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人民日报都在力捧,张艺谋的《狙击手》凭什么?

青石电影 2022-01-29 14:58:42

不得了了,这部电影让人民日报也“看哭了”!

“青山烈马,白雪朝霞,他们以青春许国,以生命卫家,用简陋的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这是人民日报给予这部电影的评价,“泪目”“好哭”“感慨”“感动”“感谢”,这些词用在《狙击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能让人民日报哭,它到底凭什么?

之前《狙击手》在京举办了“祖国新年好”的提前观影场。

观影结束,好评如潮,在场观众自发鼓掌多次,久久不能停,观众里还有参战老兵,看的过程也是多次掩面流泪。

“无尿点,有泪点”、“寒冬里的温暖,是坚韧与坚强”

“角色身上倾注了全部力量,带给我们真实动人的生命触感”

“全程都在流眼泪,是从心底涌上来的”

“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人性中普通的烟火气”。

这些真实动人的评价,都是来自这场提前观影。

影片还在北京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映后的反馈也是全员“沦陷”,哭完全场的不在少数,热血青春有,高燃催泪也有。

接下来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五城点映,也是一样口碑炸裂。

“这才是像样的战争片!”

“真的有被感动到。”

“新人演员和实力派演员都很不错,细节处理也很棒,林木健朗,风雪逐浪!”

“场面一度很惊心动魄,很紧张,很震撼,志愿军爷爷不停的站起来回忆自己所在的军队。”

总之就是,但凡在场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没有不为它流泪的。

在最新的预告中,我们又一次泪崩了。

2分07秒的终极预告,以三次点名为线索串联起抗美援朝战争“冷枪冷炮”运动中,“狙击五班”志愿军战士以生命为代价展开顽强作战,在枪林弹雨中竭尽全力抛洒热血保家卫国的故事。

这版终极预告不算长,但非常震撼,可以说是一个重磅的催泪弹。

用点名答到的方式,把故事、情感和情绪都层层递进,三次点名就是击穿国人心理防线的三把“利刃”。

第一次点名答到时,出现在画面里的是一群新兵,他们要么是关心家里的屋顶漏雨了,要么是对妻子给自己的手套细心收藏,要么是打趣想要班长的望远镜。

他们一个个充满期待和活力,他们年轻,有理想,有抱负,带着对家的牵挂。

第二次点名答到时,是在生死之间的战场上,他们为了理想和抱负,为了国家和信仰,没有一点犹豫,就这么冲了上去。

“王忠义”“高军”、“胖墩”……

曾经的年轻笑脸,如今却一个个“破败不堪”地倒在冰天雪地的土坑里,他们牺牲了。

第三次点名答到时,无论是笑脸还是破败的景象,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定格的黑白画面和铿锵有力的声音——“到”。

曾经的“五班”没有了,但新的“五班”诞生了。

从预告片里我们就能发现,《狙击手》致力于展现的是每一个战士的鲜活形象,预告片里大部分都是新人演员,但是却能让人记住他们的样子。

同样是讲抗美援朝,张艺谋导演这次的抓小放大,很成功。

至此,此前一直很是“神秘”的《狙击手》终于让我们窥见了它的几分真容,它的情感爆点绝对是春节档里TOP级别的。

而这也引出了围绕在它身上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狙击手》凭什么这么好哭?

既然说到这个关键问题了,那下面咱们就展开聊聊。

《狙击手》是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鲜为人知又意义重大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讲述了狙击五班战士营救战友保护情报,与敌军精英狙击小队殊死对决,运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以战术”的英勇故事。

“冷枪冷炮”运动,指的是1952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形成僵持,双方发起了低强度的密集狙击战。

在这期间,我志愿军里有1万多名狙击手出现,共消灭了5万多的敌人,可谓是空前绝后。

有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的张桃芳,也有用206发子弹击毙203名敌人的邹习祥,这样一段历史,值得被记录下来,值得载入影史。

但张艺谋不想要单纯拍成一部个人传记片,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他要拍一群人,和一个有温度的故事。

就像他自己说的:“伟大的战争和历史也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

为了让电影的成品最大限度接近自己的“野心”,张艺谋只用了一个办法——

凡事求真!

首先,场景是真的。

为真实贴近抗美援朝战场,《狙击手》的拍摄组始终坚持全外景真实拍摄。

他们选在了最低温度超零下三十五度的吉林白山,片中的所有出镜的画面都是实景拍摄。

因为故事的背景是时不时就下雪的11月,“等雪”也成了常态,因为张艺谋放出“狠话”:

“等不到雪就不拍,全部是假雪,还不如不拍!”

