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女首富:年入8177亿!从会计到炼油,超越华为成国内最大民企

世界名人的过去 2024-10-02 22:10:5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24年8月,《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了2024年最新排名,恒力集团再次闯入前100,超越华为成为中国最强民企。

其创始人之一的范红卫,曾是纺织厂会计,在20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与丈夫一同打下了千亿财富帝国。

在恒力集团中,范卫红是与陈建华并肩的女掌门人,是带领恒力集团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核心决策者。

从普通的纺织厂会计,到商界大佬,范红卫究竟是怎么成功逆袭的?

不当会计了,做生意去!

范红卫出生在特殊的60年代,物质和教育资源都相当匮乏。

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作为一个女孩子,一直读到了大专,可见悟性和毅力都在一般人之上。

毕业后,范红卫在苏州一家纺织厂里当会计,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个体面的工作。

而陈建华的境遇则更差。

他十三岁就因为贫穷而辍学,走入社会开始当泥瓦匠,后来又学着做蚕丝生意。

虽然没能上学,但陈建华凭借灵活的大脑和成熟的处事方式,年纪轻轻就将蚕丝生意做了起来,能力突出。

他和范红卫正是因为纺织而结识,由于志同道合,不久后二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范红卫继续当会计,陈建华接着走南闯北做生意。

经过数年的沉淀之后,陈建华和范红卫决定抓住机会,凭借他们俩的行业经验做出一番事业。

范红卫辞掉了纺织厂里的工作,从一个生活稳定的工厂会计,转变成了女商人。

她的决心和野心,不输于丈夫陈建华。

最开始,他们做的“废丝”回收生意。

由于没有积蓄,夫妇二人只能一个厂一个厂地收废丝,再对废丝进行二次加工销售,从中赚取利润。

这就是他们商业帝国最开始的业务模式。

很快,他们赚到了第一个百万。

在20世纪90年代,万元户都很让人艳羡,100万元更是一笔巨款,足够他们夫妻俩安稳生活。

可是,范红卫和陈建华是天生的生意人,他们不仅没有就此止步,反而有了更大的目标。

在有了200万积蓄后,他们决定买一间纺织厂,多方打听后,他们得知苏州本地有一家纺织厂因为经营不善急需出售。

面积、地段都很合适。

范红卫夫妇急忙约见了厂长,想要购买。

谁料,这个厂是国营的,当时的政策规定不能卖给个人,厂长想卖也不能卖给他们。

这让夫妇二人犯了难,他们不怕负债,不怕承担压力,却苦于没有路子购厂。

不过,范红卫并没有放弃,她一遍遍地找到厂长,还找到当地镇长,表明自己想购厂的决心。

最后,厂长同意以368万的价格,将厂卖给他们。

从此,范红卫夫妇就背上了巨额债务,恒力集团的前身“吴江化纤厂”就此成立了。

买了厂子,生产原料、销售渠道、人工都是问题。

为了保证厂子能够迅速投产,范红卫留下了厂里原来的工人,贷款给他们发工资,稳住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

与此同时,她还引进了一批1200锭网络车,将原来的有梭织机淘汰掉。

这种网格车专门用来生产“水洗绒”面料的丝,其实就是一种化纤产物,织成的面料柔软耐磨,在当时既时髦且先进。

新改造后的纺织厂,不直接生产面料,而是将化纤原料加工成丝,再外包给其他散户织成布。

几经周折之后,工厂终于顺利运转了起来,范红卫负责厂内生产工作,陈建华负责外部销售工作。

由于工艺先进,面料品质很好,订单很快如雪花般飘来,原本濒临倒闭的纺织厂,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他们的商业帝国,终于迈出了微小的第一步。

这只是个开始,范红卫夫妇还将面临更多挑战。

逆流而上,商业帝国初现雏形

90年代末,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很多对外出口的厂子倒闭了。

范红卫的吴江纺织厂生意也不太好,但是她跟丈夫陈建华却瞅准了这个机会,低价收购了一大批纺织厂。

在低谷时期,那么多纺织厂都没有订单,范红卫夫妇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最困难的时候,陈建华召集所有员工开会,给大家鼓劲:“大不了重新来过。”

