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陈赓将军,大家首先想到是什么?
是他的战功赫赫?还是陈家一门五将的传奇?又或是他幽默风趣的性格?
不过也的确,陈赓之风趣,在全军上下都是出了名的。
甚至在面对儿子时,他也丝毫没有一点儿“严父”样子,完全不改搞怪本性。
还因此让儿子在一众老元帅面前,闹了个“笑话”。
难怪连毛主席在谈到这位爱将时,也不免笑着摇头,说他是个“捣蛋鬼”。
“芝麻酱”陈赓将军一生共育有四子一女,除长子年纪稍长外,其余子女出生都比较晚。
其中次子陈知建出生在1945年,至新中国成立时,才刚刚4岁。
小时候的陈知建,在性格上和父亲陈赓十分相像,完全就是一个让人无法招架的皮孩子。
早期的越南主席胡志明,与我国缘分匪浅,和新中国的很多领导人私交都不错,与陈赓更是自黄埔军校就相识的老交情。
新中国成立后,某次胡志明来访中国期间,路过北京灵境胡同。
听人说陈赓心脏病发后,一直在灵境胡同的家中休养,便特意上门拜访。
当时陈知建也正好在家,便跟在父亲屁股后出来迎接客人。
谁承想他看见胡志明后,便对眼前这个奇怪叔叔的胡子,生了满心的好奇。
趁着父亲和人聊天,爬到胡志明身上,揪着人家的胡子玩儿。
陈赓见儿子这么“大胆”,赶紧喝止。
没成想胡志明倒是一点儿不生气,还笑着与陈赓说:
“一看就是你儿子!”
胡志明
显然小知建的“淘气”,比起他父亲来,还是要略逊一筹。
1955年5月,我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开始实行军衔制。
时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
作为开国大将之一,陈赓自然毫无疑问的参加了这次仪式。
那一天知道父亲去参加了授衔仪式,陈家的几个孩子都满心期待等着看父亲能授个什么军衔。
于是等到陈赓晚上回来,都迫不及待的跑到陈赓跟前,看见父亲军装肩上的四颗星,好奇地问道:授了个什么将?
偏偏陈赓也是个搞怪性子,听见孩子们的问题,完全不想着好好回答。
故意开玩笑地说到:
“什么将?芝麻酱,辣椒酱呗!”
没成想这话真让孩子们当了真。
过了一段时间,一群老元帅们聚在了一块,逗起了小家伙们。
故意问道,你爸是个什么将哟?
陈知建不明其意,就记着父亲之前说的话,便脱口而出一句“芝麻酱”,将众人逗得捧腹大笑。
搞怪求爱惹笑料陈赓将军搞怪幽默的性格,让人啼笑皆非,却也在战与火的年代,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
甚至在他自己的人生大事上,也不忘发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优良传统。
陈赓真正意义上第一段感情的萌芽,是在1927年。
彼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为挽救革命危机,我党迅速决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身在北伐军的陈赓,由于工作原因被特别指派参加了这次会议,并由此重逢了作为上海代表的王根英。
萌生的爱意后,大大咧咧的性格,令陈赓完全没想着要藏着掖着。
当即就写了一封“情书”,让人传给了王根英。
可人家姑娘不像他一个大老爷们这么“不要脸”,还认为他是故意扰乱会议,便把他的信在大庭广众之下贴在了墙上。
却不想陈赓完全没觉得这事儿有什么丢人的,还锲而不舍的写了第二封、第三封。
结果无一例外,都和第一封一样的下场。
这事儿一出,立刻成了与会众人闲暇之时的一件笑谈。
几位好事的黄埔同学,把事情捅到了周总理夫妇耳朵里。
笑料之余,周总理与邓颖超想着陈赓也确实到了该娶妻的年纪,特意做了回媒婆。
没成想人追到了手还不算,陈赓还着急忙慌地想着尽快结婚。
还当众放话说:谁要是能让自己近几天就结婚,自己便当众给他磕三个响头。
闹到众人面前,又惹出了一场笑话。
不过经过周总理与众人的帮忙,还真让他很快就成了婚。
而他承诺了的三个响头,大家伙儿自然也都没放过他。
结婚后,陈赓与王根英成了众人羡慕的一对革命夫妻。
可惜的是,1939年王根英不幸遇难牺牲。一向乐观的陈赓,也为此一度伤心欲绝。
幸好后来又遇到了他的第二位夫人傅涯,才得以抚慰。
而不出意外地是,他的这第二段婚姻,也不是老老实实“求”来的,而是“骗”来的。
由于自己年纪比傅涯大很多,谈恋爱时陈赓怕被“嫌弃”,故意将年纪说小了三岁。
知道真相后,傅涯拿这事儿“笑话”丈夫,谁知陈赓完全不在意,还说这叫“缩小差距”。
鲜为人知第三怕陈赓将军一生诙谐开朗,性格大大咧咧,似乎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实际上有两大“怕”。
一是黄埔军校时师长,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二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彭德怀彭老总。
不过实际上而言,这所谓的两“怕”,主要出自于尊敬之情。
但少有人知的是,陈赓将军其实还有第三怕。
而这一“怕”,是与小孩子有关的。
那是长征时期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人困马乏的陈赓偶然间遇到了一个掉队的小红军。
当时那个孩子看上去,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冰天雪地的路上,却只穿着一双破洞的草鞋。
想起自己参军之时,也比这个孩子大不了多少,于是陈赓起了恻隐之心。
他让小孩过来,骑着自己的马走一段,结果反而被对方嫌弃是个“老同志”,没有如愿。
没法强求之下,陈赓向小孩提出自己陪着他一块走一段,也被小孩说要等同伴忽悠了过去。
离开之前,陈赓掏出自己身上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孩,让他把面吃了。
结果小鬼头把自己的干粮袋子扯出来,拍着鼓鼓的口袋,傲娇地说道:我的干粮可比你的多。
于是,陈赓便只得独自离去了。
过了不久后,陈赓反应过来不对,赶紧掉马回头。
却只来得及看到小孩弥留之际的面孔,以及印着几枚牙印的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
失声痛哭地陈赓,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嘴巴。
而从那以后,小孩的哭声,就成了陈赓鲜为人知的第三“怕”。
即使是自己儿女们小时候的哭声,都令陈赓十分不忍。
据陈知建将军后来接受采访说,他们兄妹小时候在家里打针,父亲都要提前出去外面,还要把门关的死死地。
而知道了父亲的这个“弱点”后,当他们想要什么东西,就冲着父亲用力哭,便经常能够如愿。
不过虽然不论是在自己的儿女面前,还是在其他战友的后辈眼中,陈赓向来一副和蔼幽默的样子。
但在教育子女的原则问题上,却始终坚持底线,发扬着良好的家风作风。
他的几个子女,也都不负父亲所望,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优秀人才。
其中两个儿子还完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参军入伍并得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