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担心请求被拒,或许再难开始?4个步骤,为你重拾交往自信

职路施语 2021-05-26 14:34:26

阅读文章前,请点击关注,您的这一举动,既会激起笔者的写作动力,更会让您的认知收益持续累加!

从销售部门转行做文案的王晓一直想结识先前被公司称为“文案大神”的赵芳菲,想拜她为师,从她那里学习一些文案写作技巧。

然而当王晓在公司例会上碰到赵芳菲的时候,却不知将口中的想法咽了下去,只是简单地打了声招呼,便没别的了。

后来,尽管又遇到几次接触,王晓依然没能将个人的想法说出来。最终,王晓选择了暂时放弃,采取了个人自学的方式,等有问题的时候再请教赵芳菲,不过,想请教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出现,而王晓的文案水平也是进步缓慢,十分苦恼。

实际上,赵芳菲也有想教教王晓文案写作的想法,但又不太想主动询问,感觉有些“掉架儿”,也就此做罢了。

你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遇到比自己强、如颜值好、学历好、职务高等等,尽管内心很想与这样的人结识,但却总是担心被拒而最终做罢呢?

戴维·伯恩斯在《新情绪疗法》指出,这其实是一种交往“无为主义”的表现,即行动还没有开始,便自我设置障碍,以致导致最终的人际交往归于失败。

如何从不敢开始的情绪当中从走出来,结识自己想结识的人呢?

一、3种思维定势,让人际交往还未开始就举步维艰

人际交往中,让我们不敢开始,往往不是因为活动本身所带来的诸多阻力与压力,而是活动尚未开始,我们就一直存在着“我要缴械投降了”的自我否定心理,导致自己将自己给限制住了。

1.击败自己

交往中,存在着自己吓唬自己的想法与行为。过于夸大完成人际交往所带来的难度,甚至觉得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或者对于需要建立的人际关系,个人急于一下子就能够建立起来,否则,就不准备进行接触。

象对于开头的小王而言,在未与赵芳菲正式进行接触之前,便准备让赵能够很顺利地教自己学写文案,但又觉得这真是一件很难以办成的事情,于是便选择了先等等再说,实际上,这便是一种自我放弃的行为。

2.妄下结论

以个人的主观结论,作为判断是否与之交往下去的主要依据。在与人接触前,习惯于对自己说“我不行”或“我倒是愿意,不过......”甚至未见其面,先否其人。

对于王晓来讲,很想接触到赵芳菲,但在未与赵芳菲接触前,便坚持认为,她一定属于交往中的“高冷范”那种,说话带有命令式语气,做事带有强迫式意味,一定很难接触,搞不好,还会落得自取其辱的下场。这样的人还是算了吧,实在不行,个人通报班或者在线上学习文案写作,也是可以的。

但实际上,赵芳菲本人在职场中,一直是个热心肠,对于其他同事所提出的帮助,几乎是有求必应,竭尽全力。

显然,王晓的做法,完全是一种出于主观的自我判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3.完美主义

就在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是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或者要求对方。比如,自己想办成的事情,到对方那里就能得到顺利解决。

还有一种就是,个人始终做到了谁也不得罪,跟谁都能说得上话,每次人际交往都能顺利进行,容不得一点瑕疵,否则便不依不饶。

像文中的王晓,她在第一次有机会接触赵芳菲的时候,便想着从她那里一定能学到些东西,而且,也寄希望于赵能够全心全力地去帮助她,否则,这样的人际往来宁可不开始。

而如此高的要求,最终却让王晓也望而却步。

思维定势的存在,如同一条隐形的枷锁,尽管一直想着开始进行人际往来,却往往不知不觉打消了个人的交往的念头及接下来的举动,阻碍了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接纳失败,重拾自信,让自己从容迈出第一步

有句话,销售就是从被拒绝开始的。而人际交往也通常是被拒绝开始的,我们在交往过程中,从所以不敢开始,实际上就是一种恐惧,一种担心被拒,导致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扫兴与无助。