但是,他们这一次赌对了,经济复苏之后,出口贸易对纺织物的需求非常大。

他们的工厂由于一直在维持运转,机械也都能正常工作,吃下了大笔订单。

在迅速扩建的同时,他们又大批量地引入了喷水织机。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喷水织机也是低价买进来的,几千台织机虽然成本很高,但总的来看省了不少钱。

范红卫夫妇走在了苏州纺织业的前列。

他们所在的盛泽镇,纺织业十分发达,一条十公里的街道上,都是并列的纺织工厂。

范红卫引进网格车和喷水织机时,当地绝大多数工厂都还在使用传统的梭织机。

等他们将厂子做得红火起来,很多工厂都看得眼热,纷纷投入了喷水织机。

短短几年之后,盛泽镇的纺织业迎来了大爆发。

而范红卫的吴江纺织厂,在挖掘了第一桶金之后,又走上了新的赛道。

2003年,恒力集团在吴江化纤厂的基础上成立起来,业务版图越来越大。

从这时起,恒力集团将产业链向上推了一级,开始建设40万吨/年熔体直纺项目。

这使得恒力纺织的原料成本进一步降低,恒力集团发展越来越迅速,到2008年左右,已经成了江苏纺织行业的领头民企。

我们都知道,2008年又爆发了一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很多对外出口的企业受到了影响。

但是范红卫和陈建华再次逆流而上。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他们在宿迁建设了工业园,先后投资了三家纺织厂。

因为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再加上人工等费用比苏州便宜,恒力集团在宿迁的投资回报惊人。

在金融危机之后,恒力集团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企业。

这仍然不是恒力发展的终点。

“从一滴油到一匹布”

恒力集团生产的化纤面料,需要用到化工产品PTA,一旦缺乏原料,恒力集团就会被“卡脖子”,动弹不得。

作为一个已经在商场打拼了十几年的成熟生意人,范红卫和陈建华当然不会忽略这个致命的弱点,而他们的应对措施,就是自己生产PTA,实现自给自足。

2010年,恒力集团开始启动PTA项目,在大连长兴岛投资建立了PTA产业园。

之所以选择了大连而不是在原来的大本营——苏州发展,是因为化工项目审批难落地,不得已,恒力远上北方。

长兴岛上的气候与苏州截然不同,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温度让人和机器都受不了。

从建厂起,恒力就遇到了不少难题,但范红卫从来不怕难题。

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荒地”的长兴岛上,她实地考察,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切实地解决工人们遇到的问题。

设施设备、后勤保障全部到位,PTA产业园一期也如期建成,顺利投产。

然而,就在产业园建成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整个PTA行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沼。

很多企业在价格战中落败,再也没能翻身。

范红卫夫妇望着刚建成的产业园,身上压了千斤重担。

这一次,他们不仅面临着恒力的生死存亡,也背负着国家战略计划的重任。

我国纺织业多年来都深受PTA和芳烃上游产业链被垄断的威胁,恒力迈出的这一步,关系到我国纺织产业链的整体布局。

他们不敢退,也不能退。

很快,长兴岛产业园的二期项目投入了建设,范红卫夫妇再次迎难而上。

彼时的恒力已经成长为一个超级商业帝国,除了“老本行”纺织业外,还涉足地产、贸易等方面,资产达到了千亿规模。

长兴岛产业园的建设,是一次冒险,更是一次对国家工业战略的支援。

范红卫夫妇第三次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恒力PTA产业园一举建成了全球单体产能最大、配套最全的PTA工厂,他们熬过了行业低谷,最终占据了国内85%的PTA份额。

中国纺织业,实现了“PTA”自由。

在PTA产业园的基础上,恒力进一步走向了整个产业链的源头——石油炼化。

2015年,恒力开始建设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这是我国第一个对民营企业开放的大型炼化项目。

恒力通过自己的能力,向国家证明了自己,也向所有的民营企业给出了答卷参考。

如今,恒力已经构筑了年产520万吨PX、150万吨乙烯、1660万吨PTA的产能,成为首家实现从“原油-芳烃、烯烃-PTA、乙二醇-聚酯新材料”全产业链一体的企业。

当年在苏州纺织厂挨家挨户收废丝的范红卫夫妇,也成了国内瞩目的商界明星。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江苏首富,千亿级深海巨鲸》

中国日报《恒力恒强:陈建华的三次华丽转身》

南方周末《中国女首富易主:从收废丝到炼石油,与丈夫打造7000亿财富王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