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儿子厌学拼命玩手机,我醒悟:父母的肯定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7-18 03:04:48

01

儿子今年15岁,读高一,即将分班。

到了紧要关头,儿子却休学在家,沉迷手机。

孩子很乖,从小就在我身边长大,几乎没有打骂过他。

他上幼儿园时,弟弟出生了,我们的精力被分散掉一部分,对他的管教基本只围绕学习。

从小学一年级起,我们就对他学习抓得很紧,除了学校的作业还会布置家庭作业,能看出孩子不乐意,但他还是很认真自觉的完成。

初中阶段,孩子成绩基本稳定在前茅,偶尔的下滑也能很快的调整回来。

当她初二成绩攀升到班级前五时,我们认为她还可以更好。

我们把他的好成绩归功于我们对他各方面管控到位,没有对他表扬和赞赏,而是更多的鞭策和督促,甚至对手机的管控更是严格限制,以保障成绩稳定。

当孩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会给予严厉的批评,孩子也不敢顶嘴和反驳,默默的承受着,所有委屈都自己一个人承担。

有时候确实觉得孩子可怜,可是我总认为我是为他好。

孩子的乖巧,更是让我们很肯定的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错。

然而,一进入高一,高难度的学业一下子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

开学不久,儿子告诉我,一坐到教室里就感到心慌气短,不受控制的想哭。

老师建议我带他去检查一下,医生却说:“现在这种情况的孩子很多,建议我们去心理科。”

我不信儿子能有什么心理疾病,无非就是高中压力比较大,适当休息下就好了,也就没去。

直到后来,儿子突然在课堂上情绪失控,嚎啕大哭,被老师喊到学校去,我才意识到严重性。

我赶忙带她去看了心理科,诊断结果是轻度焦虑,存在一定的躯体化反应,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我们也顺应孩子的要求办理了长期请假。

我一直想不明白:我好好的孩子,怎么会突然抑郁,不想上学呢?

02

我们像抓救命稻草一样试过了很多种方法,亲朋好友轮番上场,苦口婆心的劝说,孩子一点也听不进去;

又尝试借助专业的外力,包括几百块一个小时的心理辅导,请医科大心理学教授吃饭开导他,都没什么用。

在这煎熬的2个月时间里,我们几乎是数着日子、甚至数着钟点来度过的。

焦虑、痛苦、烦躁、无奈充斥在孩子不去上学日子里的分分秒秒。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呢?

我在网上搜索孩子不想上学的资料时,看到了一位妈妈的故事,情况跟我很像,但她通过学习心理养育,调整教育方法,成功帮助孩子走出了上学的泥沼。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去学习,慢慢弄清了儿子从懂事体贴到厌学的真正原因。

我一直不信赖孩子,总觉得如果我不管他,他长大后就没有前途了。

把孩子看成了一个没有情感和感受的机器,不由自主地、无意识地会陷入一种情境中“我一发布命令,机器人就启动,完全按指令去做。机器人不做我就生气,为什么不听命令”。

而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希望脱离父母的控制,收回自己的最高决策权。

“我怎么做由我自己作主”,任何人包括父母的意见,都是第二位的,或者只有参考价值的。

如此一来,我们就陷入了冲突中:

父母想改变和控制孩子而不能

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学习而不能。

孩子小时候我对他管得很严,无论是从身体还是思维上他都无法反抗父母,只能接受我给他的标准和目标,服从,服从,再服从。

进入青春期后,他身体变得有力量了,精神更加渴求独立,再加上情绪不稳定,长久以来被压制的痛苦变成了躯体反应,最终厌学在家。

我终于察觉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所在,可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做,才能修复给儿子造成的创伤?

03

1、做好自我成长,不把自我价值实现寄托在孩子身上

长期以来,感觉我们父母把自己当成了神,很少在孩子面前呈现出真实的自己。

总觉得我们要高高在上,完美无缺,不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为孩子做出牺牲奉献一切,不能发脾气、不能有情绪。

当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期望改变时,我们就会产生很多的抱怨、失望。

希望能通过把孩子培养的出类拔萃,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妈妈。

通过学习后,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比如听妈心理的课,泡群学习,陪孩子做心理咨询,和老公一起做家庭咨询,拾起自己的爱好,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养花、看电影、和姐妹一起去一直想去的城市旅游……

当我开始关注自己的事情之后,我才知道,一个妈妈最应该做的,就是多关心孩子的内心,给他充足的“心理营养”——价值感、成就感、安全感。

我一边学,一边尝试用学到的方法去改变儿子。

这边学到一句鼓励孩子的话,就赶紧找机会用在孩子身上。

儿子刚开始觉得我改变得挺假,甚至还“变本加厉”了一段时间。

但是千穿百穿马屁不穿,他还是很受用的。

随着我技术逐渐纯熟,现在已经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了。

他的价值感也在我的鼓励中开始一点一点积攒起来。

2、改变之前命令、指挥、威胁的沟通方式,给孩子空间和自由。

以前我在无意识中经常使用命令、打压、消极评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

然而,这样的对话,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我”自己的感受是不被父母在乎的,或者是“我”的需求并不重要,这种感觉会让孩子害怕父母,制造了对父母权力的恐惧。

在这样让人窒息的养育环境下,儿子渐渐丧失了活力,变得躺平。

现在,我总是在鼓励他去探索,把主动权和自主权还给他,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学业无法支撑他的价值感,他沉迷的游戏,为此不断地花钱。

刚开始我一直妥协纵容,但放手最重要的一课是要有边界感。

生活费可以给足,此外超出限度一律拒绝。不评判他的要求,但坚持自己的原则。

他看到了我的决心和份量,看到要不来钱,慢慢的也不再额外要钱。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大师罗杰斯的理论: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寻求自我实现的潜能,如果提供适当的环境,种子就会自动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当给了孩子有选择的自由、试错的自由、痛苦的自由、快乐的自由,他也会在自己试错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和外界相处的边界和模式。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儿子的情绪已经完全好转了。

他不再有心慌气短等躯体化症状,上个学期末,终于去上学了。

通过这段时间的成长,我逐渐从绝望中走出,踏上了充满希望的道路。

走过这段沮丧绝望的时光,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孩子沉迷手机、情绪不稳,这些往往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征兆,他也许是在发出求救信号:妈妈,快救救我!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请千万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0 阅读:1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