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波特兰参加了几个朋友的聚会,当然闲聊的话题不自觉地就转向了中美关系。一个在当地大学当老师的朋友很悲观地告诉我,据他的观察,中美关系只会越来越糟。
和其它朋友动不动就从政治经济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不同,他的佐证就发生在身边,看似没什么说服力,但细想之下,让人后背发凉。
这个朋友认为,十几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美国媒体污名化中国的内容泛滥。成年人还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大概能分析哪些是夸大、哪些是信口开河,哪些不过是政治需要的谎言,可青少年就完全没这个辨别能力了。
他曾经在附近的一所中学办过几次讲座,和一些初高中的美国孩子做了一些交流,这些孩子对中国的看法让他无比震惊。
虽然很多孩子礼貌地表达了他们对熊猫的喜爱、对美食的向往、对文化古迹的崇敬,但对中国的误解却似乎是根深蒂固的。
有的孩子认为中国就是一座巨大的工厂,里面的工人没有自由,没有假期,必须每天从早到晚重复单调的工作,而只能拿到可怜的薪水。
有的孩子认为中国企业很多都是小偷,他们是靠窃取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技术和来发家致富,却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有的孩子认为中国除了北京、上海几个大城市外,其他地方都是农村,那里的人不但信仰巫术,还靠吃宠物获取奇怪的力量。
还有很多孩子的观点,在朋友看来,说说可以,但付诸于笔端却是万万不能。
但显然,对于绝大多数从未去过中国的美国孩子,他们的这些刻板印象只可能来自长期不厌其烦的媒体污名,特别是各种总统、州长选举前政客们的过激言论。但儿时观念的植入,很可能追随他们一生,很难改变。
而最早那批对中国充满敌视和负面观感的美国孩子如今已经步入社会,也许很快就会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们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更乐于在自媒体发声,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已经跻身上流,甚至能够影响一些企业、社群甚至政府的决策制定。
这种趋势在未来还只会越来越严重。这位教师朋友说,从前在学校里,他和学生们经常交流一些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话题,在牵扯中国的问题上会有一些分歧,但大家可以就不同意见,搜集一些资料,之后继续争论。错与误解,偏见还是成见,能够在讨论中逐步达成共识。
然而最近几年的学生,他会主动避开这个话题,因为争论很快就会演变成歧视甚至是指责,朋友去年已经两次接到校方的警告,说有学生向他们的家长反应,有老师在课堂上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且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校方虽然鼓励学术上不同观点的碰撞,但希望朋友尽量避免过多的敏感政治话题。
学生如此、家长如此、校方亦是如此,虽然美国依旧有很多能够客观看待中国的人士,只是他们正在不断地老去。
我问这个老师,美国不是也有很多年轻人来中国旅游、学习、交流吗?他们没有看到真实的中国吗?
老师告诉我,美国人的逻辑里,人和国家是分开的,他们会认为中国人勤劳、善良、聪明,但不代表他们真正认同你的国家。
就这种事还要老师告诉你?自己没有脑子吗?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