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尾
隋朝以前,皇帝习惯称某某帝,唐朝开始,皇帝习惯称某祖某宗,也就是说,隋朝以前,皇帝习惯称谥号,唐朝开始,皇帝习惯称庙号。这是为什么呢?
谥号
首先,因为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此称呼庙号有点困难。如果一个朝代,某些皇帝称呼谥号,某些皇帝称呼庙号,形制不统一,研究起来不方便,看着也别扭。例如,两汉加起来有庙号的皇帝总计才七位,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显宗孝明皇帝刘庄和汉肃宗孝章皇帝刘炟。如果汉朝这几位称庙号,其他用谥号称呼,不整齐不好看,也不方便研究。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作为起源于商朝的庙号,是用来在太庙中祭祀先代皇帝而上的号。那庙号为什么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呢?因为隋朝以前,定庙号很严格。庙号是对皇帝一生功绩的评价,但按规定只有取得大功绩的皇帝才有。像上述两汉那七位皇帝,都有大功绩。汉高祖建国,汉文帝拨乱反正、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开创盛世、开疆拓土、推恩令、通西域,汉宣帝彻底打服并分裂匈奴、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汉光武帝再造大汉,汉明帝汉章帝开始明章之治、延续大汉强盛势头。
汉朝皇帝列表(元成平三帝庙号后被废)
而作为起源于西周的谥号,也是评定君主一生功绩的方法。有好的谥号,如文帝、武帝,也有坏的谥号,如灵帝,还有偏中性的谥号,如哀帝。且规定,谥号每个君主都有。取谥号要遵循谥法。
第二,随着历史发展,谥号变得越来越不符合实际,不值钱。臣子们为了为尊者讳,往往给皇帝都上好的谥号。许多不咋样的皇帝都被上了好的谥号。于是,谥号慢慢变得不能很好地如实反映皇帝一生功过。
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宗李世民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唐朝以前,皇帝谥号多是一两字或两三字,简单明了。但从唐朝唐玄宗开始,谥号开始变得老长。某日,唐玄宗突发奇想,想让自己显得牛逼。为了显得自己牛逼,于是就要让自己祖宗显得更牛逼。怎么让祖宗显得更牛逼呢?唐玄宗想到加长谥号的方法。例如,唐玄宗给李渊上了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给李世民上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慢慢,谥号就变得越来越长,读起来很累,不方便研究。于是,从唐朝开始,皇帝不称谥号了,而称庙号。
庙号
以上三点,就是隋朝以前,皇帝多称谥号,唐朝以后,皇帝多称庙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