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胆囊良性疾病恶变

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 2024-10-11 09:14:40

胆囊癌在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胆囊癌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对其主要高危因素的认识。

胆囊癌的高危因素都有哪些呢?

1. 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径>3 cm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 cm者的10倍。

2. 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囊壁因钙化而形成质硬、易碎和呈淡蓝色的“瓷性胆囊”,约25%的“瓷性胆囊”与胆囊癌高度相关。

3. 胆囊息肉

近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但多数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具体包括:胆固醇沉积症,由载脂泡沫状巨噬细胞构成的胆固醇性息肉,约占 60%;胆囊腺肌症,由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构成的增生黏膜或炎性息肉,约占10%。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1)息肉直径≥10 mm(约 1/4发生恶变);(2)息肉直径<10 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 mm/6个月)。年龄>50岁胆囊息肉患者,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

4. 胰胆管汇合异常

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入胆总管,丧失Oddi’s括约肌控制功能,胰液逆流入胆囊,引起黏膜恶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约 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异常。

5. 遗传学

遗传因素是胆囊癌的常见危险因素,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基因遗传背景占胆囊结石总发病风险的5%~25%,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6. 胆道系统感染

慢性细菌性胆管炎明显增加了胆管黏膜上皮组织恶变的风险。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氏菌(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幽门螺杆菌,伤寒带菌者中胆囊癌患病率可增加12倍;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胆囊癌患病率增加6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诱导胆汁酸降解有关。

7. 肥胖症和糖尿病

肥胖症者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其BMI每增加5 kg/m2,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 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如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8. 年龄和性别

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20~49岁发病率为0.16/10万;50~64岁为 1.47/10万;65~74岁为4.91/10万;>75岁为8.69/10万。此外,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6倍。

出现以上高危因素应该怎么办呢?

中国胆囊癌诊疗指南中指出,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1)直径>3 cm的胆囊结石。

(2)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及“瓷性胆囊”。

(3)胆囊息肉直径≥10 mm;胆囊息肉直径 <10 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 >3 mm/6个月)。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

(5)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

(6)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

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

(1)胆囊息肉。

(2)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

(3)肥胖症。

(4)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