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在古希腊,也存在与中国的孔子极为相似的现象,这便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认为,世间万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皆由神所安排,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探究自然界,认为那是对神灵的不敬。相反,他倡导人们去领悟人生的真谛,过上道德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苏格拉底宛如一位先知,他通过辩论的方式传授学问,旨在引导人们摒弃杂念,认清内心的堕落,从而完善人类的道德体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遵照神的旨意来启迪世人。在西方文化中,信神与古代中国的修炼或修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苏格拉底因被雅典政客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最终饮毒汁而亡。在饮毒之前,他依然以特有的辩论方式与人交谈;饮毒之后,他安详地躺下,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尚未付钱,请代为偿还。
苏格拉底的死,与《圣经·旧约》中的先知们、耶稣以及藏传佛教的米勒日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与孔子一样,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后世所见的主要是后人对他们言行的记录。苏格拉底在本质上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数千年的深远影响,然而,他所阐述的内涵在流传过程中被形式所改变。
苏格拉底的著名弟子柏拉图(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将苏格拉底的思想化为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并据此创作了《理想国》一书。他相信并论证了灵魂不朽、宇宙起源、理念知识等神秘事物。尽管柏拉图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教诲,但这些信念已逐渐观念化,与作为先知的苏格拉底所信奉的“信神”理念产生了一段距离。柏拉图已无法再成为先知,也无法回到苏格拉底在世时的真实“信神”理念。最终,他成为了一位思想家。晚年时,柏拉图放弃了理想化的“乌托邦”理念,转而追求法治社会,这标志着他走向了以强制手段约束人心的道路,与信仰已渐行渐远。
柏拉图的著名弟子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则成为了一位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具有鲜明的知识学科特点,涵盖了《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多个领域。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知识的多少与真理的大小等同起来,以至于连“善”都成为了《伦理学》中的一个学问概念,而非“信神”修行(或修炼、修道)的结果。真理在亚里士多德眼中,一切都归结于知识的积累或探索。这与孔子的弟子子贡有着相似之处。当然,这里并非否定亚里士多德那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虽然亚里士多德在形式上借鉴了苏格拉底的辩论和讨论教学方式,但在本质上的信仰已与苏格拉底相去甚远。
历史的演变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的教训也如此一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信仰和修炼都是圣人们做学问的源头和保证。失去了信仰和修炼,学问就会沦为知识性的事物,使人的思想变得复杂化和概念化,从而逐渐失去信仰的内涵。当然,这并不是知识的过错。当今社会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信仰和修炼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本末倒置。而通过信仰和修炼所获得的智慧,在实践意义上超越了普通的做学问标准,也超越了普通人对于智慧的认知。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简而言之,世间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孔子与苏格拉底智慧的人又有多少呢?一个不信而满腹学问的人,与一个信神而受神庇佑的人谈论学识的高低,其结果又会如何呢?他们之间的差距,恐怕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天地间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
原罪,生于灵魂,灵魂的救赎是通过宗教实现的!如果,连灵魂都否认了,那是行尸走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