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餐宝典发布的一篇文章,在多个平台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文章说的是某面馆品牌严重名不副实,宣称是卖“兰州牛肉面”,实际上兰州人见了都要气死。
一些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提出兰州牛肉面要有品牌意识,要维护好自己的品牌,不能让人随便乱来。
好巧不巧,甘肃随后便传出了要推动兰州拉面品牌化发展的消息。
据报道,近日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将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推进立法调研、论证、起草等工作。
甘肃省政协办公厅在建议中指出,目前甘肃省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服务质量都缺乏法制保障,亟待通过制定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专门法规,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1 兰州拉面需要规范“兰州拉面立法”引发的热议,再次证明了这个国民小吃的热度非同寻常。在铺天盖地的议论中,有一种声音很有共鸣,那就是“建议牛肉有重量标准”。
大家调侃说:
“一家拉面店,一年用不了一斤牛肉”
“拉面口味不说,刀工是真不错,让我见识到了如何把牛肉切得比纸片还薄”
△图自餐宝典除此之外,兰州拉面的槽点还包括“一家店一个味”等等。NCBD(餐宝典)的《2021中国小吃快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兰州拉面的差评中,口味方面占比35.7%;服务方面的差评接近20%;拉面中牛肉太少的差评占13.5%;卫生环境、价格等方面也收获了一些差评。
这些无疑都需要相关的条例来指导和规范,从而兰州拉面的消费满意度,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口碑和形象。
至于本文开头提到的某面馆名不副实的情况,就更需要有相关规范来以正视听了。
从这个角度看,甘肃给兰州拉面立法,有一定必要。
但立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却又需要打个问号。
2 兰州拉面立法的第一障碍给兰州拉面立法,存在几个障碍,其中第一个便是“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凡事要想成功,无不讲究个名正言顺。然而对兰州拉面来说,这一点现在恰恰就是个问题。
到底是兰州拉面,还是兰州牛肉面?
△图自网络甘肃网友往往会强调本地只有“牛肉面”而没有“拉面”。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何文涛此前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也表示,兰州之前注册的“兰州牛肉拉面”商标具有一定局限性,甘肃正致力于完成从“兰州牛肉拉面”到“兰州牛肉面”的商标转换。另据甘肃省政协办公厅透露,目前,兰州牛肉面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
从民间到官方,似乎都认为“兰州牛肉面”才是正宗。
但也是在官方层面,“兰州牛肉拉面”的称谓用得也挺广泛。比如已经由兰州注册成商标的“兰州牛肉拉面”,已经举办多届的“中国·兰州牛肉拉面文化节”,兰州的牛肉拉面行业协会等。此外,2018年甘肃省出台了《关于促进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意见》,2019年兰州市出台《兰州牛肉拉面提升发展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1年兰州拉面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
从以上种种迹象看,“兰州拉面”也是被官方认可的。
同一个事物,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名称,关键这两个名称在当地老百姓看来含义明显不同。
所以,甘肃这次针对“兰州牛肉拉面”立法,有人就认为它是想两头都兼顾。
△图自网络但问题是,这能兼顾到吗?
恐怕很难,因为相当一部分兰州拉面馆,并不属于兰州人。
3 兰州拉面立法的第二大障碍兰州拉面能有今天这样的国民认知度,青海化隆人功不可没。
化隆人在内地的第一家“兰州拉面”馆,1988年落子厦门,次年,化隆拉面店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批率先走出大山、进入城市打拼的化隆农民,通过“亲帮亲邻帮邻、亲奔亲邻奔邻”方式,开启了化隆拉面产业发展的创业之路,成为了化隆拉面产业发展史上的“面一代”。
县政府官网显示,目前化隆籍拉面店1.8万家,拉面从业人员11万人,其中在省外经营10年以上的拉面店2040家,5年以上的9009家。2021年化隆县拉面经济实现利润45亿元,占全市的77%,占全省的70%,拉面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50亿元。化隆被称为“拉面之乡”。
在多年的发展中,青海的兰州拉面已经形成了默认的“行规”,即在一家拉面馆附近数百米内不开第二家。不过这一“行规”却出现了“搅局者”。根据《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的报道,当时多地出现了“拉面风波”,皆因出自于兰州的东方宫在当地门店不远处,已经至少有一家青海人开的拉面店,于是,东方宫的一些门店被“砸场子”。当时东方宫总经理马俊直言:“拉面已经成了高危行业,很多加盟商不得已半夜装修、连夜挂牌,正大光明的事倒成了‘偷鸡摸狗’。”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已经明显减弱,但并不代表不存在。甘肃要给兰州拉面立法,青海人能答应吗?
