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日本史》作者:张宏杰
在上一节,我们聊到原始遗风对日本的独特影响,比如内部通婚、次子地位低下以及千奇百怪的姓氏等。之后,到了我国唐朝时期,日本掀起了一场“全面唐化”运动,史称“大化改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话题开始,看看日本是如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大化改新
对于大化改新,张宏杰老师给出的评价很有意思,说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例,其独特之处就体现在没有外力强迫的前提下,一个国家能主动、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另一个国家,“脱胎换骨”,“重新做国”,可最终学到的却只是些皮毛。
为什么张宏杰老师会这样评价呢?我们先从大化改新的时代背景讲起。这场变革是天皇一派发起的,他们之所以想学习中国,说白了就是对中国式集权制度的羡慕。因为,尽管当时天皇家族名义上统一了日本,但其权力却是极其有限的。
当时的天皇只拥有一个日本列岛“共主”的名义,其它豪族也都有强大的政治实力甚至武装力量。比如“苏我氏”世世代代担任类似宰相的职务,还一度架空天皇;而“中臣氏”则世代掌管祭祀,“物部氏”则把军事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等到隋唐时期,日本的圣德太子开始执掌朝政。当他了解到中国皇帝“一统天下”的权势后,极为羡慕,于是派遣留学生来华,全面学习这套“先进”的政治制度。基于民族自尊心,他还把天皇的名号从“治天下大王”改成了“治天下天皇”。
这些留学生回日本后,和皇族中的改革派一拍即合。他们发动政变杀死了权臣苏我氏,并扶持新的天皇即位,取年号为“大化”,意思是要推动日本全面“中国化”。自此大化改新正式开始,核心目标是通过集权,提高天皇的权势和地位。
表面看,日本对大唐体制机制是不遗余力地全面照搬。比如他们模仿唐朝的《贞观令》《永徽令》等,编纂整理出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近江令》;他们还营造了新的首都平城京,等于缩小版的长安,甚至连街道的名字都照抄不误。
并且为了“弯道超车”,获得“后发优势”,日本还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改革。而且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复杂的制度能在京都附近得到切实的执行,显示出日本人在学习上的巨大热情和强有力的创新能力。
但不管是全面照抄还是试图超越,改革者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核心目标,那就是全面强化天皇的权力,抬高天皇的权威。当时日本以立法宣布说天皇是“明神御国”,即“现世神治国”,而“现世神”的地位显然比儒家的“天子”要高得多。
经过一系列改革,当时的日本看起来获得了全面成功,全国疆域空前统一,天皇具有无上权威,经济欣欣向荣,人口大幅度增长,新都城内宫殿林立……可惜这样的图景只持续了一个世纪,日本就又回到了封建割据,天皇被架空的老路上。
为什么这场改新会以失败而告终呢?因为日本只学到了隋唐文明的皮毛,而没有引入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能解决阶层流动的科举制。尽管日本也设立了大学、国学,也会举行“贡举考试”,但从一开始就把它变成了贵族圈子里的少数派游戏。
相比中国而言,日本的贵族制度更是源远流长,且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大化改新也是由贵族阶层发动的,他们不愿意改变这种“不平等”局面,也不愿意建立一个能打破阶层垄断、让平民子弟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平等社会”。
因为没有建立平民入仕机制,大化改新最终换汤但没换药,一批旧贵族倒下了,新上台的还是权力欲望不断滋生,最后盘踞朝政的贵族世家。旧的权臣苏我氏被赶下台,新权臣藤原氏很快冒头,天皇再次被架空,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傀儡。
天皇与权臣的架空与反架空
鉴于苏我氏专权的惨痛历史,日本皇室曾在大化改新时规定,最高权力绝不允许皇室之外的人染指。所以即便天皇病重不能视事,权力也会交给皇后及皇太子来代理。
那么,藤原氏是怎么找到机会架空天皇的呢?第一步,通过与皇室联姻,取得外戚身份。公元825年,左大臣藤原冬嗣把女儿嫁给皇太子为妃,并成功地生出了一个儿子道康亲王。第二步,行废立之事,让有藤原血脉的皇子继承皇位。
公元842年,藤原冬嗣的儿子藤原良房以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废掉太子,将自己的外甥道康亲王扶上皇位。藤原良房被封“摄政”,也就是以人臣名义摄天子政。藤原良房死后,他的儿子藤原基经开始执掌朝政,还获得了“关白”的新名号。
“关白”这个词最早出自《汉书》,是“禀报”的意思。但公元887年天皇下诏:“万事巨细,百官已总,均关白太政大臣,然后奏上。”就是说大小事务都先报告太政大臣藤原基经,然后再上报天皇。自此“关白”一职诞生,成为第一权臣的官名。
这种摄政与关白制度共持续了210年,直到1068年才告以终结。正是在这一年,一个没有藤原血统的天皇登上皇位。或许这就是家族的命数,这一代藤原家的权臣始终没能生出女儿,迫于无奈他把几个养女送进宫中,结果也没能生出皇子。
