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边,现指湖北省。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楚人由三苗部落发展而来,禹征三苗平定三苗叛乱之后,其遗裔在夏商时期发展成为楚蛮部落,西周周成王分封的楚国兴起后,楚蛮尽为楚国所并,地为楚地,人为楚人。距今4000年左右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长江中游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融入华夏”的进程,这一进程恰可与“禹征三苗”传说相印证。
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荆与楚字虽然不同,但同义,荆南方的一种灌木,适合编筐和篮子,也常用来制作刑杖。楚国先祖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产时难产,巫师用荆条包裹其尸体并埋葬。为了纪念这位先人,楚人将自己的族群名字定为楚。荆楚之名由此而来。
楚文化在湖南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势力范围广泛,涵盖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湖南在楚地核心区域,与楚文化紧密相连,湖南省的简称是“湘”,这主要源于湘江的重要性。湘江是湖南境内的重要河流,湖南之所以得到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宋代的时候,这里被划分为金湖南路,而在这个范围内,湘江贯通其南北,所以湖南也有潇湘之地的美称。
楚国是在湖北省内起家的,战国时期,“楚人地南卷沅、湘”,即进入南边毗邻的湖南。沅、湘江是湖南境内的河流。因为地域邻近关系,湖南就与“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楚地的地理概念范围广阔,一度分为三部分: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也就是说湖南属于“南楚”。后随历史的发展,因为湘江的关系,南楚就逐渐演变成湘楚了。
公元前202年,西汉在长江中下游区域设立了豫章郡,郡治设在南昌县,其范围与今日江西省域的地区绝大部分区域是重合的。豫章郡的设置标志着江西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并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空间。豫章郡东连闽、南通粤、西北接湘鄂,是汉初南疆的边防重镇。在长期的边防战争中,豫章郡既是汉军集结和后勤补给地,也是前线和战场。这种地理位置使得豫章郡在汉代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
豫章郡的设置与发展是江西政治、军事地位上升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南昌作为豫章郡的治所,至今仍是江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后世影响深远。东汉时期,豫章郡新增了19个县;三国时期,为了政权的稳定,孙吴就将豫章郡一分为三,包括鄱阳郡和庐陵郡,这些变化进一步奠定了现今江西省行政区划的格局。豫章的名称不仅标志着江西的历史渊源,也反映了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