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村支书做到省委书记,77年主动辞职:是特殊的时代选择了我

红色先驱 2024-04-11 09:38:06

黄炳秀,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土家黄毛丫头。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她,仅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就从村支书做到了省委书记,同年,在党的“十大”上,她又成功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不过就在4年后,1977年,她便主动提出辞职,回到了家乡,谈及自己过往的经历,她坦率直言:“是历史潮流把我推上去的……”

1938年,黄炳秀出生在湖南张家界慈利县通津铺乡长峪铺村一个土家族贫苦农民家庭。

解放前,黄炳秀一家所在的长峪铺村,就是出了名的穷。

全村200户,其中地主富农10户,剩下的都是穷人。

包括黄炳秀一家在内,村里的穷人家生活得很苦,吃的是包谷面糊拌野菜,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穿的是破破烂烂,脚上常年套个粽片包笋壳叶,住的是贫瘠山坡上摇摇欲坠的破房子,除此之外更多的人到处乞讨流浪,居无定所。

当地还曾流传一首民谣:“长峪铺,穷山峪,瘦坡烂地干溪沟。十年九旱白忙活,龙虎天坑泪长流。养女莫嫁长峪铺,苞谷红薯野菜粥。苦风凄雨花家凸,上坡下岭代代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黄炳秀,因为家贫没有受太多教育,中途便辍学了。

一直到解放后,村里人分到了土地,但是与此同时,一穷二白的现实困境犹如难以翻越的大山横亘在大家面前。

由于长峪铺地处九寨坡下,满山都是岩壳,可耕地面积少,而且散布在方圆30里的四峪三湾一面坡上。岩多土少,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土越种越薄,山越种越秃,粮食亩产量极低,水源奇缺,用水困难。

长峪铺所属通津铺乡,全乡22000多亩耕地,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旱地,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而且田是“雷公田”,地是“三跑地”,山是乱石山,自然条件较差。而长峪铺又是其中条件最差的。

就在这时,1959年,黄炳秀接过了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她看着自己从小长到大的这片贫瘠的土地,十分着急,但同时又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峪铺一定能够焕发生机。

1964年的一天晚上,长峪铺大队支委连夜召开了一次会议。

会上,黄炳秀十分激动,因为她刚从省里参加完“贫代会”回来。在那里,她听说了山西大寨的事迹。

那里的干部群众男女老少,面对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现实困境,没有妥协,而是扛起扁担、锄头,走上土石山,开沟造地,平整田地,引水浇地,最终摆脱了粮食困境。

黄炳秀为此大受鼓舞,她坚信“大寨能干的,长峪铺同样能干!”

于是在这次会后,黄炳秀即带领父老乡亲,开始了十余年风餐露宿,不舍昼夜,搬山填沟,劈石造地,治山治水的行动。

由于当时完全没有机械化,长峪铺全村男女老少就用土炮炸石,用钢钎和铁锤生凿。在10余年间,炸掉了6000多个岩凸,搬走了17万多方岩石,填塞了58个天坑,建成了共2000多亩梯地,修建了两座水库,挖了40多口山塘,垒了80多个蓄水池。

最终把这里的穷山恶水成功改造成了“渠道绕山转,梯田平展展,山岭郁葱葱”。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黄炳秀从当地许多农户为方便给孩子烧着吃嫩包谷,在菜园里套种包谷的举动中得到启发,带领村民们不断改革试验,成功闯出了旱粮两季三熟的新路子。

而所谓两季三熟,又叫高矮间作套种,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地力以及不同作物之间的互利作用,实行高矮间作套种,第一季种春粮,如小麦等间作玉米,第二季种玉米间作红薯。

小麦在春季能保护玉米幼苗,等到小麦收割,玉米长大后,又在玉米地里插红薯,玉米为红薯遮阳,提高了红薯的成活率,等到秋季红薯苗满垅,又能防止土壤蒸发,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这样下来,一年到头,一块地便实现了两季三熟,粮食增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长峪铺父老乡亲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令人叹服。

最后不出意外地,在两季三熟这一创新型的耕作制度之下,长峪铺创下了前所未有的高产记录,突破了一千斤,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了5倍。

随之而来的,村民们的收入也直线上升,人均收入达到了600多元,相较原来增加了12倍。

如此这般,长峪铺成为了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后获誉“南方大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湖南全省还顺势掀起了推广长峪铺经验,学习长峪铺的热潮。

而带领长峪铺取得这一切成就的黄炳秀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先进人物、劳动模范,成为了响彻三湘四水,家喻户晓的名人

1973年7月,黄炳秀被任命湖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并在同年当选为“十大”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会议,最终在“十大”期间,黄炳秀当选为中央委员

十几年的时间,黄炳秀从基层村支书做起,做到了省委书记,又当选了中央委员,这样的经历可谓是传奇。

不过就在4年后,黄炳秀却主动辞职了。

对此,黄炳秀后来曾坦率直言:我斗大的字认不到一箩筐,我也没想到做官,只晓得实干,是历史的潮流把我推上去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选择了我,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

而在长年累月的搬山填沟,治山治水的行动中,身先士卒的她,身体早就有些吃不消了,再加上用人制度的变化,黄炳秀选择了辞去省委书记职务,回到了慈利。

此前,从村支书到省委书记,随着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黄炳秀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家庭,她的家里有两个上了年纪的双亲,在黄炳秀任职省委书记和中央委员期间,只能全部交由她的丈夫照顾,另外还有3个年幼的孩子,黄炳秀后来也自责称,没能尽到母亲的责任。

每每忆及此,黄炳秀都说,自己后悔了,但如果让她再走一遍来时的路,她相信自己的选择还是一如既往,而其中的原因,黄炳秀只一言:“谁叫我是共产党员呢”。

后来,辞去省委书记回到慈利的黄炳秀,果然也没有闲着,她先任通津铺公社党委副书记,后又任县公路养护段党总支副书记,并在此期间同养路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上班清路障,拆违章,帮助工人们搞定了多处“硬骨头”。

再往后,黄炳秀又到慈利县人民政府担任调研员,分管老龄工作,深入基层,登门入户,关照老同志。

谈及这段时期的工作经历,黄炳秀开心道:“这样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让我可以甩开膀子干出一些事来。”

如今,黄炳秀带领长峪铺父老乡亲为农业生产动手改造留下的农业遗存,已经被湖南省评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峪铺村史馆也已经建设完成。

现在的长峪铺,户户通水泥路,饮自来水,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而不服老的黄炳秀,依然时刻关注着长峪铺乃至全国的发展,致力于尽己所能发挥余热。

长峪铺历史变迁的点点滴滴,凝聚了黄炳秀以及父老乡亲们艰苦卓绝,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这样的精神,足以令每一位国人倍感激励。

素材来源:

[1]朱雨初.黄炳秀[J].湖南党史,2000,(01):52-53.

[2]慈利:去长峪铺读村史 红网

[3]湖南人·好精神丨慈利长峪铺村:劈石造地创“两季三熟” 红网

[4]张家界:“南方大寨”长峪铺换新颜 红网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支持!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