而如果青海人不愿意,那么当下只要不使用兰州商业联合会和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注册的商标图案,就不会侵权。
4 兰州拉面立法的第三大障碍青海人不会轻易答应,兰州人自己怕也未必就心甘情愿。
兰州拉面能在全国有这么多门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其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一个门店一家人,全家挣钱全家花”。
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口味不统一、缺乏标准等问题,那么,立法、统一标准后,如果不按标准来,难道店面就不能再叫“兰州拉面”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曾经发生在潼关肉夹馍、逍遥镇胡辣汤身上的故事,或将在兰州拉面身上重演。
△图自网络而这当非甘肃立法的本意。事实上,从公开资料来看,甘肃方面对兰州拉面的发展一直都比较积极和开放。比如当时在潼关肉夹馍和逍遥镇胡辣汤的商标风波发生后,兰州市商务局表示,兰州牛肉拉面商标的使用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牵扯商标纠纷。该局有关人士建议,外地的经营者,只要能够按照兰州牛肉面的制作技艺和流程,做好食品安全保障,规范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优良品质的兰州牛肉面,政府部门是鼓励支持的。
这次立法,也是官方希望整个产业能更好地发展。但即便初衷良好,也不意味着落地推进时会畅通无阻。
在这方面,沙县小吃的“升级”值得参考。2016年,“沙县小吃”集体商标通过申请;第二年,“为了应对消费升级”,沙县小吃集团推出升级版门店。到2019年3月,全国6万家沙县小吃门店中,“升级”的约有2000家。当时沙县小吃相关负责人不容置疑地说:“除了这2000家,其余的都是假的。”
但商家对此说完全不认同。在他们看来,所谓“升级”就是要交钱:除了要给小吃集团交门店装修费以外,每家店还要交5000元保证金及每年3000元的管理费;如果是外地人,还要再交3万元的加盟费。对此,有店主认为,门店装修的事完全可以自己弄,何必非得给小吃集团交钱?有店主更是直言不讳:“当官的搞政绩,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同样是国民小吃,立法后的兰州拉面,是否会遇上沙县小吃“升级”时的问题?恐怕大概率会。
5 还有一个问题在甘肃给兰州拉面立法的建议中,还有一点令人疑惑。关于为什么要立法,甘肃省政协办公厅在建议中指出,“目前甘肃省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服务质量都缺乏法治保障”。从这个表述来看,似乎甘肃给兰州拉面立法只是针对的甘肃省,和外省的兰州拉面店无关。
但在同一份建议中,又说到要“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同时指出“兰州牛肉面在国内已超过50万家”。——这样看来似乎又是针对的整个兰州拉面产业,与地域无关。
那么,将来的这份法规,管辖范围究竟是哪一个?
△图自网络当然,在很多人看来这也许并不是个问题,“显然是针对整个产业嘛”,而且在这方面也有先例。
2022年10月,广西柳州出台了《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积极培育螺蛳粉产业。根据柳州市商务局统计,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00.71亿元,同比增长19.75%。其中,预包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9.6%,年寄递量达到1.1亿件。
对甘肃来说,兰州拉面是块金字招牌,带动数十万人就业,没有理由不搞好,立法便是想搞得更好,就像柳州螺蛳粉那样。但立法能不能达到既定目的,实现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或许尚需进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