大戏,从冲州撞府的路歧人到组建剧团,从演出到评论,靡不涉及,史料丰赡,叙述简洁清晰,可视为地方戏曲史的范本。
三、学术随笔
近年来,吴敢兄写了一系列忆旧怀人的文章,如前辈学术大家王利器、吴晓铃、冯其庸、徐朔方等,记述自己与他们的交往,忆写一个个动人场景,娓娓道来,而感恩伤逝之情自笔端流出。
钱穆先生倡导对祖国的历史要有温情,曾被一些“学院派”讥讽鄙薄,以为历史书写要纯客观,不能夹带私人感情,窃以为有些荒唐。吴兄的随笔是带着深厚情意写的,真切自然,足以补当代学术史之阙。
《话说张竹坡》
《燕影集》中有不少散金碎银,看似无关紧要,却可能隐涵时代转换、社会节点的若隐若现的风影,或可供若干专题索引。
吴敢兄青少年时期生活于丰县,那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歌大风的龙兴之地,而在数十年前依然贫瘠落后。他在跋语中忆及祖母与父辈,写了自己从顽劣到发奋读书、虽患病仍考取浙大的经历,也对此后数十年的风雨晦明略加点染,读之对老哥哥又增一层认知。
去岁为乾嘉间枢阁重臣王杰作传,王杰出于关中书院,一生恪守师训,拒绝“声气之交”;而吾辈热衷于以文会友,看重情义和乡谊,得其助益,亦不免为情所累,或也是少年居乡时风俗化成。岁月不居,吴敢兄也包括我都已进入老年,出与处,为人和为己的争持已然远去,读书写作更多成为习惯和意趣,而友情仍是一种精神鼓舞。
谨祝吴敢兄大著早日问世,也期待不断有新作出版。
是为序。
卜 键
2022年仲夏于京北两棠轩
跋二 《燕影集》里有我的影子吴敢先生的大著《燕影集》即将付梓出版,洋洋洒洒五卷二百万言。这固然是学届翘首以盼的一件盛事,更是他积年学术思想的结晶,是其大半生笔耕墨耘的大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年近杖朝的老人,《燕影集》也是吴敢先生一生啸行山川、融通古今、俯仰天地的圆满总结,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阶段性交代。
吴敢先生近照
《燕影集》刹青之时吴敢先生嘱为跋,我大吃一惊,一介草莽何德何能敢在大作上狗尾续貂!不过,《燕影集》中的很多篇目我是提前拜读了的,其中涉及的不少过往我也有幸经历过。我与吴敢先生认识算来已有三十六年,也追慕了他三十六年,他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忘年之交”。
如果可以忽略层级之差,我与吴敢先生有同乡同校同事之谊,我们都是江苏丰县人氏,都是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同时供职于江苏省徐州市文化局。
1987年6月我大学毕业时,他已是徐州市文化局局长,只是那时我们并不认识。当时我已定好分配到徐州市公安局工作,先生找到师院领导和时任市公安局局长的老友刘新生协商,硬是把我换到了文化局。不是我多么出色,也不是文化工作非我不行,也许这就是所谓“爱你没商量”的不解之缘吧。徐州市文化局,成了我工作的开端,也是我和先生“知遇之路”的起点。
在文化局,先生教我做人为事。先生教我的第一条哲理是“分寸就是能力,尺度就是水平”。先生说做人做事,这是最难把握,也是必须尽量去把握、终身都要把握的。先生解读说,把握分寸,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做事不到位,必然功亏一篑;做事太过火,也会物极必反。行不至绝处,言不至极端,是做人的修养,也是处事的格局……
三十六年过去,言犹在耳,可惜我时至今日还是不能把这个“分寸尺度”把握准把握好,却也愈加明了个中真谛,并从中受益良多。
在文化局,先生带我出了趟远门。1990年8月,我随先生去新疆参加西域喜剧美学理论研讨会,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到了乌鲁木齐,又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取道北京返回徐州,中间还借机穿插了火焰山、坎儿井、王母瑶池、敦煌大漠的游历,天之大地之遥的真切体验了一把西域的浪漫和神奇。
1989年6月17日吴敢先生与郑云波师合影于丰县文庙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不少孩子的梦想就是从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开始的。而我的从前,最最风光的事莫过于去趟十几里之外的县城,直到读大学才来到城市,借学校组织到车站义务劳动时才隔着候车室的门缝瞄了眼绿皮火车。
没成想第一次出门就整了个最远,就是一次喜出望外、刻骨铭心的经历。真的是“读过的才叫书,走过的才叫路”啊!前两年,当红歌手许巍曾唱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俺,那个时候就懂了。
在文化局,我跟随先生参加了一次次广有影响的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卫生靠检查,戏曲靠调演,体育靠比赛”,文化工作就是要“有声有色”,而组织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正是先生的拿手好戏。
吴敢无不敢,先生天生就具有一付敢为天下先的豪迈和勇气,什么本市首届、全省首届、区域首届、全国首届、国际首届等等,诸多的首届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不断推出,连绵不绝。从我工作之日一直到先生1995年2月调离文化局到徐州教育学院任职,每年都是好戏连台,精彩不断,他也因此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最难以超越的地市级文化局长。
在文化局,先生带我结识了一大批学界名流大家。先生本身就是知名学者,无论工作还是治学,都是眼界高要求严结交广,通过晋京赴宁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先生藉学届名望邀请了一批又一批的领导、大咖、社会名流和国际友人来到徐州,为徐州捧场。
那些谈笑皆鸿儒的生动场面让人心生感佩,倍受鼓舞。其中,我还和冯其庸先生、卜键先生等多次相与,成为忘年之好。在这些博学鸿儒面前,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天高地厚、什么叫高山仰止。芝兰之室,耳濡目染,何其幸也!