就这样,所有人,包括71岁的张艺谋自己,也坐在摄影机前,等雪。

原来,不只是曾经的志愿军战士,如今这群拍他们故事的人,一样要有坚韧的毅力。

其次,细节是真的。

场景都是真的之外,《狙击手》的重头戏在狙击战的战术布置上。

这是张艺谋和他女儿张末首次共同执导电影,张艺谋执导的是中方视角,张末执导的是美军视角。

于是剧组分别在两个山头搭了两个战场,张艺谋的剧组在南山头,张末的剧组在北山头,两个组几乎同时开拍、同时关机。

因为分在两地拍摄,很多时候没办法及时沟通,所以两人会在前一天会把第二天要拍的戏捋一下。

而且以防片场的临时调整,在前期制定方案的时候会备上7种预案,将每一种可能都先做了设想。

同时在拍摄前和拍摄过程中,两个导演一直在沙盘上推演战争,不断调整战术和战略,以确保每个细节都能对上。

从上一个战术版预告里就能看出,《狙击手》里的战术,都是经过实践的,可操作的战术打法。

也是因为这样,这场用命相搏的战争就显得更加真实。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话用在《狙击手》的拍摄上,非常准确。

再有,表演是真的。

在《狙击手》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多年前张艺谋拍戏的那股劲,除了客串出演的张译,电影里叫得上名字的人就只有“班长”章宇了。

章宇和张译的演技不必多说,有过太多太多影视剧可以佐证。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这次的“谋男郎”,每一个都非常豁得出去,非常拼。

拍雪地的戏份时,演员需要在雪地里躺上3小时,全身都被冻僵,结束拍摄后,每一个人都是冷到起身艰难,甚至有些踉跄。

手指尖没有感觉了,半边脸也不好使了,可没有一个演员叫苦,因为他们想到,历史先辈可比这个残酷多了。

而在电影里戏份最多的新人演员陈永胜,更是每一条都在不服输地拍。

起初,他在镜头里的表现并不如意,虽然眼眶里有泪,但是少了“悲怆”。

张艺谋一点点指导,一点点磨,最后他的眼神有了质的变化,来看看对比,显而易见。

还有,为了练习拿枪的稳度,他从抬枪训练到挂着水壶抬枪,水壶也从一个加到两个。

这些训练,为的是在任意一个镜头下,他拿枪的手都能稳稳当当的。

因为,这才是合格的战士该有的样子。

最后,感情是真的。

影片很注重对“情”的刻画,比如将媳妇给的手套珍藏的夫妻情,为了保家卫国不惧生死的家国情,以及无论何时都很戳人的战友情。

电影的花絮里,就有这么一个情节演员在战壕里醒来,问的第一句话是战友还好吗?

演员饰演的这个角色,没有因为自己受重伤痛到流泪,而是在听到战友牺牲后悲伤地流下眼泪。

还有为了营救受伤的战友,尽管自己受伤,也拼命向战壕爬,自己被枪击中,呛得说不出话,却依旧叮嘱战友“莫暴露”。

以及张译最后的无偿客串,也贡献了电影里最感人的结尾。

他和张艺谋一起讨论出来的“喊到”结尾,结合了他张译自身多年的参军经验,给了很多细节上的建议,甚至细化到喊“到~”的声调和拖尾时间,让情感更加充沛。

这场戏,坐在拍摄荧幕前的张艺谋和所有的剧组人员都哭了。

这四个真,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电影里展现出来的动人战友情,感人家国情,是不需要经历就能够共情的。

这些“真”的叠加,就成了整个抗美援朝战场的缩影,无论是人,还是情。

电影的首映礼上,参与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观影结束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虽然这是一个班的故事,但实际上整个战场都是这样的,所有的战士都不怕流血牺牲。”

毫无疑问,作为春节档最早一部敢于提前亮相的真人影片,《狙击手》是有底气的。

在这部电影定项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这部《狙击手》会是一部带有张艺谋风格的“抗美援朝”电影。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很明显,不仅是从色彩上,还有就是从故事上,还有表现形式上。

《狙击手》作为他首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没有走战争片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以小见大的来重现伟大战争的瞬间。

放弃大场面,却将战术和枪战玩到极致,也展现了一个最有“温度”的抗美援朝故事。

在皮克斯的经典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这么一句话: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只有被遗忘了才是真正的死亡。

《狙击手》这部电影一出,更是强化了这个说法。

因为在我们每一个国人心中,这群最可爱的战士永远不会“死去”,而且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下一代人甚至下下一代人,都会记住他们的。

《狙击手》这部电影,担得起春节档最佳。

青石电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2 阅读:2744

青石电影

简介:青石的电影,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