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治胁痛的方子来了,补肝阴,疏肝气,一定要知道

郝亚明的记事本 2024-04-24 08:13:05

胁,指的是我们腋窝以下,两侧肋骨的位置。从中医角度来说,管它叫胁肋部位。老百姓经常说一句话:“我,被气得肝儿疼!”。这实际上说的,就是胁肋部位的疼痛。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百痛,不离肝!治胁痛的方子来了,补肝阴,疏肝气,直中要害。

先和大家讲一个经典的案例故事:

有这样一位患者,他是一名很普通的工人,男,29岁。平时脾气不是很好,经常和别人闹矛盾,心态上比较郁闷焦躁。大概从2年前开始,他的胁肋部位就隐隐作痛。为了缓解疼痛,他想了很多办法,也做了很多检查。结果什么都没查出来,就是胁肋不停歇地疼痛。就诊前的一周,他又和别人生气了。但在情绪稳定之后,胁痛开始加剧,而且伴随失眠多梦、嘴里边特别干、嗓子发干。整个人心烦,浑身上下燥热不安,坐也坐不稳,站也站不牢,晚上睡觉也不好。

当然,这可能跟胁痛有关系?他身体疼,肯定坐立不安,怎么办?于是来我这儿就诊。刻诊,见他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给他开了一则方子:生地、白芍、枣仁,沙参、麦冬、白蒺藜、当归,枸杞子、炒川楝子,郁金、延胡索、甘草,水煎服。

这个方子,患者用到五剂后,改善就非常明显了,胁痛大大减轻了。脉也不像以前那么偏快了。心里烦扰、燥热的感觉已经消失了。晚上可以能睡好觉。这是当时非常明显的一个变化。患者非常高兴。然后原方不变,再投7剂接着用。用完之后,患者基本上诸症消失,完全好了。而且,随访一年,病情没有复发。

他的肝区疼痛,根源在于肝阴亏虚和肝气失调。

人体两侧的肝胆经络,是肝气不畅时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长期肝气郁结,还会导致内火产生,即所谓的肝郁化火。患者就诊时,常表现为舌头红、舌苔薄、脉象细数,这些都是热的征象。口干舌燥、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同样是肝郁化火的表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疏散肝郁、调理气机、滋补肝阴。

生地黄用于滋养肝肾阴精。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等药材,都有滋补肝阴肝血的作用,缓解肝阴不足。白芍能平肝潜阳,滋养肝血。此外,还有如延胡索、郁金、川楝子等药材,能疏肝理气止痛。川楝子和郁金还能清肝热。白蒺藜有疏肝理气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酸枣仁养心安神,滋补肝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相似症状,应该学会用科学和中医的思维去理解和辨别。了解中医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在这个药方中,生地黄主要功能是滋补肝肾的阴液。而沙参、麦冬、当归和枸杞子等药材,均有助于滋养肝阴和肝血,有效缓解肝阴不足的问题。白芍则能进一步平抑肝阳,同时滋养肝血。此外,方中还包括了如延胡索、郁金和川楝子等药材,它们能够疏肝理气、缓解疼痛。川楝子和郁金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白蒺藜则能疏肝理气。在此基础上,加入枣仁儿以养心安神,滋补肝血。这些药材相互作用,配合得当,共同发挥滋补肝阴、疏肝理气的功效。

温馨提示: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旨在缓和病症,并无捷径可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