吴敢《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
在文化局,我跟先生接待过众多的艺术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繁荣,群星璀璨。我虽不是什么追星族,但培育艺术名家,本身就是文化工作的职责所在。文化的交流和艺术的普及,使一批又一批的中外艺术家和演艺名星走下荧屏,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特别是1988年徐州市举办全国首届(其实也是惟一一届)十佳歌手评选暨颁奖演出,刘欢、郭峰、蒋大为、殷秀梅、骆玉笙、李双江、李谷一、陈力、何纪光、郑绪岚(以得票多少为序)等光耀彭城,极一时之盛。
那时的名星不同于现在的小鲜肉,还没有那么多的负面;那时的艺术家,台下一分钟台上十年功,是勿庸置疑的徳艺双馨。能够广泛地接触到他们,既是难得的经历,也是终生的骄傲。
在文化局,先生帮我提升了人生况味。我来自农村,起于青萍,孑然一身,学无所成,所依赖者惟组织、领导和前辈也。先生博学多才,语出有典,诲人不倦,自带风雅,可亲可敬。他的这份优雅和从容,一直被我模仿,却一直难以超越。
事实上,打从先生引我入门,我在文化工作岗位上浅吟低唱了二十个春秋,自然也深深地打上文化烙印,积累了浓厚的文化情结。一路走来,虽还兀自平庸,却也时能忙里偷闲、附庸风雅了。
在文化局,我跟先生工作了九年,也朝夕相处了九年。我们一起开会,一起观摩,一起组织活动,一起熬夜座谈,一起诗酒唱和,一起喜笑怒骂。工作的得失,事业的成败,成功的喜悦,岁月的无奈,小人的掣肘,亲友的关切,苦辣酸甜写满每年的三百六十五日,那时的每一段时光我们都不曾虚度。
那是一个前贤对后生的无私提携,是一个领导对部下的宽严相济;那也是一个铁粉对偶像的绝对尊崇,是一个新人对长者的无限信赖;那更是两个忘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同频共振,是大腕与龙套在人生舞台的演绎唱和。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
先生调到徐州教育学院工作后,我留在文化局又工作了十一年。在这十一年里,我也曾尽心尽力地做了一些事情,在举办某个文化活动时,就会有“文化老人”说能从中看到吴敢局长的影子。
先生之后我在文化局又经历了三任局长,除了一任在位病逝之外,与另外两任至今相处甚好,甚而至于可以说得上是非常亲密,但我与先生的工作交往、生活联系特别是师友感情也一直都是有增无减,那怕是我做错了事、做过了事亦或事情没有做到位,先生作为大方之家也是不动声色地包容修正,护佑友谊的小船始终满载温情。先生风范固然可敬,但喜新不厌旧,人走茶不凉,也算是我抱残守缺人生的另一种圆满。
一个转身,光阴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成了风景。
张爱玲《倾城之恋》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岁月不居,生命无常,在人生的列车上,至少总有一个人、一件事、一树花开值得眷恋,而先生无疑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人生百年,我与先生相识相知已然几十个春夏,同乡同校同事同城同道的经历决定了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先生的生活、关注他的学研。人生如戏,戏比天大。所以,无论是先生在我的生命里,还是我于先生的经历中,都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贯穿始终的乐章。这,也许就是先生看重我、嘱我写跋的原因吧。
写跋,明知不可为仍要我为之,是先生对我的偏爱,也是先生的矛盾。先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农门进城市,理工转文学,文学入仕途,仕途返庠序,退休更勤勉,一生经历无不对立统一。就连其性格也是矛盾的、多面的,严谨而洒脱,务实而浪漫,励精图治,追求卓越,却无时无地不是在潇潇洒洒走一回。
没办法,矛盾的先生总能成功,直白的末学却时有遗憾,先生总是在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也让别人有路可走。酒酣之际,师友同道也曾笑言:这么优秀的人还一直在努力,我们再努力还有什么用。这,也许就是优异与平庸的区别吧。
1999年11月14日徐州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受聘仪式合影
当然,如果先生在当年党政分设的体制下能把事业与平衡的关系拿捏的再好点,如果先生在那次江苏省梆子剧团晋京演出时能够淡然处之那些无端是非,不致陷入所谓的“梅花奖风波”,如果当年先生没有错失南下北上的升迁机遇,就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能够创建更大的文化业绩。也当然,正因为这样,先生才得以回归学术,有了今天不一样的荣光。
感谢先生的力学笃行,给我们乏味的生活平添了诸多色彩,让这个无耐的社会多了些许力量和温暖。先生的《燕影集》面世之时,必定春风化雨,源远流长。接下来,先生老骥伏枥,夕阳正红,不知还将呈现怎样的精彩?
既在意料之中,也应在意料之外。我们且试目以待。
李健
癸卯年中秋于彭城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