然而,交往本身就存在着同意与拒绝,这就好比一件事情的两面,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迈出第一步,让我们的交往先在路上。

1.运用TIC-TOC法

伯恩斯在书中指出,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从事其他事情,不敢开始、不愿开始交往更多是缘于在未开始交往前,形成了干扰型认知(Task-Interfering Cognition,简称TIC),人为地想象着诸多的干扰项,也就是不利因素。

很时候,就此就会知难而退,这也无形当中,束缚着交往的顺利进行。而当我们当这些干扰型认知(TIC),用更理性的认知(Task-Oriented Cognition,简称TOC)时,所受的干扰就会少很多,利用增强交往自信。具体操作为使用“双栏法”,见图1。

(图1)

有句俗语,“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意思是助长他人的声势,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人际交往中也需要及时做好交往方面的认知转换,要由被动应付由主动出击转变。

很多人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接触,但只能真正接触才会知道到底如何。

2.学会化整为零

核心就在于分解二字。通过分解,让目标小起来,步骤细起来,而行动则更容易动起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看起来似乎有些“高大尚”的人物交往,可以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部分,而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

而在此基础上,《新情绪疗法》这本书,又提出目标分解后的时间限定问题,也就是说,当任务与目标被拆解后,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哪怕结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也要转换到其他的事情上来,这样可以防止对于这样的人交往还是不交往而产生各种拖延的借口与理由。

例如,当王晓想与赵芳菲接触,就从简单的一个微笑,一声招呼开始,无论什么时机与场合,只要当天能够做到这一步,便宣告人际交往的成功与顺利结束,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她肯定能够得到赵的全力帮助的。

正如同“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人也要一点一点地交,坚持日拱一卒,才能久久为功,而见面就是“自来熟”的,到最后,八成都不能是很熟。

3.尝试视觉化成功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推动方法,当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一直有针对性逃避接触某个人,做某件事,那么,在采取这种方法时,首要需要完成的便是列出积极执行这项任务的好处,从而让自己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容易坚定个人做下去的信心。具体见图2

(图2)

而当完成这项列表,则可以开始第二步。对于王晓来讲,则可以利用每晚睡觉前,视觉化自己最熟悉的职场环境,办公室、会议室、茶歇室等。无论视觉化什么都要尽量将每一个细节都能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脑海中。

接下来,可以开始第三步,还是原先熟悉的想象场景,重新温习一下列表当中所提及的内容,然后把每一条都对自己这样重复一遍:“我开始尊重自己,我的交际能力很强,只要愿意,我可以接触到每一位想接触的人士。”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积极暗示的力量,只要按照步骤进行,并坚持下来,便可以达成“心想事成”的效果。

4.坚持住先后顺序

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少人都会因没有准备好,缺乏自信而迟迟没有开始。这就涉及到伯恩斯在书中所提及的先有动力还有先有行动的问题。结论是行动要先于动力。而整个过程原理可以见下图:

这就好比一台机器,只有先将它运转起来,才能发现它的驱动系统是否正常,哪里出了问题等等。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便是使用微目标推动法,类似于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所提到的建立“小到无法拒绝”的目标一样。

可以从刚开始开会时坐在想结识人的后面、见面先开口说话哪怕是点一下头等,而不要去等“自己心情好再去做”、“正式的工作往来”再开始等,倘若如此,基本上就打开不了交往的局面了。

村上春树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越是不敢、不想开始,越要大胆开始,走着走着,便有了方向,也有了好处,形成了自信,从而让自己更坚定地走下去。

三、总结

万事开始难,这话不假。但人际交往中,还遵循一个基本法则:一回生、二回熟。当第一回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或许将变得简单,为此,需要做好以下4点:1、运用TIC-TOC法;2、学会化整为零;3、尝试视觉化成功;4、坚持住先后顺序。

不怕失败,勇于开始,人际交往之路,才会在自己的脚下延伸。

@职路施语,20年职场人,专注职场领域人性研究,善用多巴胺的文字,激活你内心深处的荷尔蒙。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