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考中举人后要回乡娶妻,可准岳父塞给他一包银子:你快逃命吧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4-08-11 16:24:35

唐朝有个书生,考中举人以后,兴高采烈地回家,要把一直等待自己的未婚妻娶进家门。不料准岳父却没让他进门,只是塞给他一包银子,哭着说道:“婚是结不成了,你快逃命去吧!”

裴度是唐朝中期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对于他,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说起刘禹锡、韩愈,那就是家喻户晓了。而这两位都是依靠裴度的引荐,才得以进入仕途的。此外,裴度还引荐了很多有志之士。他一生经历了五位天子,是平定淮西之乱的统帅,还辅佐唐宪宗实现了“元和中兴”。他被皇帝封为晋国公,世人又称他为裴晋公。

虽然位极人臣,可裴度并没有自高自大,反倒谨守道德,时刻省察言行,哪怕是不经意间的小错误,或者不是他犯的错误,只是与他有关,他也要仔细弥补、认错。

事情还要从松宁县的一个书生说起。书生名叫唐璧,17岁时,与青梅竹马黄小娥订了婚。黄小娥长得如花似玉,还擅长跳舞,精通音律,有着“松宁县第一美人”的美称。

唐璧对这位未婚妻也是格外珍惜,甚至觉得自己现在秀才的身份根本配不上黄小娥,于是决定继续努力读书,等考中了举人,再把黄小娥娶进家门。

很快就到了科举考试的日子,唐璧与黄小娥洒泪而别,踏上征程。

黄榜发下来后,唐璧发现,自己竟然以第五名的成绩考中了举人。

唐璧开心地回到家乡,先去了准岳父的家里,打算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黄小娥。

奇怪的是,准岳父却连家门都没有让他进,塞给他一个装着30两银子的包袱,眼含热泪着说道:“孩子啊,这婚是结不成了,官府就要来抓你了,你赶紧逃命去吧!”

唐璧被弄得一头雾水,赶紧询问原因。准岳父只好长话短说,匆匆讲述出来。

原来,裴晋公家里来了贵客,打算举办一个宴会。宴会自然少不了歌女。裴晋公向来没有不良嗜好,所以家里是不会有歌女的,只能让管家去烟花巷挑选。

烟花巷虽然有不少歌女,可是真能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却找不出几个。

管家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找到五个歌女。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松宁县的县令前来拜访了。县令是管家的表弟,与管家时常来往走动。兄弟俩聊天时,管家无意间把这件烦心事告诉了县令。

县令一听就来了精神,这可是巴结裴晋公的好机会。可是他那个小县城也找不出像样的歌女。县令忽然想起,睢宁县第一美人——黄小娥就非常擅长唱歌、跳舞。把她献给裴晋公,再好不过了。

可黄小娥不是歌女,而是有家室的人,马上就要和唐璧结婚了。县令却不管这套,直接命衙役把黄小娥抓进了县衙,随后连夜送到了裴晋公的府中。

听说唐璧已经考中了举人,马上就要做官了,县令担心他日后会弹劾自己报仇,又还生出了斩草除根的想法。他派人埋伏在唐璧的家附近,只要唐璧一回家,就把他暗杀了。

幸好唐璧回来后,先去了准岳父的家里,这才逃过一劫。

听了事情的经过,唐璧非常气愤。可他也知道自己斗不过县令。于是他打算直接去洛阳,找到裴晋公的府宅,再找机会混入府内,把黄小娥偷偷带出来。为了此次出行,唐璧豁出去了,把家产全部变卖,买了一辆马车,带着剩余的钱财上路了。

然而祸不单行,还没到达目的地,唐璧就遇上了山贼。山贼把马车和钱财都抢走了,还把唐璧打了一顿。

唐璧彻底崩溃了,坐在地上嚎啕痛哭,正哭着,一群人朝这边走过来,为首的是一位衣着华丽的老者。

老者问唐璧:“出了什么事,你哭得这么伤心?”

唐璧就把未婚妻被抢,自己又被山贼打劫的事都说了出来。

老者说道:“离这20里地就是裴晋公的府宅。裴晋公为人正直,体察民情,你可以求他帮忙啊。”

唐璧一听这话,立刻大骂起来:“哼,找他?我都怕他害我!县令抢了我的未婚妻就是送到裴晋公的府中!”

老者听了这话,立刻露出了吃惊的神情。

原来这位老者就是裴晋公,他带着属下外出游玩,恰好经过这片山林。其实这件事跟裴晋公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县令自己捣得鬼。

裴晋公没有再说什么,让随从给唐璧安排住宿,唐璧在洛阳的一切吃穿用度,全部由裴府报销。回去后,裴晋公就让属下彻查此事。一查才知道,县令不仅干了这一件亏心事,平时也是以公谋私。

裴晋公立刻判了县令斩首示众。随后他把唐璧请到府中,对其深鞠一躬表示歉意,把黄小娥送还给了唐璧。

听说唐璧为救未婚妻,变卖了所有家产,裴晋公十分感动。他替唐璧赎回了家产,又另外赠送了300两银子。

故事改编自《喻世明言》。故事中裴晋公的处事方式实在是令人敬佩。一个人最难的就是面对自己的错误,而成功人士更是很难承认自己的短处。裴晋公面对自己不经意间犯的小错误,却能够如此谨慎又积极地去弥补,如此诚恳地向一个平头百姓道歉,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历史上的裴晋公也同样令人敬仰,一生都在与权臣、奸臣、割据势力做斗争。正如李纯所言:“吾用度一人,足以破此二贼矣。”李唐王朝能够经历战乱,屹立不倒,与裴晋公的努力维护是分不开的。

除了政治上的影响,裴晋公在文学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他对于文章的写作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写文章应该“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晚年他留守东都,常与白居易等文人借吟诗、书法、弹琴自娱自乐,成为了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是唐朝中期的一位标杆性人物。

1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