虡,读作jù(读音:句)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读为“钟鼓之柎也,饰为猛兽。从虍、異象其下足。”意思是说:虡,指古代悬挂钟或磬的架子两旁的柱子,上面有猛兽的装饰花纹。字形从虍、从異(“异”的繁体字),“異”像架子的足部。
后代学者多认为《说文解字》中所说“从虍,異象其下足”之说不可取。从金文字形看,“虡”字的下部象人两足左右展开,两手高举托物之貌,近代文字学家朱德熙和裘锡圭认为“虡”字是因为金文字形下部形态和“異”相像,故“虡”字讹误为从虍、从異。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虡”字的下部是“舉(举)”的古文,其构形表示擎举之意。
古文字专家曾宪通指出,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钟虡像一个站立的人高举双手支撑着横梁,“虡”字的字形很有可能由此取象。“虡”字上部从虍,即虎皮上的斑纹;因为“虡”的足部大多会加上兽形雕刻或图案作装饰,即《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饰为猛兽”,故加“虍”为意符。
《扬子方言》
除了上述含义外,西汉扬雄《扬子·方言》中说“榻前几,其高者谓之虡” 。也就是说在古代某些地区把较高的几案称为“虡”。
另据《汉书》中记载“建章、 未央、 长乐宫钟虡铜人皆生毛,长一寸所,时以为美祥。”颜师古注释曰 “虡,神兽名也”。据传说“虡”是一种鹿头龙身的神兽。
“虡”还是古代量词单位。钟鼓编组,一组为一虡。如《宋史•乐志》中记载“天子宫架之乐,镈钟十二,编钟十二,编磬十二,凡三十有六虡,宗庙与殿庭同”。
顺便多说一句,《释名》中记载“”所以悬鼓者。横曰簨(读音:笋)。簨,峻也,在上高峻也。纵曰虡。虡,举也,在旁举簨也。