因此公元1068年,没有藤原家血统的后三条天皇登上了皇位。没有了亲情纽带的牵绊,天皇和藤原家的关系马上出现了转折。这位新天皇在三十五岁时即位,年富力壮、智力出众、聪敏雄断,渴望改变权臣势大、皇室力衰的不利局面。
但面对几乎成为金科玉律的摄政关白制度,以及藤原氏盘根错节的庞大势力,后三条天皇能有什么应对之道呢?答案就是钻钻制度的空子,成为太上皇。因为摄政关白制度管的是现任天皇,但管不了太上皇。
于是后三条天皇做了四年天皇,就把皇位让给了儿子白河天皇,自己成为太上天皇。白河天皇也效法父亲,很快让位于年仅八岁的皇子堀河天皇,两代太上天皇摆脱了摄政关白制度,建立了一套隶属于自己的行政机构,叫作“院厅”。
这套“院厅政治”不再依仗传统的贵族世家,而是与新兴的武士团力量结成政治联盟。在白河天皇时代,日本拥有武士最多的有两个家族,分别是平氏和源氏。他们都是天皇家族的旁系分支,相对而言和皇族的关系会更为亲近。
白河天皇想方设法召集两大武士团入京,从此拥有了一支忠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俗话说得好,谁掌握了刀把子,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经过几代太上天皇的如法炮制,院厅的力量变得日益强大,最终成功地压制住了摄政和关白权臣。
但是前门驱狼,后门来虎,太上皇们依靠武士集团打败了旧权臣藤原氏,但平氏和源氏却又先后成为了新的权臣。公元1192年,源赖潮以镰仓为大本营,建立起了将军幕府,与天皇朝廷分庭抗礼,史称“镰仓幕府”。自此日本开始了幕府时代。
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旧贵族时代的结束,而原本地位低下的武士阶层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镰仓幕府之后是室町幕府、江户幕府,整个幕府时代从公元1192年开始,一直持续了近700年,直到1867年才得以终结。
那么,幕府时代和旧贵族时代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就是战场上地玩法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旧贵族时代,武士作战讲究程序和荣誉,每次作战时双方各派出一员大将,通过一对一的打斗来决定胜负,相对来说规模较小,杀伤力低。
但到了室町幕府后期,日本开启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此时平民组成的步兵成为战场主力,战争开始变得集团化、规模化,更加残酷,更加不择手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登上了历史舞台。
织田信长原本是尾张国的一个大名,因为从小行为乖张、离经叛道,还得了一个绰号叫“尾张的傻瓜”。但这个绰号恰恰暗示了他日后崛起的秘密,那就是他身上有着保守的日本社会极为罕见的好奇心,以及不拘一格的行事风格。
正是靠着这一特质,织田信长发明了先进的火绳枪战法“三段击”。要知道,那个时期的火绳枪技术还不成熟,两次发枪之间的间隔长隔20秒。而织田信长将火绳枪队分为三列,一列填药,一列瞄准,一列发射,把发射间隔缩短到了8秒。
凭借着这一先进战术,织田信长压倒性地击溃了武田信玄的骑兵。武田信玄被誉为被誉为“甲斐之虎”,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与织田信长相抗衡的对手。公元1573年,织田信长攻入京都,成功掌握了中央政权。
但仅仅九年后,织田信长却在京都本能寺遭到部下哗变,兵败身亡。这场哗变看似偶然,细想之下却是必然。因为织田信长种种离经叛道的做法,以及残忍暴虐的性格,引发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不满和反弹。一代传奇人物,在熊熊战火中迎来了死亡。
织田信长死后,他手下的大将丰臣秀吉继续推动日本的统一大业。和他的主人相比,丰臣秀吉的人生经历显得更为传奇。他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因为自幼贫困而营养不良,他长得瘦小枯干且丑陋,被人嘲笑为“猴子”“秃鼠”。
因为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继父性情粗暴,动不动对他拳脚相加,因此丰臣秀吉少年时便离家出走,在尾张等地给人作奴仆。后来他当上了织田信长家的仆役,并凭借战场军功得到了主人的赏识,地位飞跃,当上了大名。
和织田信长一样,丰臣秀吉强悍霸气、自负张扬。公元1590年,他终于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兴建了大阪城,强迫那些不可靠的大名和家人移居此地。此外,他还没收民间铁器铸造大佛,以削弱民间的反抗力量。
当然,从长远角度看,丰臣秀吉也做了一些利国利民之事。比如,他废除了各地林立的关卡,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还统一了度量衡,客观上促成了整个日本列岛的经济发展。此外他还清查土地面积,打击地主豪强,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喘息的机会。
两年之后,野心膨胀的丰臣秀吉希望能称霸亚洲,于是悍然出兵朝鲜,但遭到了明朝和朝鲜的联合抵抗。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战败了,他承受不了这一失败的打击,最终溘然长逝。而仅仅五年之后,他的家族统治就被推翻,而后世子孙也被政敌斩杀殆尽。
在丰臣家族的统治被推翻后,德川家康开创了江户幕府时代。这是日本最后一个幕府,之后西方凭借坚船利炮敲开了日本国门,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